故乡的炊烟

松风悟月

<h3>故乡的炊烟</h3><h3>文/松风悟月</h3><h3>乐/哈布尔 </h3><h3>图/网络</h3><div><br></div><h3>今年春节期间,因家境变故,在乡下老家停留时日较长,目睹了春节返乡的乡亲父老,回来与全家老少团聚重温亲情的情景,随有感而发。</h3> <h3><br></h3><h3>年年复年年,每每如此,总觉得身处客乡异地的游子,无论你身在何方,相处何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无论走的多远,每个游子的心里都有一个归家的梦想。世上的美景无数,可最美的风景却是回家的路。那条路,尽管有风,有雨,有尘土飞扬,但那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故土。</h3> <h3><br></h3><h3>我客居县城已三十余载,早已适应了异乡的繁华孤独,也习惯了现代城市的生活节奏,但永远也割舍不掉我对故乡的思念。每每回故乡的前几天,自然而然就会心绪不宁,难以平静,闭上眼满脑子都是故乡的人和故乡的情,村头的那口深水老井,门前那条弯弯的河,儿时的好友,家中的炊烟,屋后的鸡鸣狗叫,清澈的池塘;还有那并不想再提起的已逝去的爹和娘。往事历历在目,难以从我的深刻印记中抹去,它已牢牢地隽刻在我的脑海中。</h3> <h3><br></h3><h3>每次回老家,我总想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门前那条弯弯的河旁,想再看一看河水由西向东缓缓的流趟,想再听一听芦苇和蒲草被风摇曳着发出的沙沙声响,想再闻一闻屋后散发出的泥土的芬芳,还有想一想让我难以忘怀的童年时期与祖辈父辈曾经的过往。一切都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那么温暖;漫步在如今村庄门前的狭窄的水泥路上,或是来到荒芜一片的田间垅埂,很难再遇上几个相识的人,甚至根本就没人和你搭腔,但乡愁却时时刻刻萦绕在心头,它就像一根小小的火柴头,能瞬间引爆我全身的能量,让我在刹那的温暖光亮中,找到一生的方向所在。</h3> <h3><br></h3><h3>因为我的根在这里,我的魂在这里,这里是我生长的土地,我打一落地的那一刻开始,故乡便给我的肉体和心灵打上了烙印,如影相随,伴我终生,她虽然贫瘠,也很落后,但从我记事开始,她就养育了我的爷爷奶奶,我的父亲母亲,养育了我的兄弟姐妹,也磨砺出了我那质朴坚韧的品性,以及她承载着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的恩爱情仇。</h3> <h3><br></h3><h3>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故乡,是我精神的家园,是血脉与亲情的汇聚。土地的仁慈、河流的博爱、谷物的恩泽、岁月风雨的抚爱,都教诲着我们无论何时都保持谦卑的姿态,以鞠躬的方式贴近她。她虽然不要求我去膜拜,却又让我心存敬畏;她虽然不要求我去眷恋,却又让我魂不守舍地牵挂……</h3> <h3><br></h3><h3>每每回乡下老家,总喜欢一个人徜徉在祖祖辈辈曾生活在那条门前弯弯的河旁,总爱莫名的思考或无端的感伤,我们原来是从何处走来,现在又要去奔向何方?看到眼前因土地的重整,整个村庄乃至乡镇现已拆的拆,推的推,面目全非,一改往常。在此并没有对现今如此美好时光的诽谤,只是在倾诉内心的感想,看到眼前的此情此景,总免不了想叩问几句,发出一番感叹,我们今后的根脉和对故乡的念想又将落在何方?也许是年岁已渐衰老,总爱恋旧怀乡。曾听说过,人过半百向后看(念旧),半百以前总喜欢未来展望。这也许是我忧伤感慨的原因所在?无论怎说,一个人曾经生养生活的故土总不该忘,也不能忘。</h3> <h3><br></h3><h3>梁晓声说过:人应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地理的故乡,另一个是精神上的故乡。记得住乡愁,就留住了根。乡愁是一个人的情,一个国家的梦,一个民族的魂!</h3> <h3><br></h3><h3>如今,随着新农村的建设,面貌日新月异,厂房排排连接,条条马路宽阔明亮,高速公路穿乡而过,就连即将开通的两架高铁也在建故乡。身在异乡的游子或奔波劳碌他乡的归客啊,倘若偶尔回乡找不到北,或久居异地就不回,请别忘了这儿曾是你的故土,即使地理上的故乡已变,我们还有精神的故乡眷恋啊。</h3> <h3>作者简介:邢松,出生于沿海地域江苏,成长于古老的水城淮安,居住在千年古县、母爱之都淮阴,与汉初三杰之一韩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开国总理周恩来同城。微信昵称,松风悟月,曾用闲情雅趣,中学高级教师,从教三十年余,热爱教育,视生如子。喜游玩,好文学,赏音乐。平时善记生活点滴、评述轶闻趣事,常反思教育,偶感悟人生。在不同刊物发表各类文章数百篇。 个人公众号《八点就读》XS13770488288</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