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赋》

美友23754705

<h3>丝路胜景,沙漠绿洲。北连西域,东接中州。尧舜始,汉唐盛。汉夷更替,狼烟不息。风沙千载,城郭几毁。唯余莫高⑴与鸣沙⑵同在,寿昌⑶与南湖⑷相望。晋风唐韵,皆留洞窟⑸,雨蚀风吹,但看三危⑹。观而今之街衢,觅上古之繁荣。呜呼!尽逝矣。</h3> <h3>然壁画沐风雨而容颜未衰⑺,佛光经千载却神奇仍现⑻。烽燧孤寂,长城残垣。月出天山风朔,雁落旷野鸣哀。沙吹万里无阻,人行数月无烟。村落静而人影清,春夏炽而秋冬寒。渥洼犹在,不见天马踪影⑼。黄沙无怨,何来雷鸣之音⑽?月泉晓澈⑾,沉浮古今权贵;古董遍地⑿,遗弃多少英雄。《阳关》⒀之曲在耳,故地无处堪寻。荒丘石碑,聊以慰人。昔日景象,岂是后来人可以猜度哉?</h3> <h3>敦煌揽胜,何止于此。春夏之季,常有狂风大作。树木几欲拔起,沙尘遮蔽日月。相拥不闻呼声,咫尺不见人影。楼阁摇动,门窗不封;南北不辨,东西难行;黄尘充屋,双目难睁。顿现古道消遁之状,绿洲戈壁变迁。嗟乎!人生短暂,祸福无常。沧海桑田,飘忽一瞬耳。</h3> <h3>昔日汉征唐伐,生灵涂炭;贰师能战,流名与泉⒁。终归去病不久 ⒂,广利难还⒃。玄奘西行,乃非圣愿⒄;却道一念大同,万方遂安。飞天善舞,安能自留于壁!青史芳名,岂由一家擅言?</h3> <h3>古之圣人,尝求贤明于当世,胜迹于来者,何哉?功过之分,草木难语。更迭兴替,风沙尽没。 故曰:张博望持节,应国家之募⒅;班定远从戎,建丈夫之功⒆。英雄立志于兴衰,建功于拓土。不求勒石之名,不慕万呼之颂。举以大义,行以不群!扬风流于韶华,忆峥嵘于年暮。纵然草木不解风情,又岂能为风沙所没乎?</h3><div>&nbsp;</div><div>1997年元月22日初稿,2007年3月再改于格尔木 </div><div>&nbsp;</div><div>作者:赵小鹏&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笔名:昆仑六月雪</div><div>电子邮箱:185217256@qq.com&nbsp;&nbsp; kunlunhn@163.com</div> <h3>注释:</h3><div>⑴莫高:指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座落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骗取、盗窃,文物大量流失,其宝藏遭到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div><div>⑵鸣沙:指鸣沙山,位于敦煌县城以南6公里处。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沙峰起伏,脊如刀刃,人登沙山顶巅下滑,沙砾随人体坠落发声,似丝竹管弦乐曲;风绕山吹来,沙山轰鸣作响,如金鼓,似雷声;游人至此,无不兴味盎然。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div> <h3>⑶寿昌与⑷南湖:分别指寿昌城和南湖水库,南湖亦称渥洼池,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的南湖乡境内,汉代称寿昌海或寿昌泽。南湖东面,就是北魏寿昌城遣址,因其附近有寿昌泽而得名,西汉时,此城是敦煌郡所领六县之一龙勒县治所。北魏改立为寿昌郡,瓜州辖龙勒、东乡两县,北周并入敦煌县。唐武德年间又置寿昌县,属沙州郡。现古城遗址内皆是沙丘,东、西、北三面仅存断续城垣,南面只存墙基。城墙全为红胶土版筑,夯土中夹有灰、红陶片及汉代遗物。残墙有高有低,最高为4米。城外东南70米处有窑址一处。北面和东面有大片村舍及农田痕迹,均被沙丘掩盖。风吹沙动,沙丘间便有古砖、陶片、钱币和箭镞等暴露,均为汉代、宋代的遗物。寿昌城内处常可见到黑白两色的圆形小石子,有光滑细腻的成品,也有半成品,还有未经加工的黑色和白色的碎石堆。经考证,这就是古代围棋子。据敦煌遗书《地志》记载:唐代,沙州每年要向朝延进贡20具围棋子,寿昌县便是加工围棋子的产地。</h3> <h3>⑸洞窟:指莫高窟,见⑴。</h3><div>⑹三危:指三危山,位于敦煌市东南二十五公里处。“三危”是史书记载中最早的敦煌地名。东晋永和八年(352年),佛教徒开始在此创建洞窟。前秦建元二年(366年),高僧乐尊经此,忽见三危金光万道,状有千佛,遂凿莫高窟。</div><div>&nbsp;&nbsp;&nbsp; ⑺容颜未衰:敦煌壁画皆用天然矿物作颜料,因而虽经过千百年沧桑,壁画颜色仍然如故。</div><div>⑻佛光经千载却神奇仍现:因敦煌处沙漠戈壁,雨后彩虹,海市蜃楼和夕霞晚照的景观经常出现,三危佛光的频繁显现就不难理解了。</div><div>⑼这一句中的“渥洼”和“天马”的典故:据史载,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的120年)河南南阳新野有一吏名叫暴利长,因犯罪遭刑,被充军发配到此地屯田牧马。在放马时,他看到有群野马每天傍晚来渥洼池边饮水。野马体态高大,骨骼不凡,暴利长深知汉武帝好大喜功,便假扮草人,将野马擒获,称渥洼池中飞出了天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为马起名为“太乙天马”,并作《天马歌》。从此,“渥洼池”同“天马”一举驰名。</div><div>《天马歌》</div><div>太乙贡兮天马下,</div><div>露赤汗兮流赭沫。</div><div>驰容舆兮蹀万里,</div><div>今安匹兮龙为友。</div><div> 诗文大意是:太乙神从天上给我赐下天马,跑起来身上流着赤色的汗和唾沫。从容驰骋可以超越万里,只有腾云驾雾的龙才配和它作朋友。</div><div>⑽雷鸣之音:见⑵。</div><div>⑾月泉晓澈:从鸣沙山北坡而下,到了山脚,就是月牙泉。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月泉晓澈,为敦煌八景之一。</div> <h3>⑿古董遍地:从阳关的标志墩墩山烽燧向南走,就到古董滩,这里就是古阳关遗址。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五铢钱,石磨,陶片等而得名。今滩上尚有古代房屋遗迹。滩上文物分布广泛,随手可捡。因此当地老百姓说:“一进古董滩,两手不空还”。</h3><div>⒀《阳关》:指《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而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山脚立“阳关”石碑一座,让后人凭吊。</div><div>⒁贰师能战,流名与泉:西凉异物志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渴乏,广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日悬泉。”后人称之为“贰师泉”。贰师泉位于今敦煌东56公里戈壁荒漠中。西汉时设“敦煌郡效谷悬泉置”,“置”即驿站,该名在唐代仍在沿用,宋以后渐废,无人知其名。清代以后至今,多称“吊吊水”、“贰师泉”。敦煌悬泉置为中国最早邮驿。</div><div>⒂去病不久 :霍去病,西汉名将,因其英勇善战,18岁参加漠南之战,19岁被封为冠军侯,赞其勇冠三军。20岁指挥河西之战,被封为骠骑将军。22岁指挥漠北大战,“封狼居胥”, 在完成了这样不世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司马骠骑将军。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去世了。</div><div>⒃广利难还:李广利,武帝时期曾任贰师将军,因征大宛有功,被封为海西侯。后因诬蛊事件全家获罪入狱,正在前线与匈奴作战的李广利有家难回,兵败投降后被杀。</div><div>⒄玄奘西行,乃非圣愿:唐朝的玄奘西行求法,是偷度出国,并非奉旨取经。</div> <h3>⒅张博望持节,应国家之募:张骞,是中国历史上“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第一人。据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能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出使西域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h3><div>⒆班定远从戎,建丈夫之功:班超,东汉名将、外交家。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均出自班超,他智勇过人,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拜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中亚细亚三十年之久。在少民族政策方面,他最早提出了“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的方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