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城南有诗,城北有梦</h1><div><br></div><h1> 安如意:一座城,是往事,也是未来。每个人都像个拾荒者,捡来砖砖瓦瓦,构筑属于自己的城。这圈养着记忆的城,在光阴的雾霭里若隐若现,让人着迷。</h1><div><br></div><h1> 26座城市,属于过往,也存在于现世,这里有潮打空城的喧嚣与寂寞,天长地久,念念不忘。</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流年:时光做渡,眉目成书</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敦煌:月牙湾下的泪光</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在丝路之上被遗忘</h1><div><br></div><h1> 一幅画、一尊佛、一个洞穴,都可以写出精彩的故事。一眼泉、一座山、一座城,都可唱出柔美的扬柳新枝。一段历史、一段旋律、一场舞蹈,都能令人荡气回肠。</h1><div><br></div><h1> 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这个沙漠、戈壁、高山环抱中的绿洲非常荒凉。莫高窟静静地坐落在鸣沙山和三危山之间,一片静谧。也许正是这个环境才适合佛教艺术和佛教信仰持续下去,也正是信仰与自然力量的融合创造了莫高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鸣沙山</h1><div><br></div><h1> 鸣沙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敦煌城南。山体由流沙堆积而成。它东起莫高窟,西止党河水库,绵延四十多千米,南北广布二十多千米,最高处海拔1600余米。远远望去,峰峦高低起伏,如刀削斧劈,景色奇丽,蔚为壮观。登上鸣沙山顶,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沙山下的一泓清泉,像一个妙龄少女,温柔的依偎在情人的怀抱中。</h1><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月牙泉</h1><div><br></div><h1> 月牙泉,故称沙井,俗名药泉,因为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以前,在月牙泉的周围,也许还有着不少也不小的泉,但是,浩瀚的黄沙终于将它们一一吞噬,只留下了这一弯璀璨的月牙,这也算是一个沙漠奇迹吧。</h1><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玉门关</h1><h1><br></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相传“和田玉”经此进入中原,故因此而得名。关城呈正方形,黄土版筑夯成。如果说阳关承载的是万古不变的情谊,那玉门关则是忧愁的化身。羌笛高亢却也断断续续,难道真是因为玉门关阻了春的温暖?</span></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凤凰:我与凤凰初见时</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落花人独立</h1><div><br></div><h1> 凤凰,从沈从文的书里能读到,从黄永玉的画里能看到,从宋祖英的歌里能听到。城内,石板小街,古代城楼,明清古院;沱江蜿蜒,浆声舟影,山歌互答。</h1><h1><br></h1><h1> 一位友人曾说,她去了七次凤凰,将来老了,她还愿意穿一件红衣裳坐在沱江边喝一杯自己亲手煮的奶茶。冬天,凤凰的人很少,她在吊脚楼上吃火锅,漫天的雪飘飘洒洒,红灯笼,热气雾气……这样的细节,有审美的成分。</h1><h1><br></h1><h1> 凤凰,一只寄托着中华五千年太平理想、载满祖祖辈辈思贤求圣渴望的神鸟,在康熙四十三年终于与湖南西部这片神奇美丽的山水结缘。人们发现,沱江边这座冠名“镇镇”的村落西南有一座山酷似展翅欲飞的凤凰,于是设立凤凰营。从此,这方山水开始了证明它实至名归的光荣而又痛苦的漫长成长。借着一袭清风、半轮山月、几许涛声,沿着夜露滋润的青石板,走在这有着数百年历史与传统堆积的古老街巷中,听脚下青石板幽幽地诉说着古城的沧桑往事,恍惚间,城墙内外进攻与反击的厮杀叫喊之声穿越时光传入耳中,蓦然回首,尘封的历史在心灵的震撼中逐渐复活……</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乌镇:来过, 便不曾离开</h1><div><br></div><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离开纷乱的都市,回到这里,停下脚步。宁静可以让伤感隔离,时间真的不曾改变什么。放开手,送走烦恼。光影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满载的是生活里的饱满的笑容。时间改变了许多事物,却不曾改变过这里。那个笑得像花一样的孩子,一个轻快、跳舞的女子,还有我的赤子之心,生活在梦里的乌镇。乌镇古名乌墩、乌戌。公元872年建镇以来,乌镇镇名未变,镇址未变,生活方式未变,人和自然和谐交融。</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乌镇完整保留着30多万平方米的古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的砖木结构。</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门八坊数十巷格局依旧。众多的深宅大院,迷宫般的回廊和厅堂,梁柱门窗上的石雕、砖雕、木雕繁复精美。</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乌镇有一百多座古石桥,其数量在中国古镇中屈手一指。南宋到明清的几百年历史,每座古桥都拥有自己的个性和故事。</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镇区老街四通八达,全是由青石板铺成,老街大多沿河,河埠、石岸、廊棚绵延十余公里。</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块块被岁月磨得锃亮的石板;一块块被时间侵蚀得斑驳的青砖;一幢幢与几代人共同呼吸的老屋……</span></h3><h1><br></h1><h1> 在乌镇,处处可与历史对话,时时可赏古色古香。老屋欢声笑语中透出水乡人家温暖的亲情;千年古银杏依然枝繁叶茂;据说清朝就已开张的三白酒坊至今飘香;染坊内晒架上的蓝印花布,也如昔日自由飘扬在蓝天白云下。</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绍兴:一杯相见欢,</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二杯鲛绡透,从此醉</h1><div><br></div><h1> 胜景托妙笔,山水自文章。绍兴迷人的,岂止是无情的山水?王羲之的别业珠寺,为卖扇老妪题扇的题扇桥,兰亭修褉的流觞曲水,陆游悲吟《钗头凤》的沈园池台,徐渭的青藤书屋,鲁迅的百草园……想着前贤的风流韵事,就让人觉得,虽然只是平常院落,却因人而分外有情。</h1><h1><br></h1><h1> 余秋雨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很多。但是如果撇去皇城气象而仍然能保持高品味的,就少之又少了。在这中间如果进一步要求这种非宫廷的高品味文化能够密集聚合,那就只剩下两三座城市了。在这两三座城市之间,如果再进一步要求这种聚合一直延伸到现代,延伸到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那就只剩下一座城市了。那就是属于王羲之、陆游、徐渭、秋瑾和鲁迅的城市――绍兴。我每一次去绍兴,总会一再惊讶,这么一座不大的城市,怎么会承载起那么厚重的历史精神,历千年不衰?这么一些南方的巷陌,怎么会散发出那么雄厚的中华豪气,令万里瞩目?</h1><h1> 绍兴默默不语,只是谦和地留存了那些安静而古老的庭院,让游人自己去读解。绍兴只提供深深的脚印,不提供艰深的答案。绍兴不明白,那些从自己这儿出发的脚印,需要集整个民族的智者一起来追踪。更让我高兴的是,绍兴并没有让这么多庭院、这么多名人、这么多典故成为自己的负担,自炫自大,而依然过着清风明月、长桥流水的舒心日子。酒香依然浓厚,小醉微醺间,连沉重的历史也变成了美丽的传说。</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