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傅雷家书》谈家庭教育

美友16771304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从《傅雷家书》谈家庭教育</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真正“认识”傅雷,那是1999年在北京中央工艺美院学习摄影,狄源沧老师鼓励大家要读一些有关西方艺术史的书籍,在西单图书大厦买到了一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拿到后迫不及待的阅读,感觉非常好,这才想起作者,看到傅雷这个名字。额,原来就是那个《傅雷家书》的作者,于是就特别关注这个自己觉得非常了不起的人。那时,我还不知道他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儿子——傅聪。<br></h3><div> 后来我知道了,这位了不起的人却在文革初期自缢。在这里想给大家说说傅雷和妻子朱梅馥自缢的一些细节。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在红卫兵两天三夜不间断的抄家和凌辱后,时年五十八岁的翻译家傅雷和夫人朱梅馥,于上海江苏路的家中双双自缢。为防踢倒凳子的声音吵醒邻居,他们事先在地上铺了一床棉被。铺上被子的用意不外二者,一是怕惊醒邻居会来营救,一是纯粹怕吵醒他们的睡眠。另外,在朱梅馥知道丈夫将要走上不归路的时候,她没有去阻止,因为她懂得、尊重自己的丈夫,在傅雷自缢后,一个瘦弱的女人将她丈夫的遗体安顿好,然后自己自缢身亡,一对很有才华的夫妇,用他们高贵感染着我们。</div><div><br></div><div><br></div> <h3>  后来又相继购买了傅雷的其它的书籍和这本《傅雷家书》,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傅雷,试着读懂朱梅馥,因为这本书是傅夫人整理的。在这里,我不由得要向这位了不起的女人致敬,因为她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尊重。</h3><div><br></div> <h3>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了中国的典1范父母。</h3><div> 傅雷是一位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艺术家。我称他是艺术家,因为他在艺术理论上的造诣,特别是艺术史方面为中国打开西方文化的窗口,让我们更多的普通人能以东方文化的视角看到了不一样的西方艺术,领略西方艺术的魅力和西方艺术史(美术)的脉络。他一生翻译并创作了包括文学、音乐、美术在内的很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到现在有很多文学作品的译本,他的译本没有人能超越。</div><div> 我们介绍《傅雷家书》,是站在教育的维度和大家分享他的成就。为什么我将他排在第一位介绍给大家?在我了解的东方的教育家中,他是第一个将东西方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他的骨子里有深厚的东方文化的积淀,更有对西方文化的深刻、独特的思考,在这一点上,和大家熟悉的龙应台与他非常相近,这些成就了他们东西合璧的文化格局,这对于他们构建自己的教育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下,我们要借鉴的教育理论最好是这些相对接近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因为这些理论最适合我们“拿来主义”。如果我们去研究孔子,要去借鉴他的思想就相对困难了。当然,我无意说孔子不值得研究,那或许是专家们研究的内容了。</div><div> 回到傅雷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顺序,如果把这个原则放到我们孩子的教育中则是:先为好孩子,次为好学生,再为三好学生,终为成绩优秀学生。当我们顺次理解这些关系的时候,发现我们对孩子的人生信条顺序反了:先为成绩优秀学生,次为三好学生,再为好学生,终为好孩子。关于这个观点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也是我经常说的:基于“补课”的补课是“补”不出好学生的;真正的教育是一个“慢”教育,而不是一蹴而就,快餐化的,所有的基于快速提高成绩的行为都是父母的一厢情愿。</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