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167efb">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68年,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在这股大潮的裹挟下,鹤岗市各煤矿中学的500多学生下乡来到了位于汤原县的鹤立河农场三分场,时间为1968年10月31日,迄今正好50周年。</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上图是三分场的标志性建筑——办公室,现仍存在,外貌无大的变化,只是门口牌子上的单位名称变了。</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那一天我们永生铭记,它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节点。我们告别了城市、学校、父母和兄弟姐妹,从此走上了社会,来到了农场,在这个广阔天地里锤炼自己。</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七个月后的1969年5月,我们迎来了有着共同目标的120多名杭州知青。从此,我们在打斗中相识,相识后互助共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在三分场这个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不规则长方形的2000多垧土地上,我们600多鹤岗杭州知青和农场的原住民一起勤劳耕作,雨淋日晒,面土背天,用那稚嫩的肩膀挑起艰苦劳动、艰难生活的重担。</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春耕秋收、教书文宣、养猪种菜、伙房果园、伐木挖煤、机耕车赶……,各种劳作都能吃苦耐劳尽心去干,当然也有偶而的偷懒耍滑。但不管做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有了一个共享的名字——知识青年。呵呵,没错吧。</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然我们强壮了身体,学到了农技,获得了赞誉,也得到了很多老干部、老职工、老师傅,还有一些老场员的善待。但我们累了倦了烦了,渴望有新的生活,于是有许多人选择了离开。</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与来时的敲锣打鼓不同,有的悄悄地病退,默默地调转,甚至什么都不要,义无反顾一走了之;</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有的和心爱的人(或同为知青、或农场青年)结婚安家有了下一代,在分场扎了根;</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也有幸运者,早早地参军上学,远走高飞不再回来。</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知青朋友们,你还记得初到分场时那晶莹剔透香飘四溢的大米饭吗?还有大馒头、糖三角、干炸鱼、油炸豆、猪肉炖粉条、干豆腐烧肉吗?想必更不会忘记那窝窝头、大饼子、焐大米、冻白菜汤、韭菜汤。</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好不容易盼到放假,哪怕是一天,哪怕是下雨雪,哪怕是步行,就算是住一晚都要赶回家去,为的是慰藉亲人的担忧牵掛,感受家的温馨,聆听父母的叮嘱,享用不丰盛但可口的饭菜。有的人用微薄的工资在小屯儿买点大米、鸡蛋等回去孝敬父母。</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知青和苦难相伴,知青和坚韧相连。</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鹤立河早已不复存在,“三分场”这个词也只有在原分场老人和知青中流传。</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不能忘!那里有我们流的泪、流的汗、流的血;有我们欢笑、愉悦、痛苦、委屈、彷徨、无奈;有我们的青春年华、友谊、爱情;还有那奉献了生命的知青兄弟姐妹,至今想起来还心痛不已。</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注:鹤立河农场1979年初撤消,西片一、三、四、九分场併入莲江口农场,三分场改名为“莲江口农场十三队”。</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五十年过去了,离开分场也几十年了,可往事历历在目。</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离开后的知青朋友,有的随着老伴定居他乡;有的跟着子女漂到外地,散落在北京、上海、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海南等地;有的投亲靠友不知去向,杳无音讯;更多的还是落叶归根回到鹤岗。</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他们中有的走得顺利,事业有成,生活滋润;有的并不如意,艰难度日;多数人平平常常,波澜不惊;更有几十位早早逝去,可惜!</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 好在一切都已过去,过去的苦,今天作笑谈;当年的累,现轻松调侃。我们都有了温馨的家,稳定的生活,还算健康的身体。</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今天是互联网(微信)把天南海北的我们又联在了一起,亲切的问候,熟悉的声音,绵绵的思念从此不再阻隔,近如咫尺,宛若眼前。让我们保重身体,晚年安度;愿时间不再匆匆,使我们慢一点变老;祝大家开心愉快,活好当下!</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注:1.美篇里的工资表是1969年1月份的。大概1993年在清理大仓库时发现,有心人把它交给了我,仅此一份。可惜损毁厉害,缺了一连的第1页,四连的6.7页也损坏。现发给上来,供大家回顾感慨,也算是送个纪念礼物。</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2.如果朋友们有纪念意义的老照片(如合照,背景有清晰大队部、大俱乐部、大食堂等建筑)也拍照发上来,可以再加进去,这是历史不能忘。</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3.如对该美篇的文字、图片、配乐有好的建议请提出来,或时间地点有误请指正。</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谢谢知青朋友们!</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