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第一乐章《怀古》</font><br></h3><div>2018年正月十三清晨,我们驱车前往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龙门村摄影采风。这里古属“燕赵”,古语道:燕赵之地多慷慨悲凉之士。时值春寒,一路多是山峰相伴,隐隐有股冷峭萧瑟的“燕赵古风”迎面而来。约2小时后,见到了群峰环侍下的大龙门村。凸显在眼前的分明就是古诗词中“戍边古堡”的现代版,据这里的老人们说,这座古堡城门、一段堡墙,都是明代的遗存。</div><div>带着旅途中的一身“燕赵风尘”,登高远眺这山脚下的古堡,再体验一把“塞上风情”。</div> <h3>龙门村有三株千年古槐。</h3> <h3><font color="#ed2308">第二乐章《红红火火》</font></h3><div>大:村城门外,四尊披坚持锐古代将士的塑像,似乎要唤醒尘封久远的记忆。通过明代的城门,就象穿越时间的隧道。迎面而来,是一股股欢快的暖流。这暖流按照不同的节奏,在古堡里四处流动。这边有:老年人阅尽苍桑后,悠然的闲庭信步;有青年人风华正茂,俊朗轻快的韵律;更有那天真活泼,花样少年的欢笑雀跃。分不清谁是居民,谁是外来的游客,欢乐的情绪把人们交融在一起。</div><div>正月十五,通常被称呼为“灯节”,“灯”是“节”中不可或缺的。各种各样的灯挂滿了龙门村的角落。“大红灯笼”是所有灯中的主角,最能体现“红红火火”的气氛。而花样百出的彩灯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由彩旗,飘带串起的长链,在街道上空交织出五彩斑烂的波浪。在这种氛围下,来自本村的“秧歌”和保定的空竹表演队轮番上演。这是行进中的表演,是流动中的表演,流动到哪儿就把欢笑带到哪儿。</div><div>正月十五“闹”元宵。似这光景,怎一个“闹”字了得!</div> <h3>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空竹传承人孙书香在表演,她在2011年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金牌。</h3> <h3>龙门村百姓自发自演的扭秧歌。</h3> <h3>正月十五村中家家户户都要吃包饺子,全家老少要凑在一起吃团圆饭。</h3> <h3><font color="#ed2308">第三乐章《火树银花》</font></h3><div>夜幕降临,不知是谁的一声号令,古堡中无数灯笼一齐点亮。仿佛是天上群星倾刻间化作无数璀璨的明珠洒落人间。从“银瓶乍破水浆迸”到“大珠小珠落玉盘”,只在刹那间。这夜间的古堡与白天绝然不同,有幸见到这美仑美奂的神奇蜕变。而此刻“火树银花”的第三乐章又到了高潮,珣丽的烟花腾空而起,直冲云霄。古堡中延续了六百余年的民俗活动——“九曲黄河灯”声势浩大地展开了,转出的长达一公里,九曲十八弯的庞大阵型,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讴歌母亲河(黄河),祭奠祖先,祈祷平安,期盼幸福的大型活动,这里面寄托和承载着人们无数美好的愿望。</div> <h3>人们终于盼到掌灯时分。</h3> <h3>这是在大城门前怒放的第一束烟花。</h3> <h3>这几位是“灯官",他们带着面具,手举着松枝。伴随着锣鼓声,挥舞着、叫喊着,为家家户户求得大吉大利。</h3> <h3>百姓们在转九曲黄河灯。如今365根两米长的钢管已经取代了过去的木杆;那365个彩色灯泡取代了过去的小煤油灯。这个数字象征着人们365个日日夜夜都会平安幸福。</h3> <h3>大龙门村正月十五晚上两个多小时的“烟火绽放"和“九曲黄河灯”接近了尾声,虽然曲终人散,但是这流动的色彩,已定格在镜头中;这火树银花不夜天,也封存在脑海中。大约入夜十点了,我不经意抬头看到天边那一轮圆圆的明月,它肯定也大饱了眼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