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来?

周海良

<h3>  近日,在讷言兄的推荐下,回看了一档央视寻根节目:2014年播出的《客从何处来》第一部,讲述著名学者易中天的寻根之旅,其中,很长一段画面是在湖南涟源市六亩堂镇五车堂拍摄的,一个阳光的午后,在断垣残壁的五车堂,易中天与姑妈和堂妹一起回忆了那一段颠沛流离的流亡岁月。</h3><h3> 观毕,不胜唏嘘。</h3><h3> 我在涟源工作生活15年,曾多次从五车堂路过,从未料想,这座破旧不堪的老宅子里,竟发生过许多闻所未闻的故事。更没想到,抗日战争时期,易中天的姑妈及先人曾在五车堂客居七年。</h3><h3> 易中天祖籍湘阴县营田镇言馨堂。1939年9月23日凌晨三点,日军在冈村宁次的指挥下,突袭营田,不到12小时,驻守营田的中国守军37军95师569团几乎全部阵亡,被俘虏的国军副团长惨遭剥皮致死,1000多无辜村民被屠杀,营田沦为人间炼狱,史称"营田惨案"。</h3> <h3>  令人蹊跷的是,惨案发生的当夜,30多名易中天的家人提前逃离营田,直奔涟源蓝田五车堂。"营田惨案"七个月前,易中天大伯父易仁荄全家迁移到了五车堂,两个月后,易中天祖母率家人再次来五车堂。</h3><h3> 冈村宁次怎么也想不到, 9月23日凌晨三点的逃亡者中,竟有一位比自己高三届的大师兄,易甲鹇,这位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留学生,是易中天的二爷爷。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战争的血腥味,提前转移到了涟源,使易家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h3><h3> 在五车堂,易甲鹇每天和家人一起上山砍柴,下田耕地,从未向外人提起那段留学日本的经历,在五车堂度过了七年艰难岁月。抗战胜利后,易氏家族才得以重返长沙。</h3><h3> 倘若不是长辈亲身回忆,生于1947年的易中天,对父辈祖辈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恐怕恍如隔世。</h3> <h3>  在那个炮火纷飞的离乱年代,我的父亲,我的祖父,他们又在哪里煎熬度日?</h3><h3> 日军三次路过我的家乡蒋市街。</h3><h3> 1941年长沙会战时,日军第一次从衡阳途径荷叶、蒋市街到双峰;1944年农历五月,日军再次途经蒋市街、窜入石牛、双峰县城;1945年春夏,湘西会战后,日军后援部队途径荷叶蒋市街。</h3><h3> 每次日军经过蒋市街,老实本分的祖父就胆颤心惊地率领全家大小仓皇出逃,躲进附近的山林,几天都不敢回家,祖父称之为&quot;走日本&quot;。</h3><h3> 祖父周意向,字桂亭,行享五,生于农历1909年四月初五,卒于1988年五月初八日,(以下皆为农历)享年八十,安葬于蒋市街镇女青堂正冲人字垴山脊,离家不远的一处山坡上。</h3> <p>  有一年,秋天,祖父在山上割草,我在山上放牛,祖孙俩一起坐在山脊一处杂草丛生的土埂上歇息,祖父不无自得地指着那处他亲自选定的墓地,也就是我们坐的地方,神秘地说:"嘿嘿,别人都不晓得这个好地方,地势开阔,与你家的大门正好对着哩,到了那边,我还可以每天都看见你啊"。</p><p> 祖父18岁那年,49岁的父亲去世了,留下他一人独自支撑,娶妻生子,繁衍生息。</p><p>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那一年,祖父28岁,长子周光林6岁,次子周光石出生不足两个月。</p><p> 祖母朱亭英,生于1913年正月二十八日,卒于2003年十一月初二,享年九十,与祖父同葬。</p><p> 父亲周光仁,生于1940年农历十二月初七,抗日战争结束那一年,父亲5岁。生逢乱世,没有死于疾病,没有罹难于战争,苟活至今,眼光脚健,实属万幸。</p> <p>  看完这档节目,我问自己:我从哪里来?</p><p> 农历1965年12月初八,腊八节那天早晨,艳阳高照,我出生于祖父的老宅:双峰县蒋市街镇蒋市村王家组女青堂。</p><p> 离女青堂不足两公里的伊家湾,是先祖最早来到蒋市街的安身之所。</p><p> 多年后,我才知道,我读小学的学堂是蒋市完小,那个马路边一个大四合院式院落,砖木结构,原来是由周氏祠堂改造而成。</p><p> 周氏宗祠,堂号忠厚堂,位于蒋市街上的熊家屋场,前有铜梁大山,后有黄巢山,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四月十六日奠基,第二年四月十日投入使用。</p><p>相传,大门口,秀才出身的周诚生题写楹联:文章华国,忠厚传家。在此设立忠厚小学堂。</p><p> 几经变迁,宗祠现在已变成双峰县第五中学了,昔日的宗祠早已了无踪影。</p> <p>  据说,人这一辈子,有三个哲学的终极问题要弄清楚: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p><p> 为了搞清楚这个重大的人生哲学问题,我搬来了两本发黄的族谱。</p><p> 在翻阅了两天两夜的故纸堆后,我还是获得了很多信息,解开了很多困扰已久的谜团。</p><p> 小时候,乡人总是相互调侃,笑骂对方"你是元公人",我一直不解其中的奥秘,读完族谱,方得明白,此处所谓"元公",乃北宋理学奠基人周敦颐,1073年生于湖南道县楼田村濂溪,父亲周辅成,进士出身,官至桂岭县令。</p><p> 我是周敦颐第三十五代世孙。</p><p> 族谱记载,我辈属湘乡伊家湾(双峰县蒋市街)周氏,始祖为良俊公,是周敦颐十一代孙。</p><p> 良俊公生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由江西吉安府庐陵敖城(今吉安县敖城镇)讲学,迁徙到了现在的邵阳隆回县桃江镇桃花坪,旧称邵阳永丰一都(后为洪仁五都),在一个名为炉背鹿山石灰垅的地方,建了两个院子,弘治七年(1494年)十一月十八日卒,享年75岁,葬于邵阳隆回木瓜山。</p> <h3>  周氏家族,人才辈出。</h3><h3> 一世祖盘龙公,世居山东青州,官至光禄大夫;二世归仁公为唐朝襄阳节度使;三世荣昌公,官至廉州太守;七世如锡公,进士出身,高州刺史,光禄大夫;八世从远公,官至奉议大夫;十世辅成公,进士出身,任贺州桂岭县令,赠谏议大夫;十一世惇颐公,周敦颐,任郴县县令、桂阳县令,广东路转运判官点本路刑狱。</h3><h3>明末清初,先祖大信、大侃、大化三兄弟从邵阳迁徙到了湘乡(今双峰县),于明朝崇祯九年(1636年)定居双峰县梓门桥镇梓田村,后又搬迁到附近的龙潭、王家冲,十余年间,三次搬迁。</h3><h3>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搬迁到了蒋市街伊家湾,从此世居。</h3><h3> 据湘乡伊家湾周氏一修族谱记述,当时家族兴旺,家业殷实,书香门第,人才辈出,繁荣昌盛,人口达1000余之众。</h3> <h3>  十分汗颜的是,打开族谱,追溯祖宗五代,我都觉得有些头晕眼花了,如果要追溯到烈祖、太祖、远祖、鼻祖,乃至祖宗十八代,脑瓜里恐怕得乱成一锅粥了。<br /> 曾祖周必治,字辅朝,行楚七,生于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初一,卒于1927年八月十三日,享年49岁,安葬于蒋市街当头冲,曾祖母左氏,光绪七年(1881年)十一月十三日,卒于1960年五月二十六日,享年八十,安葬于蒋市街女青堂棕树坨,生有五男五女,五兄弟分别是老大周桂荣,又名周桂春,40岁,无子女,抚周光石为子。老二早年过世,老三周桂亭,老四周意秋,老五周桂发。五女:大女、三女、五女先后过世,二女嫁左仁文,四女嫁左桂文。<br /> 高祖周士锦,字连胜,行昆十,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十月十一日生,光绪七年(1881年)八月二十日卒,享年52岁,生有二子一女,育有二子一女,必治排行老大,安葬于女青塘杏家冲。<br /> 天祖周昌地,字万载,行奉十,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十二月二十日生,同治七年(1868)六月初二卒,享年74岁,育有六子一女,先葬女青塘正冲中嘴,后改葬郭家屋场后。<br /> ……<br /> 据说,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连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名字都已记不得了,对他们来说,先祖们的前尘往事,爱恨情仇,不过是故纸堆里的一个符号而已。<br /> 甚至,连符号都懒得去回忆。<br /> 苍天在上,列祖列宗, 我是谁?我们是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