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滋药的制作方法

爱立新

<h3>  &nbsp;</h3><h3> 我国从唐宋时期开始,医家在临床中已重视膏滋药的使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h3><h3> 膏滋药是用中药加水煎煮后滤渣,将药液浓缩,再加胶类、蜂蜜等辅剂而成的一种膏状剂型,具有滋补强身、抗衰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br></h3><h3> 民间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br></h3> <h3>  作为一名中药师,我虽然书本上理论学习了膏滋药的制作方法,但确实没有一点制作的实践经验。</h3><h3> 为此,2005年12月初,我拜无锡山禾集团健康参药连锁有限公司的老药工叶XX、王XX两位为师(王XX的父亲系已故无锡健康参药连锁有限公司的老药工,他从事中药工作四十多年,有着丰富的膏滋药加工经验,王XX可谓子承父业),学习膏滋药的制作。</h3><h3><br></h3><h3> 我们民间有绝活才艺的人,素有传男不传女、或是单传秘教、或是保留性传授的习惯。一些中医院或中药店因利益驱驶,对膏滋药的加工方法更是秘而不宣。</h3><h3> 我觉得应该摒弃这些丑习陋俗。今将拜师学得的膏滋药制作方法整理出来,供有兴趣者借鉴参考。</h3><h3> 本篇中膏滋药制作的工具以煎药间的工具为准,家庭制作膏滋药时,可作合理变通。</h3><h3> </h3> <h3>  制作膏滋药的常用工具:</h3><h3>1、直径80cm×深40cm左右紫铜锅一只(下文简称大号铜锅),用于煎煮中药。</h3><h3>2、直径35cmx深25cm左右紫铜锅一只(下文简称小号铜锅),用于收膏。</h3><h3>3、不锈钢桶三只,用于存放中药药液。</h3><h3>4、中药压榨机一台,用于榨取中药药液(压榨机费用贵,可考虑用其它方法代替)。</h3><h3>5、直径30cm的120目、200目不锈钢网筛各一只,用于过滤中药药液。</h3><h3>6、90x5x1cm的竹搅板两块,煎煮中药及收膏使用。</h3> <h3> 膏滋药的制作方法:</h3><h3>1:把先煎或布包的药物,用布袋包好,与中药饮片一起放入大号铜锅内,依据中药的多少,加入自来水,盖过药面,浸泡12小时以上。</h3><h3> (下图为大号紫铜锅)</h3> <h3>2:开始用武火煎煮,煮沸后转文火。煎煮时经常用竹搅板翻搅,以免糊底。头煎煮两小时左右,然将煎煮的中药倒入压榨机压榨,用120目网筛滤取药液,将药液装入不锈钢桶。</h3><h3> 二煎和三煎的煎煮时间可短些。</h3><h3> 上述操作,共反复三次。</h3><h3> 将滤取的三桶药液静置沉淀10小时以上。<br></h3><h3> (盛装中药药液的不锈钢桶)</h3><h3><br></h3> <h3>3、将三桶药液的澄清液通过200目网筛,过滤到洗净的大号铜锅内。</h3><h3> 用武火煮沸,用200目网筛撇去浮沫。此时可放入阿胶等(或鹿角胶、龟甲胶)胶类,用竹搅板进行搅拌融化。</h3><h3> 待胶类融化完以后,将蜂蜜(或炼蜜)、冰糖或另外炖熬的鹿鞭汤、狗鞭汤之类倒入锅内,边倒边搅,以免糊底,文火,浓缩至表面结皮。</h3><h3> (中药压榨机)</h3> <h3>  </h3><h3> 撇浮沫及过滤用的200目不锈钢网筛</h3> <h3>4、这一步操作至关重要,也是膏滋药制作的重点和难点。收膏太早,则膏滋药显得稀薄;收膏太晚,则膏滋药冷却后显得稠粘,甚至汤匙都挖不动;收膏时没掌握好火候、翻搅不到位,则出现糊底或焦底,这样就造成损失了。</h3><h3> 收膏方法具体如下:</h3><h3> 将大号铜锅内膏汁通过200目网筛过滤到小号铜锅内,然用文火煎熬,并不断翻搅。</h3><h3> 如果膏方中要加入粉类中药(如西洋参粉、三七粉、虫草粉等),则此时慢慢吹入膏汁中。</h3><h3> 当竹搅板上的膏汁下滴时成一条线,相似拔丝时;或将膏汁滴入冷水中,成珠状时,行话叫"滴水成珠",表示收膏完成。</h3><h3> (下图为小号铜锅)</h3> <h3>  正确保存膏滋药也非常重要。</h3><h3> 存放膏滋药的容器以搪瓷、瓷器为主,不能用铝罐、铁罐等。</h3><h3> 一条膏滋药一般服用一、两个月,保存时需要注意防潮、防霉。需要将膏方放进冰箱内,低温保存,如果没有冰箱要放在室温较冷、朝北通风的地方。</h3><div> 服用膏滋药,最好在清晨空腹时服用。一般每次服2~3汤匙,用开水冲服。服用膏滋药期间,忌食萝卜、浓茶,以免影响药效。 <br></div><div>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在此致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