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时,相约文昌古道

平儿

<h3><font color="#010101"> 周四中午, 接到黄山日报新媒体小编打来的电话,邀我周六去文昌古道采风。户外活动,天气一定会是关注的,可天气预报一会儿播报小雨,一会儿播报大到暴雨,于是这两日一直纠结着,出行的念头也开始摇摆不定。<br>  周六正值小长假的第一天,连日的加班让我有些疲惫。醒来,打开微信群,日报社的徐主任早已兴奋地在群里欢呼:“天没下雨,快起床喽!”,再看看队友清风已在出行的路上,赶紧一骨碌从床上起来,匆匆洗漱赶往集合地点。<br>  依然是迎风招展的队旗,美丽热情的小编,整装待发的车队,只是更多了一份亲切和熟悉。8时30分,广汽传祺的车队搭载着我们,准时从屯溪南驶上高速一路向歙县疾驰。下了高速,汽车继续向山里进发,在弯道再弯道的盘旋中,经过1个半小时的车程,稳稳地停在位于皖浙边陲的歙县大洲源岔口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下车前行约30米,公路左侧便是文昌古道的入口,曲曲折折的石阶如天梯一般,蜿蜒于山中。天公作美,此时天气愈加晴朗起来,阳光穿破云层,给古道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大家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兴致勃勃地拾级而上。<br>  从岔口村岭脚到文山村约2.5公里,全部采用了当地的青石板铺设,山道时隐时现,扶摇直上。每一级石板路长约1.8米,宽约40厘米,两个肩负重物的山民相遇时,不用侧身避让,能够轻松地擦身而过,据说是古徽州山里的“官道”。更令人惊叹的是石道精湛的工艺,每块石板都被凿得精细齐整,虽然经过了近百年的岁月,石道仍然完好如初,堪称叫绝。踏在青青的石板路上,眼前仿佛浮现出能工巧匠们肩挑背扛、精雕细琢的忙碌身影,又恍若浮现出当年徽州商人背井离乡、途经古道走出大山的繁荣盛世,敬意之情油然而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正徜徉在时光的长河里若有所思,此时却邂逅了大片的茶园。古道旁,蓬蓬勃勃的茶树生机盎然:茶园里,勤劳朴实的农妇专注采茶:山路上,还有三三两两采茶归来的老人,背着自制的布袋,手里拿着锄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忍不住上前和一位老人边走边聊,老人告诉我,相传文昌古道是民国年间当地一位有钱的财主为迎娶媳妇投资修筑。从前是大洲源百姓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大洲源百姓到旌德挑米,到县城读书,到浙江做生意,走的都是这条古道。如今,这条古道依然是大洲源与昌源两地百姓往来的交通要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告别采茶的老人,我们继续前行,此时的古道两侧,已是花的海洋。遍地的油菜花簇拥着古道,我们似乎在金黄色的花海中穿行,爱美的姑娘们已经挪不开步子了,在花海中摆弄着各种pose,更有专业的随行摄影师队友乐此不疲地拍照,性急的已把美照发到微信群里,引来一片赞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已到达岭头。站在坝岭头往远处看,远山、村庄、道路、菜畦尽收眼底,金黄的油菜花包围着远近的村庄,成为一幅绝妙的山村美景。远处,薄薄的云雾在山谷、村舍之中穿梭,美轮美奂:近处,金黄色的花海触手可及,花香四溢。张开双臂,来一个深呼吸,清新的空气里荡漾着脉脉的香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走进文山村时,村落里已是炊烟袅袅,土房与新宅错落有致,温顺的白狗在房前看家护院,更有好客的村民让我们进屋加点热水解解渴,一派友好祥和的景象。听村里的老人说,文山村是革命老区村,文昌古道因地势险要,解放前皖南游击队员经常在这一带活动,打地主,斗土豪。1949年,解放军与国民党部队在此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战斗,著名的二十七烈士就牺牲在这一带。顺着老人的指点,我注意到老屋的土墙上,红色箭头和撤退方向的标志依然清晰可见,联想到来时路上看到的二十七烈士纪念碑,觉得这又是一次红色之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因为急着赶上大部队,返回时选择了独行。路上少有行人,远处的山岭中不时传来山鸟的翠鸣,匆忙中却步入了另一条古道。未到岭脚,远远地就听到奔腾的河水声,由于雨水丰沛,河水冲过滚坝,浪花四溅。不经意间,却邂逅了大洲源河,冥冥之中觉得这就是一种缘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来吧,春暖花开时,相约文昌古道,体验山水野趣、花海烂漫,感悟历史久远、红色记忆,是一次心灵之约,更是一场视觉盛宴。</font></h3>

古道

文昌

大洲

山村

老人

的花海

采茶

路上

小编

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