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这个日子是女性解放、独立的象征,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我也是享受节日的一员,昨天还在翻张爱玲的《金锁记》,今天看到大街处处都温馨地布景"女生节""女神节",感叹时代的变迁,今非昔比。回想到"妇女"这两个字,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到中国历史上女性从奴变人所做的蔓延不息的抗争。女性曾被歧视的历史赫然隐藏在汉字之中。</h3> <h3> </h3><h3> 先看"女"字</h3><h3> </h3><h3> 在早期汉字中,"女"是象形字,静若处子敛手而坐,低眉顺眼之态。古人认为,女子的本质在于顺从。所谓"女者,如也",女的命名理据来源于"如"。什么是"如"呢?说白了就是听话!《说文解字》:"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听谁的话呢?男权社会的话语权当然在男人手中。东汉刘熙在《释名》中也说:"女者,如也。故三从之义,少如夫教,嫁如夫命,老如子言。""三从四德"的思想,在"女"的字义解释中彰显无疑,足见其历史之久、影响之深。</h3> <h3> 再看"妇"字</h3><h3> </h3><h3> "妇"最开始写作"帚",是扫帚的象形。其后添加女,作婦。这个字形一直保存下来,直到汉字简化,去掉扫帚柄,留下扫帚头,写作妇。妇女和扫帚似乎天然一对拿起扫帚打扫卫生。《说文解字》说:"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讲的太直白了。在古代,"妇女"就是"顺从听话的女性劳动者"。</h3> <h3> 再看"奴"字</h3><h3> </h3><h3> "奴"从手从女,用手抓来的女子。《说文解字》:"奴,奴婢,皆古之罪人。"林义光说"奴"与"奚"同意,就是俘获、压迫奴隶之意。"奴"与"妻"字义相通,"妻"更形象,待得长发及腰,用手抓住女子的头发,通过抢婚得来。当真是一个凶险的文化暗示。妻犹如此,妾何以堪,更何况"婢、嫔、"这些更加卑微的身份。再看看不堪入目的《女部》诸如"嫉、妒、妎、姦、奸、妨、妄、嫌、婪、佞、㛴、㜮"等,都从女:似乎作奸犯科的事都是女性专属,难道古代男人都是谦谦君子?可见女子在古代的形象与地位,令人唇寒齿冷。</h3><h3> </h3><h3><br /></h3> <h3>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是中国文化观念的体现,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代码。追溯历史,中国文化确实有着女性歧视的传统,但随着世界大同的到来,女性觉醒已从个体现象渐变为群体行动,今天是女人的节日,很欣喜看到"妇女"这两个字,经过千载奋斗,已然逆袭成"女神",各行各业都有女性精英在书写着辉煌战绩。 纵然从世界及社会的角度看,男女间的不平等依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妇女争取平等权益的运动和努力从来没有失去意义和价值。我希望更多的女神们更多地从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权益的捍卫及女性解放的高度去理解女生节"女神节"的意义,通过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自觉自省,追求思想、文化、经济、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真正独立。</h3><h3> </h3> <h3>文字:卷耳</h3><h3>图片: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