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两年来

无尘

<h3>  人生过往,我们总会被一些特殊的东西感动着,或人、或事。</h3><div> 今天是2018年3月9日,正月二十二,又过一个年,从驻村帮扶至今,已是两年。</div><div> 在北京以西约170公里处的上谷古郡宣化,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来自不同的岗位,他们离开自己的亲人,为了另一群亲人和一个共同的目标,重聚农村这片土地,在脱贫攻坚一线,用信仰与汗水浇灌着那份坚定的承诺。</div><div> 回眸两年的帮扶路,他们说,有苦,有甜,有太多的难以忘记。</div> <h3>  难以忘记,是“初来乍到”的陌生。虽然进村之前做着充分的准备,也曾百般了解村里的情况,老W进村的那一刻还是觉着陌生。陌生的人、陌生的屋子、陌生的环境,还有陌生的炉火。</h3><div> 老W是省派工作队的第一书记,他是自己报名,经过单位选拔派来的。50岁的年纪,个子不高,衣着简单,凡事侃侃而谈,时不时会提出一些问题,银边眼镜下透着一股认真与智慧。</div><div> 老W说自己的工作是从学习方言开始的。“大娘您慢点说,这个‘摇蜜子’是啥”“哦,‘内咧’就是昨天,‘圪蹴’就是蹲着,‘闹机密’就是弄清楚,‘白不抓’就是没关系”……</div><div> 住下来,重新温习侍弄炉火的技艺,重新历练摆弄三餐的厨艺,重新习惯在如此安静的夜,捂着厚厚的被子入睡,慢慢学会重新照顾自己。就这样,踏着坚定的脚步,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在锅碗瓢盆交响中,入村时的青涩化为老成……从聆听乡音开始,老W这个“城里人”变成地道的“当地人”,从来的地方回归本真,陌生成为熟悉。</div><div> “‘闹刷恰’大哥”,经过在村的历练,如今的老W会熟练的说着“村普”跟大家打招呼,“圪蹴’着跟群众聊天,皮肤更加黝黑,俨然已是村里人。“您这么大岁数了,还跑来给我们送菜,太客气了”“这5户贫困户都列入低保户了”“大爷,你家老伴有大病,能够列入贫困户,放心吧”,每每见到老W,他都能熟练地接待着来办事的人……</div><div> 老W说,现在他已经熟悉早上的炊烟,熟悉邻里的犬吠,熟悉老李头的大嗓门,熟悉村西头的大杨树……当然,还有那睁眼就能听到的鸟鸣,以及“朝九晚九”的钉钉,反倒是回家有些不习惯了。两年过去,满满回味。</div> <h3>  难以忘记,是“负重前行”的刻骨。田间炕头走访,惠民政策宣讲,情况填报审核,项目跑办落实,农业数据统计,矛盾纠纷调解……说起驻村开展的工作,E队的队员们如数家珍。</h3><div> E队是个医院选派的工作队,第一书记L是为数不多的女书记。L书记说,在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之前,他们工作很单一,也很少跟地方部门打交道。他们所驻的村是个大村,全村近几百户人口,有三分之二是贫困户。刚来的时候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队员们就结合着自己的“特长”,从宣传卫生健康到清理村内垃圾,一点一点干,干着干着点子越来越多,思路也越来越宽。</div><div> L是个风风火火的人,1米7几的大个,说话语速很快,声音铿锵。她说,两年来最难忘的事,还是光伏项目建设。这个项目是从电视上看新闻报道受到启发的,他们觉得当地日照时间长且天气干燥少雨,很适合发展光伏项目。定了就干,从项目考察到找合作公司,从项目选址到与贫困户签订分红协议,嘴上起了几层皮,终于把这个项目搞成了。看着一排排光伏电板熠熠闪光,L书记说,这个项目年收入可达50多万元,每个贫困户年均能分红几百元。说这个话的时候,有骄傲、有疲惫,更多的是骄傲和她那爽朗的笑声。</div><div> 这两年,在不知不觉中,这些人渐渐成为村里发展的设计师、熟悉政策的“行家”,办公软件的“能手”、项目跑办的“骨干”……</div><div> “全村所有贫困户需要重新走访一遍”“这个统计表有些项目变了,我们得重新填报一次”“修路的项目批下来了,咱们把预算再核一遍,看看能多修几米。对了,施工的时候还得多盯盯,可别成了豆腐渣”“明天我去趟残联,看能给老张弄辆轮椅不”“找了几个搞文艺的朋友,过几天就来村里给唱台大戏”……竭尽所能,挖掘着从未发现的潜力,动用着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靶向成功,不畏失败。</div><div> 无论大事小情,每当办成一件事、办好一件事,亦如孩子做出数学题那般欣喜与激动。他们说,偶尔想想,自己也可以“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从未觉着自己是如此能干,不曾想过要什么感谢或者回报,也许干成那么几件事就是自己的骄傲。</div> <h3>  难以忘记,是“挑灯夜战”的疲惫。有多长时间没有这样不舍昼夜的奋战过?也许有很长时间了吧。</h3><div> 仔细想想,读书时的高考,为了前程奋战过;青春时的懵懂,为了爱情奋战过;入职时的雄志,为了认可奋战过,再就是现在,为做好迎检。</div><div> 好像每次“大考”,都是从完善档案开始的。小H是区直部门选派的驻村工作队员,胖胖的,文文静静,平时喜欢写个小诗什么的,像个文艺青年,是队里的“文书”,队里写写画画的活大部分由他来完成。</div><div> 从进村的那天起,小H就跟所有的驻村队员一样,开始练就吃透村里的情况、记住户里的情况、弄清扶贫政策内容、明白项目申报程序、掌握群众工作方法、厘清档案资料目录“六大基本功”。</div><div> 因为干什么工作都需要留存痕迹,都需要在档案上体现,也是每次检查的重点,所以档案资料显得更加重要。小H说,每次迎检的动员号令一下,都有点像考试前大复习般的冲刺,会拿着最新的档案目录清单,一一对照审核,查漏补缺,一遍又一遍,工作认真做了,就是生怕在档案上出错。</div><div> 不曾学过档案学,驻村干部们却将扶贫档案打理的井井有条。</div><div> 扎实的档案需要扎实的工作来支撑,有序的档案背后便是驻村干部们踏实的付出。从群众提出贫困申请,到相关资料审核认定;从因户实施帮扶措施,到帮助村里加强基础建设,从帮忙修地窖、卖小米、跑助学贷款、联系爱心救助,再到推广新品种、建合作社、帮助就业……他们如此精心经营身上的责任,如此善待群众的信任。</div> <h3>  难以忘记,是“同床兄弟”的铭记。第一书记Z、老T和小M是三个地道的文化人,因为驻村相识的。原先单位上千人,相互间并不熟悉。经过两年的集体生活,一起工作、吃饭、睡觉、过生日,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很默契的团队。Z书记思路缜密、认真,老T忠厚耿直,小M活泼外向。Z书记主要负责对外联系和工作任务的领受、安排和把关。老T和小M负责把“家里”的事干好。</h3><div> 老T很壮,1米85的身高,体重有200斤,睡在普通的床上,还得把两只大脚“担”在外边。刚驻村的时候,因为条件有限,Z书记和小M主动把屋里的一盘炕让给老T,他们俩人睡较窄的单人床,这是让老T最感动、最难忘的。</div><div> 看似“笨拙”的老T,手却是巧的,心也很细,做起菜来很有一手,总能变着花的给大家做些“稀罕”的菜,于是工作队的三餐,他就当仁不让的接了过来。</div><div> Z书记是个民主的人,头发卷卷,人很温和,说话很有逻辑,慢条丝理,有一说一。每次领回工作任务,他都会跟两个队员商量,大家也会提出合理的意见,讨论出最合理的办法。他还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认真较真,干工作有一种弄不明白不罢休的味道,偶尔也会把没吃透政策的人怼的无言。不过正是这种较真,让他们所帮村的工作有条不紊。</div><div> 小M是三人当中最小的,人很年轻,戴个眼镜,很有朝气。他的驾驶技术好些,大多时候跑外工作,都由小M当司机来完成,总结、统计、报表,一些电脑上的操作,他也是主动承担起来。</div><div> 两年里,Z书记、老T和小M,苦着累着,分享着工作的点滴,分享着村里的趣事,分享着家庭的琐碎,还少不了那份心灵鸡汤,绳子拧得紧紧的,一起度过了700多个日日夜夜。</div><div> 如今,一个眼神的交流,都知道对方想的是什么。Z书记说,人们都说人生两大知己,扛过枪的、同过窗的,还可以再加上一个,那就是在一起扶过贫的,这是一辈子的兄弟。</div> <h3>  难以忘记,是对“远方家人”的愧疚。R书记是在下村的路上知道孩子状况的,爱人电话里说,孩子体检报告出来了,病不是太好。放下电话,盯着窗外,眼前一片模糊。作为一名母亲,没有什么比孩子的病更让她揪心,可是村里的工作同样需要她,从成为驻村干部的那天起,R书记便在离家数百里之外的地方又多了一个“家”,“小家”与“大家”同样让她牵肠挂肚。面对生病的孩子,R书记只能在每月攒出的几天休息时间回家探望一眼,聚少离多成了常态,只是每次在临行前,孩子的一句“妈妈,你不忙了就多回来”,总能让这个舍小家顾大家的坚强母亲在心头泛起阵阵酸楚。</h3><div> 最对不起的是孩子和妻子。谈到家人,小C这个肌肉扎实的汉子眼圈红红的。小C所驻的村在山区乡镇,基础建设差些。秋天的时候,村里自来水入户工程正在劲上,工程很紧,需要盯的紧一点。小C是住建部门选派的,有专业知识,工程监督他是主力。小C的孩子上三年级,这几天正在发烧,自己回不去,只能一遍遍给媳妇打电话,询问情况。小C说,媳妇又上班又带孩子很辛苦,偶尔也会报怨几句。等任务结束了,自己要带他们好好出去玩玩,补偿补偿。</div><div> 小 L是2017年3月被单位选派接替老队员的,他所在的村有近百户贫困户。他说,最难忘的是父亲摔伤的时候,没能尽到儿子的责任。去年8月,年过七旬的父亲意外摔伤,大家都劝他请几天假先回去看看,当时正是贫困户精准识别“回头看”这个棘手任务要紧的时候。一边任务当紧,一边父亲需要照顾,该怎么办?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父亲打来电话说,驻村任务这么重,别因为你耽误了整个工作队,我这边不碍事,有人照顾,不用回来。正是父亲的觉悟,让小L的队高质量完成了“回头看”工作。有了家人的理解,小L2018年选择了留任,已是老队员的他接任驻村第一书记。他说,只有多为村里做点事,干出点成绩,才对得起家人的支持,才能让家人们为我的付出没有白费。</div> <h3>  最难忘记的,还是乡亲们那一抹憨笑的美丽。“S书记,您要走了么”又是一个春天,又到驻村干部轮换的日子,转过脸,村书记老张豆大的泪珠就冲了下来。</h3><div> 老张是个倔人,当了二十几年的村干部,见过太多的世故。工作队刚来的时候,老张总对这几个“外来人”有些不信任,觉着他们无非是转个圈、走个样子。两年已过,没想到他们真住下来了,而且干出了样子。现在不仅困扰村里多年的水、路问题解决了,还建了文化广场。过年的时候,工作队还组织了最美村民评选颁奖活动,让这个山村重新燃起新的文化气息。老张说,工作队给村里带来的变化太多,让他这个年过花甲的人又重新有了干劲,不舍得他们走。</div><div> 对这些老队员不舍的,还有村里的孩子们。十里八村,只有一个小学。工作队不仅帮助村里新建了幼儿园,还积极联系让村里的学生们能升重点中学。每当孩子们看到队员们的时候,总会一口一个“舅爷”地叫着。</div><div> 小李是另一个贫困村的书记。工作队X书记比他大十几岁。两年处下来,小李体会最深的是X书记教会了他许多东西。X书记是个闲不住的人,想法多,主意也多,工作细也是出了名的。小L说,这两年X书记带着他外出参观、谋划产业、跑项目,甚至解决群众纠纷,让他学到的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一名党员对群众的赤诚。走在大街上,村民们看到X书记的时候,都会主动乐呵呵、热乎乎地跟他打招呼。</div><div> 快要工作交接了,X书记又去贫困户王老汉家看了看。看到他穿着干净的衣服,房屋也修葺的焕然一新,有油有米。问起老人家最近吃肉了没有,老人家咧开嘴开心笑道:“吃啦,柜子里还有呢!”X书记的心终于放了下来。</div><div> 王老汉家是因病致贫的。回想起第一次到王老汉家走访入户时的情况,X书记的心一阵酸楚:老人穿着一身很久没换洗的衣服坐在杂乱、拥挤的家中,被子皱成一团……得知王老汉患病多年、仅靠低保度日时,X书记当下决定要为老人家做些什么。</div><div> “光靠吃低保是不行的,得想办法让贫困户获得稳定的收入”,X书记一回去,就开始同工作队员商量帮扶对策。经过跑办争取,王老汉同村内100多户贫困户以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农业合作社,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400元。X书记又积极向乡里汇报申请,为王老汉实施了危房改造。每逢过年过节,X书记都到王老汉家中慰问,又是擦玻璃又是洗衣服,俨然当自己的亲人照顾着。“没有X书记,我都不敢想象自己能过上好日子”,王老汉逢人就说,话语里洋溢着喜悦,更多的是感激。</div><div> 听说驻村工作队要轮岗了,孙大娘想给工作队送面锦旗。没想到这个想法得到了村里几十户人家的拥护。这个事,工作队是反对的,于是大家你出10元、我掏20元,悄悄给工作队做了两面锦旗,还做了一块牌匾,等着有“大领导”来的时候送过去,给他们增增光。孙大娘不是贫困户,但孙大娘说,现在喝水不用推了,走路没有泥了,人家工作队给村里办好很多好事,不做这面锦旗我们心里过不去,就想表达个心意。</div> <h3>  人未走,心已留。现如今两年过去,这片厚土上驻村的故事太多,村里的人、村里的事变化太多。若是能帮朴实的农民解决困扰他们的难题,给困难群众送去一些温暖,苦点累点又算什么呢?</h3><div> 是啊,为了群众能够幸福,苦点累点又算什么呢?作为党员干部,有所为,有所不为,今日我们所做之事,应是尽全力而为之事。如此,方可感叹岁月静好,在蓦然回首中,拈花,微笑。</div><div> ―― 仅以此篇献给即将离开的驻村干部、依然坚守的驻村干部和即将到村开展工作的驻村干部</div> <h3> 宣组部农村科</h3><h3> 于2018年3月9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