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国过日子】之——英国的马路及过马路

昼伏

<h3>前年去长春公干,哥们到机场接我。车一进市区,就算坐着PRADO,也没减轻颠簸。哥们问我知道长春的别称吗,我说不是&quot;车城&quot;么?他笑了,说改了,叫&quot;坑城&quot;!<br /></h3><h3><br /></h3><h3>现在的英国,快接近长春了你还真别不信。</h3><h3><br /></h3><h3>英国的公路网络极其发达,高速公路早在1958年就出现,那时我们大多还在泥泞的土路上演真人版的&quot;奔跑吧兄弟&quot;。</h3><h3><br /></h3><h3>几十年过去了,英国的公路严重老化,维护成了问题。英国的收费路段极少,维修费用主要依赖含在燃油里的税收收入,现在已经入不敷出。好多地方有了坑,却要排很久才轮得上填平,等到填时,小洞已成大坑了。据BBC报道,目前发现的坑,要5年以上才能填完。可是,这五年之中,又有多少新坑出现,估计得牛津的数学教授建个模型算一下了。</h3><h3><br /></h3><h3>英国的公路很窄,路上画的线更窄,坐在车上老觉着好像已经压线了。可是正是这样精确的划线,和按规矩驾驶,使得车辆的通过数量很多很快,否则那么多车,早就堵死了。由于线窄,过弯道就得减速,也增加了安全性,一举两得。</h3><h3><br /></h3><h3>大多数的英国司机都守规矩,不过,&quot;路怒&quot;这词儿,居然是英文直译:&quot;road rage&quot;。可见,出绅士的地儿,也出流氓!网上有报道,互不相让俩司机大打出手导致交通堵塞被警察带走,看来,坏事也在全球化。虽然林子大了啥鸟都有,但我们亲眼所见,好人占绝对多数。尤其是职业司机,比一般人更守规矩。</h3><h3><br /></h3><h3>刚到英国过马路可能会不习惯,行人通过的地方不是醒目的斑马线,而是两排嵌在马路上的方形金属块,象省略号一样排在路中央,中间便是行人通过的地方。比较宽的马路中间一般都有安全岛,先过一边,到安全岛看清两边车流情况再过另一边。有红绿灯的地方也会在两边分设。</h3><h3><br /></h3><h3>中国式过马路在英国很流行,看好两边没有车,或者还较远,既有三五成群的,也有单干的,闯红灯过马路,绝尘而去。闯红灯的,既有帅哥,也有美女。我仔细观察过,基本不分男女老幼,种族美丑,各色人等,均有出手,一时让我们倍感亲切。</h3><h3><br /></h3><h3>我们作为原创发祥地来客,虽然满怀丰富经验和高超技能,却一般会选择比较低调地等绿灯,或者为了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中,跟在最后或最多那拨人群里,神色坦然闯过去,同时,心中暗自评价他们:判断的标准是否合理、选择的时机是否准确、采取的行动是否果断、组织的方式是否有效、临时的配合是否默契等专业技术指标。但是,和同伴们的话题,却总是在相互安慰:大家都走了,我们等在那里,会让讲究秩序的英国绅士不好意思的,作为客人,这样的行为不太礼貌……</h3><h3><br /></h3><h3>没有红绿灯的路段过马路,车辆会主动让行人通过。但是,不是每辆车都会让。我们步行上班,要过一条马路,没有红绿灯。每次站在那里等待的时候,一般要过四五辆车,才会有车停下来让我们通过,我们很懂礼貌,总是给司机竖个大拇指表示感谢,司机也会挥手打招呼,大家一时都沉浸在当绅士的愉悦情绪中,有利于带着好心情开始一天的工作。</h3><h3><br /></h3><h3>关于过马路,中国的小孩,绝对是最遵守规矩的一代。等他们长大了,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守规矩的公民了。到时BBC可能会报道,过马路得象中国人学习,中国式过马路,会以崭新的意义向国外推广。到那时,咱们也会骄傲,也会脸上发光。隐隐的遗憾,是当年数代人付出多少血的代价练就的传统中国式过马路的经验和技巧终将失传,不知丧心病狂地尊重历史遗产、爱好传统文化的韩国人会不会把中国式过马路改成韩国式过马路而去申遗呢?不得不防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