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五.老街见闻</h3><h3> 说起扬州老街就不得不,至少简单地回溯一下,扬州经贸繁荣与发展的原因与历史。</h3><h3> 扬州的经贸繁荣自然首先应归功于,它地处中国最富庶的东南腹地,又占有长江东西方向的水运之利。</h3><h3> 但更加不容低估的是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又更加进一步确立了扬州,在古代中国南北交通与经济、贸易中,无可替代的中心地位。</h3><h3> 正是由于它在古代,雄踞中国南北与东西水运交汇的中心。(在古代水运,在交通运输中的地位。大约足可类比今天高铁,在交通运输中的位置。)从而,为扬州的经贸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礎。</h3> <h3> 因此,早在隋唐时期,关于全国九州经济地位的排序。就有“扬(州)一、益(四川)二”之定位。</h3><h3> 到清康、乾盛世。扬州的经贸之发达,市场之繁荣达到极至。这又无疑进一步地导致了,当时扬州人才苓萃,百业兴旺。特别是到清乾隆时期,由于当时扬州市场繁荣,各行各业的发展,更有如群星辉映。</h3> <h3> 此时,不仅盐、粮食与漕运,三大支柱行业的税收冠于全国。扬州的玉雕、木雕、漆器、剌绣,包括戴春林的化妆品都堪称天下无匹。</h3><h3> 另一方面,扬州作为古代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自然也就成为了中国历代,人才荟萃、才俊辈出,风云际会的风水宝地。</h3><h3> 于是,在扬州这个政治、商业与文化的舞台上,曾上演过一幅幅、一曲曲,波澜壮阔、流光溢彩、光耀千秋的历史大戏与传奇也就不足为怪了。从而,在中国历史上,流下了数不清,关于古代名人与扬州的轶文趣事。</h3><h3> 由远及近信手可举:隋开凿大运河、隋炀帝与扬州;唐,李白、杜甫、孟浩然、骆宾王等,在扬州都留下了他们的故事。还有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杜牧的脍炙人口的佳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人的灵感,都无一例外地化蝶于,扬州这片钟灵琉秀的山水之中。 还有明,汤显祖、清,石涛、“扬州八怪”、曹雪芹,只到民国时期的散文大家、北大教授朱自清等,也都与扬州这座千年古城,有着深深的情愫与精彩的故事。</h3><h3> 自然,关于扬州的历史,也曾有过“扬州十日”的痛与隐。因不在本文选题之内,所以,本文不予着墨。</h3><h3> 至于,乾隆下江南的故事传奇与诽闻,可能大家比我知道得更多。我就无需在此班门弄斧了。</h3> <h3> 至于那些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诸多,当时扬州盐商富可敌国的故事与轶闻,大约也决非纯属空雪来风。</h3><h3> 信手拈来仅举余下二则,欲收“见斑窥豹”的功效。</h3><h3> 其一,乾隆下江南。</h3><h3> 一次,在扬州游大虹园(即今之瘦西湖公园),至一处。乘兴抬手一指说:“这里很像京里的“琼岛春阴”(即今北京北海),只可惜少了那座白塔。”当时,隨行的扬州八大总商之一的江春听了,立刻暗地里花一万两白银。从乾隆的随行侍从中,打听清楚了白塔的外观;建筑材料、风格及建筑特点。隨即高价请来工匠。置办建材,加薪赶工,仅用一晚的工夫。就在乾隆所指处,建成了完全仿照“琼岛春阴”的白塔(此塔现在瘦西湖公园的莲性寺旁)。</h3><h3> 当第二天乾隆再次游园时,见到白塔,吃惊不小,不相信会是真塔。直到他近前仔细观察,并伸手撫摸后,方确信其为真。</h3><h3> 据说此事,令乾隆都不得不感叹,当时扬州盐商,富可敌国的财力与胆识。自然,也由此种下了扬州盐商,因此次的炫富。而终将走向,盛极而衰的因果循环。</h3> <h3> 其二,当时曾有“天下美食,吃在扬州。”,这大约也决非空雪来风。</h3><h3> 据说当时扬州盐商。</h3><h3> 在菜品的制作上,对食材的精挑细作,与烹饪方法的特色与考究方面,都到了追求极至的境界。</h3><h3> 因此,在菜品的创新方面,为了追求独家特色。更是在不惜财力与巧思的基礎上,各僻蹊径。大有类似于金庸先生在他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所描写的天下武林高手,华山论剑的激烈与排场。</h3><h3> 对此,仅举一局外之例,使大家能对此,有一知半解的了解。</h3><h3> 据说乾隆时期,扬州一书生娶了一盐商家婢女作妻。</h3><h3> 一天,书生要婢女给他炒一盘盐商家的家常菜——韮黄炒肉絲。婢女一笑。对他说:“这道菜你吃不起,仅作辅料就要用十头猪的面首肉……。”</h3><h3> 由此可见,当时扬州盐商家中,即令是一味日常菜肴,其在选材与烹饪方面的精细与极至的追求,和当时扬州盐商家生活的奢糜无度之一斑了。</h3><h3> 也可能正是得益于,当时那些富可敌国的扬州盐商。在扬州菜的制作过程中,对食材与烹饪方面的极至追求,和他们不断推陈出新的探究。才终于奠定了今天淮扬菜,在中国各大莱系中,无可替代与不可动摇的名头与地位。</h3><h3> 自然,也可能同样是源于康、乾时期,扬州富商的穷奢极侈。才导致了晚清政府,对扬州盐商的过度搜刮与打压。终于,导致了扬州经济,在历经了千年繁华之后,又有如雪崩式的衰落,与一 蹶 不振。</h3><h3> 但这已属此文跑题的题外话了。</h3> <h3> 老街,街面宽约6米,沿街各种店面鳞次栉比。多以经营本地特产,如“扬州三把刀”的刀剪;本地特产的牛皮糖;各种自做自卖的特色糕点、食品。</h3><h3> 鸭血粉、面,小吃快餐,也比比皆是。 自然,街面上也不乏,全国各地到此经营的各种时令小吃。如云南的“过桥米线”;陕西的“肉夹镆”;甘肃的“牛肉拉面”等等。</h3><h3> 街市上无论早晚,逛街、打货、休闲、旅游者,有如过江之鲫。还有电动车不时,风驰电掣地与你擦肩而过……。</h3><h3> 从街面上那些沿途,不时可见的古旧小店内,老板制作传统糕点之手法的娴熟与灵巧。所制成糕点,外观的精致与典雅。</h3><h3> 我们似乎依然可见,老街所走过百年的繁华与喧闹。</h3><h3> 其实,在这条历经数百年,而末衰的老街上。人们又何止还能感觉到,它那浓郁的商业气息与文化积淀。只要你稍加留意与驻足,你还能随时在不经意间发现,那些潜藏于小店铺面间。至今遗存的明清富商、巨贾的私家园林、豪宅;民国达官、显贵们的那些,曾在扬州金屋藏娇的深宅大院。以及某些近代名人的家宅。</h3><h3><br></h3><h3><br></h3><h3><br></h3> <h3> 信手可举。有与苏州拙政园、承德避暑山荘、北京颐和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园林的个园;被誉为晚清中国第一名园的何园;极具中国古代规模建筑的吳道台府。还有朱自清家的老宅。以及,画家张玉良的扬州旧居等,都散落在这片现在看来,并不起眼的老街之中。</h3><h3> 其实,老街又何止于此。只要你有兴趣、有心情,又有时间与精力。你一定还能在这条百年老街上的寻常巷陌中,发掘出数不清,又非同一般的惊喜、故事与传奇。</h3> <h3> 六.扬州的私家园林与古宅。</h3><h3> 个园(被誉为今天中国四大园林之一)</h3><h3> 出宾舘向左沿街走约20分钟,就可到达个园大门。外观虽不打眼。但只要你步入其中,你就会立刻发现构建此园的主人,对竹的那种情有独钟的疵好。园内竟有园主,当时不吝重金与人力,从全国各地收罗来的近二百种名竹。其中,自然不乏精品、珍品与绝品。</h3><h3> 不仅如此,我们今天还不难从园中,那些精心构建的竹林、竹舍,小桥流水和曲径通幽的溪流布置。去充分地感悟,当时园主以竹明志、养心、怡兴,陶冶情操和超然世外的深深情愫。及园主爱竹、敬竹、弄竹之痴……。</h3><h3> 也可能也正源于此,才造就了今天个园非同凡响的特色,与引人入胜的景观。</h3> <h3> 个园内,有如世外桃源的小院近景。</h3> <h3> 个园竹林中,曲径通幽小潭近景一则。</h3> <h3> 个园内一处小溪。</h3> <h3> 老街小巷,曲径通幽。</h3><h3> 见之,使人心中不由泛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日卖杏花。”,之梦中江南的诗情画意……。</h3> <h3> 何园(被誉为晚清中国第一名园)。</h3><h3> 走进何园。首先吸引游人眼球的当数,由清代大画家石涛,以太湖石和那两块园主用与其等重的黄金,不远万里从欧洲运回,面积达数平米的琉璃(即现在的玻璃)为主体。在设计中同时融入了,中国画的意境和欧洲园林构建的理念,起名为“镜花月”的园林景观。</h3><h3> 它,被称誉为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绝世精品(导游小姐的讲说词。)。而园内那由设计者,精心布局与构建的,由数十间楼上、楼下,上下贯通联为一体的房间群。让我们这些旅游者走进去,如入迷宮。自然在此同时,参观者也不难发现:其中每一间房内的每一个细微的布局,都无一不是针对当时,园内不同家庭成员的生活、休闲、起居习惯而精心设计的。</h3><h3> 由此我们可见,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理念构成与建筑风格特点。</h3><h3> 从这个意义来讲,何园又足可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者,留给后人的一本园林设计教科书。</h3><h3> 让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去走走看看。不仅能增长对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认识与了解。还可让他们从中外园林的设计理念与建筑风格特点,去比较其差异与优劣。并从中提高他们的文化与艺术素养,及他们对中国文化认识的理性思维水平。</h3><h3> </h3> <h3> 何园大门。</h3> <h3> 何园内之月亮门。</h3> <h3>何园中的园林小景。</h3> <h3> 何园一角的荷花、鱼池。</h3> <h3>园内主厅一侧。</h3> <h3><font color="#010101">何园内,园林佳景选优。</font></h3> <h3> “镜花水月”景观。</h3><h3> 当月光从太湖石一园孔投射到池水中,月光由水面反射后,再投射到池边厅堂的琉璃上,形成了“镜花水月”的月色美景。 这不能不说是诗意的想像,与精妙建筑设计完美结合而成的结晶。</h3> <h3> 园内,太湖石围成的假山、水池,组成的诗画小景。</h3> <h3> 何园大门外景。</h3> <h3>何园出口。</h3> <h3> 扬州的江南小巷,蜿蜒曲折。沿此小巷前行约200米,可到民国散文家朱自清家老宅。老宅,为典型的当时扬州中等人家院落,虽不豪华却也厅、房排列有序。</h3> <h3> 吳道台府豪宅大门。</h3> <h3><font color="#010101"> 吳道台府(它与杭州胡雪岩故居、无鍚的薛福成故居,并称为江南三大名宅。)。 吴道台府建于1904年。为道台吳引孙居官12年后告老还乡,从其任官所得中,拿出40万两白银,建成由99.5栋房屋组成的建筑群(当时按清制规定,民间一处建宅的房屋数上限为100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其后,他又从居官所得中拿出一大笔钱,在宅内建成名列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测海楼》。(仅管其子孙一再强调,所花银两非贪赃、索贿所得。但显然仅靠十二年居官俸禄,是不可能因建私宅,出手如此豪阔。)从而,为其子孙营造出了一个,富庶、优越,得天独厚的学习与成材环境。</font></h3> <h3> 此即吳道台府内,名列江南四大藏书楼的《测海楼》。</h3> <h3> 吴道台府中的读书堂。</h3> <h3> 吳道台府内,彰显清代官绅、豪门,有别与普通百姓家的红灯笼。</h3> <h3> 这才使得解放后,吳家先后出了三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一位剧作家兼教育家。成就了名满江南的扬州“吳氏四杰”。</h3><h3> 其实,在江南又何止吳家。何园的创建者也是在赚得盆满、钵满后,从中拿出巨资办教育,兴文化、艺术。</h3><h3> 这才使得何家,不仅三代锦衣玉食。且家族兴旺、人才辈出,享誉中国东南半壁。</h3><h3> 对比他们,无论是诗书画在中国历史上,曾独领风骚的“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由于他为官清正,不贪污受賄,虽才华横溢、名满天下。还是,民国著名的散文大家、北大薪资一等的朱自清。由于为人正直一身清贫,却也只落得后人难继的晚景。</h3><h3> 写到这里。我突然记起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h3><h3> 看来在中国,如果前人“不栽树”,或“栽不起树”,又或所“栽”之“树”不夠“大”。后人要想“乘凉”即成材,似乎确实不易。</h3><h3> 但又想如果我们国家,能以国家的名义聚集足夠的财富。给全中国的孩子,营造一个教育平等,且高素质的成材环境。</h3><h3> 那么,在我们这样一个,积淀了数千年文明与智慧的国土上。一定会人才辈出,各门类天才潮湧。</h3><h3> 到那时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必将是指日可待。</h3><h3> 作为一个热爰祖国的中国人,我们早已跷首以待了……。</h3><h3> </h3><h3> </h3><h3> 2018.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