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我心目中,梅花是一种代表寂寞的植物。"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h3> <h3>三十六年前,我们还是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有的同学被分配到了梅园花房工作,脸上写着像梅花一样的灿烂笑容。早于他们之前,上一届有位做班长的同学,被分配到梅园,做了园艺班班长,后来被提为分管园艺的副主任,当时拍了一張挑大粪在梅林里的黑白照片,很神气,局里作为知识青年肯到一线去吃苦的典型加以宣传,但没有多长时间,就主动要求调到旅服公司去了。我的同学也先后调出园艺班,情愿去看大门,也不愿再呆在园艺班了。苦与累不算啥,收入少一点也不算啥,要命的是寂寞。一年四季除了梅花开的一段时间,在围墙里守着几棵梅花,看不见几个人,你说这种日子怎么过?说实话,我也会不想过这种日子的。当初一位局里的主要领导曾想让我调到梅园去"锻炼锻炼",我考虑到收入少,路途又远,当了"逃兵",选择了其它的一个基层单位。所以,我是没有资格说别人的,自己的思想境界高不到哪里去。其实除了梅花的种植外,从事所有园艺劳动都一样,其本身就是一项须耐得住寂寞的活计,当初整个班学园艺的同学,十有八九改行了。若能一辈子在一线干园艺这件事,那真是凤毛翎角,应该属国宝级的人物了。</h3> <h3>当年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刘敦娴老师,大家都很尊敬她,她是个寂寞之人。我们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后来被局里留用了。她平时很少说话,和别人讲话很吃力,讲话嗑嗑巴巴,脸庞会涨得喧红,不过她却是梅花品种研究的权威,長期在梅园研究梅花。还有一位周戎凯老师,人也很善良,是刘国昭局长的夫人,他们夫妇俩是北京林学院毕业的同学,都在梅园长期工作过,在梅花研究上或梅园管理上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后来调离了梅园,仍很惦记着梅园,到梅园每年梅展时会出现在园中,起着顾问的作用。在这些同事或领导的身上,不难体会到梅花对于人格塑造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h3><h3>种过梅花的人知道,这是件苦差使。几年前我住在六楼,上面的隔层有个露台,面积不小,可种不少花草,有个种梅花的朋友曾送我几盆梅桩,经过一番伺弄,方体会到梅花是要勤于管理的,否则要给你颜色看。梅花开过后,萌孽枝多,得疏枝修剪,否则窜到勿像,而且易遭虫害,产生菌病,必须加强病虫害防治;梅花性喜强日照,少不了肥水管理。几年弄下来,这几盆梅桩总算未死,每年都开花。搬家后,我把它们搬到了父母亲住的一楼院子里,接受地气,活倒还活着,不过应疏于管理,已瘦得不像,花纽头只有饭米粒那么大。这也难怪父亲,他并没学过园艺,对梅花的习性并不熟悉。</h3><h3>有位北方的亲戚,生性豪放,喝了酒性情好时,喜欢高歌,他求我为他画一幅“梅花喜欢漫天雪",我答应了他。其实是误会,梅花也喜欢温暖,开的时候乍暖还寒,并不是因为寒冷才盛开的,恰恰相反是因气候变暖才开足的。北方"漫天雪"时开放,这个时候南方的梅花早就谢了。梅花能耐寒,但却是喜欢温暖阳光的。这一点骗过了很多的人。梅蕾孕育在雪中,盛开在早春二月,还有品种的关系,有早中晚之分。因此科学和文学创作,有时候是两码事情,不可一概而论。</h3> <h3>对梅园,虽然没能前去工作,但感情还是有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已调到县报工作了,梅园的有一位领导,是昔日园林局的同事,我在局宣教科,他在隔壁组织科,朝夕相处了好多年。另一位领导也是过去的熟人。那时我成了梅园的常客。每年梅花开的时候,总要邀上一帮朋友去举办文学、书画笔会,和书画展,或者是写生与吃茶,久而久之对梅花产生了特殊的情感。记得有天夜里陪同几位外地来的书画家,住在念劬塔下的梅园招待所,吃过夜饭,趁着微醺的劲儿,在花前月下领略"暗香浮动"的意趣,……这些事儿多年过后不时会在脑海中浮现。前年有两位画友,邀我去办画展,我又欣然允命,忙了好一阵子。这点点滴滴,可算自己与梅园的不了情缘。</h3> <h3>这幅梅花就是当年王福元老师,在梅园笔会时给我画的,另外还有一些照片与册页、县报副刊专版等,鉴证了这些活动。</h3><h3>"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这是吴昌硕吟哦光福"香雪海"的名句。齐白石也说过,"绘画乃寂寞之道"。他们都是有大寂寞的人,王国维说做学问要有三层境界,都和寂寞有关。当人们欣赏着他们热闹的艺术品的时候,是否想到寂寞曾怎样咀嚼过人心,梅花的笑在"冷板凳"里的熬煎的过程?!"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母亲叫"梅影",我阿姨叫"竹影",多么美妙的名字,这是我外公的杰作。我为之自豪。"但哦松树当今事,愿与梅花结后缘"。</h3> <h3>不少书画家喜爱画梅花,不要看他们大笔挥挥,顷刻就成,其实功力很深,寄托他们的倾慕梅花不俗风骨的情操。我采访过好几位老先生,他们有的已离世多年,给我不约而同地画了梅花,很能说明问题。他们自甘寂寞与清贫,知足常乐,不是活得和梅花一样,值得人们点赞?!正是"人与梅花一样清"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