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马兰人(六)

邱学臣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国核武器基地将士奋斗史】</b></p> <h1><b>我国原子弹试验辉煌史展:</b></h1><h1><br></h1><h1><b><i>茫茫人海:我们能在荒漠戈壁中相聚是一种缘分。</i></b></h1><h1><b><i>大千世界:我们能共同践行国家使命是一种光荣。</i></b></h1><h1><b><i>东方巨响:我们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一种忠诚。</i></b></h1><h1><b><i>岁月流逝:我们能在脑海中思念祝福是一种友情。</i></b></h1><h1><b><i>网络纵横:我们能在手机中谈笑风声是一种幸福。</i></b></h1><h1><b><i>今生今世:我们能在美篇中相认相知是一种心愿。</i></b></h1><h1><b><i>再现峥嵘岁月,追昔马兰情结,共享快乐生活:</i></b></h1><p class="ql-block"><br></p> <h1><b>神圣使命,至高无上:</b></h1><h1><b>我国核武器研制、试验任务是神圣使命、至高无上。她是毛泽东主席当时洞察国内外极其复杂的环境、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出的英明决策: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领导下,举国上下大力协同、精英荟萃集智攻关、外交对外精准斡旋、工业部门、基地科技人员和参试者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这是伟人的智慧、民族的结晶;在核武器研制、试验全过程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和条件都是根据实际需要,由国家专项百分之百的给予保障、每次试验任务均经国家统一协调、择机实施;现场均有国家、军队领导和上级机关适情检查指导工作,参与组织指挥和领导;试验成功后党和国家及军队均会发电祝贺和慰问,视情还会接见核武器参研、参试人员。我们每个战友就是其中一员,我们默默无闻、奋力拼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创造辉煌,无上荣光!</b></h1><h1><b>国家使命破垄断,戎马天职重如山。</b></h1><h1><b>为铸利剑矛并盾,群英挥戈岀阳关。</b></h1><h1><b>锐意创新克艰险,荒漠洒尽血混汗。</b></h1><h1><b>东方巨龙托惊雷,寰球转动换新天。</b></h1><p><br></p> <h1><b>习主席为程开甲颁发八一勋章。习主席形是给程开甲委员颁发勋章,实是给从事核武器研制、试验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官兵指战员、工人阶级最大的褒奖。战友们:"党和国家没有忘记、全国人民没有忘记"研制、试验核武器的功勋、英雄、将领们,没有忘记我们。<br></b><b>我们共同践行的马兰精神将会"同太阳共辉、与月亮齐明、和地球永存"。我们是共和国核盾牌的铸造者、无私者、奉献者!</b></h1> <h1><b>8023无上光荣(马兰战友:彭继超)8023部队,是1962年6月1日至1975年8月1日,中国核试验基地的部队代号。其间我国在地面、空中进行的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并开始进行地下核试验。8023部队功勋卓著无上光荣! &nbsp;</b><b><br></b><b> 马兰人唱马兰歌,五湖四海来相和。 &nbsp;<br></b><b> 雷霆远去情犹在,八零二三老泪多。<br></b><b>(彭継超) </b></h1> <h1><b><br></b><b><br></b><b>泽东恩来谱华章,盖世神圣不来双。<br></b><b>两袖清风赢天下,华夏大地红太阳。<br></b><b>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当场演示了铀矿石标本和探测放射性的盖革计数器的工作状态,计数器发出嘎嘎的响声,毛泽东主席十分高兴地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来。解放以来,我们也训练了一些人,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下去,一定可以搞起来;"他还强调说:"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是一次对中国核工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他作出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核工业建设的开始。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又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8年,毛泽东再讲:"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从此中国的核工业全面上马了,原子弹正式开始研制。 <br></b><b>★古道西进★(战友:杨剑)<br></b><b>告别内地好河山,西聚敦煌出阳关。<br></b><b>楼兰古道音尘绝,罗布泊旁爆区选;<br></b><b>横跨孔雀河北岸,博湖安营名马兰。</b></h1><h3><br></h3> <h3><br>面对美苏起风雷,昂首挺胸必作为。举国荟萃自奋蹄,伟人挥手惊雷辉。龙腾虎跃大国门,核国恐慌妄费神。外交檄文民族魂,雄狮怒吼成主人。<br>在经济困难时期,毛泽东为了把国民经济和国防势搞上去,不但不吃肉,而且往往一天就吃一盘野菜(马齿菜)或一盘子炒菠菜,以至于全身浮肿。"周恩来一次又一次来劝说:主席,吃口猪肉吧,为全党全国人民吃一口吧!毛泽东摇头:你不是也不吃吗?大家都不吃"。在这样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依然没有放松、放慢对中国原子弹工程建设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举国上下、同甘共苦,勒紧裤带、自力更生按预定计划搞出了原子弹、氢弹 、战略核导弹。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1967年6月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1964年6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东风2号"发射成功,1966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组建的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同后来的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共同构成了我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h3> <h1><b>左一基地司令员张蕴钰,左二研究所五室高连科,左三张司令员的秘书蔡双炎,躺地者参演干部。65年5月,第二次核试验前,因为核爆炸后马上就有部队演习,冲锋穿越爆心区。零前一天,张司令员仍然是不放心,亲自进场区巡视一下了解情况,保证演习人员的安全。</b></h1> <h1><b>正面对的右起:李耀文、张爱萍、陈彬、钱学森、张文和、周吉一;背对的右起:张蕴钰、胥光义、ⅹxx、张英。在核试验场召开工作会议。</b></h1> <h3>1963年基地党委会。</h3> <h1><b>基地研究所庆祝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20周年合影一(1984•10•116)</b></h1> <h1><b>前排左起:丁浩然、XXX、周逸民、刘宝元、冯XX;后排左起:XXX、董立中、XXX、XXX。<br></b><b>丁浩然,男,湖南省桃江县人.1925年9月生,中共党员,军人,研究员。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理系,1950年至195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究生.1952年至1964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工作。1964年调入核试验基地工作,历任研究所地质水文研究室主任、技术部总工程师.基地科技委委员等职。执行多次核试验任务.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退休。丁浩然同志多年从事地下核试验的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负责组建了研究所地质水文研究室,是我国核试验地质工作的创始人。他首次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地下核试验物理地址效应"这一重大研究课题,为地下核试验的安全及利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走遍了核试验场区的每一个角落,把几十年的精力都倾注在"地下核试验井位规划"的蓝图中。他撰写了多部有实用价值的地质报告,主编了《地下核试验场区地质志》.获得国家和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丁浩然是我和战友心中的功勋专家。但他始终践行"做隐名埋姓人,干惊天动地事";只为国奉献,不为己索利!</b></h1> <h1><b>周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br></b><b>我国核试验的各个环节都是十分严密,十分明确。严格落实周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周总理也是率先垂范,按照十六字方针抓核试验任务的每项工作。战友张妙根回忆说:"在1973年6月执行21一711任务时,在试验爆炸前,我随基地张超副司令等到北京向周总理和中央专委汇报试验的准备工作情况,这次九院带去了一个可分解的氢弹结构模型。汇报会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进行,总理详细听取了国防科委.九院.基地.空軍.气象等方面的情况汇报,观看了氢弹模型及有关场区试验图,祥细了解不放过一丝问题,听取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意見,最后作出了明确具体的指示。汇报会从下午2时开始一直到傍晚,当晚总理可能有重要活动安排,为了节省时间,到吃晚饭时,总理一边听取汇报,一边吃简单的快餐。汇报会一结束,总理还关心嘱咐大家吃晚饭和返回新彊试验场的事。会后,我们被安排在人大会堂吃晚饭。第二天上午,试验场区来京参会人员,从西郊机场由空軍派三叉戟飞机送回 新彊马兰"。周总理要求每个问题必须回答百分之百准确、每项工作必须百分之百落实。也正是如此,我国核试验的成功率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高,试验的成效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好,试验的周期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短。在我国国力并不强大的条件下,在国外封锁和恐吓的压力下,在周恩来总理亲自组织领导下,花最小的代价,用最短的时间,一方试验、多方收效,建立了我国的核力量。</b></h1> <h3><b>聂荣臻元帅(左前)于1966年冬初,在原子弹、导弹结合试验成功后由酒泉发射基地来到马兰核试验基地参加了庆祝大会并讲话,然后在基地进行了全面视察,国防科委副主任张震寰(中)和国防科委副主任、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右)随行、基地许瑞忱(左后边)。</b><br></h3> <h1><b>王奎禄和吕敏在核试验现场。反复推敲、研究、论证测试项目技术方案。</b></h1> <h3>基地研究所庆祝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20周年合影二(1984.10.16)</h3> <h1><b>1966年12月,我国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成功后合影。二排左起:张蕴钰、钱学森、聂荣臻、李觉、杨煥民(兰空军司令)、张震寰。</b></h1> <h3>左起范如玉、彭继超、林後德在试验场。</h3> <h3>基地研究所庆祝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20周年合影三(1984.10.16)<br></h3> <h3>聂荣臻元帅于1966年底来到基地接见了基地红山的研究所全体科技人员并合影。</h3> <h3>丁衡高率机关在核试验现场研究任务实施工作。</h3> <h3>左起马国惠、朱光亚、钱绍钧、李元正、邱学臣、赵起增、张建启、曲从治、刁显光等在试验现场。</h3> <h1><b>周总理与马兰花(彭继超)<br></b><b>1965年5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我国第一次第二次核试验有功人员代表。黄祖示当时是全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已担任副指导员,参加了第二次核试验。原子弹空投爆炸后,他率侦察车辆冲向核爆心,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取得了二百多个数据。受到了总指挥张爱萍上将的高度赞扬,让他代表参加试验的人民解放军官兵接受周总理宴请。当时正是马兰花开的时节,黄祖示和防化兵战士们一起在戈壁滩上采集了马兰花,养在罐头瓶里,带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献给周总理。周总理亲切地说:黄祖示,来,我们合影,你任务完成的很出色嘛。总理还说,今天宴会不报道,是按国宴规格,茅台管够。张爱萍让黄祖示挨桌去给元帅和将军敬酒,黄祖示说,八个餐桌敬下来,那天他喝了一斤到一斤半茅台。(左1为黄祖示、右1为张爱萍)</b></h1> <h3>基地研究所庆祝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20周年合影四(1984·10·16)<br></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左起:王德芳、邱学臣、范如玉、李真富、刘献理。</b></p> <h3>1965年5月30日,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加我国第一次、第二次核试验的有关人员并合影。</h3> <h3><h1><b>前中聂帅,前左张蕴钰司令员,前右21所张少华政委。原子弹研制专门委员会:为了加强对原子弹研制的领导,中央组建了两弹最高领导机构,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主任委员,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刘杰等为委员。上报了毛泽东,毛泽东于1962年11月3日对成立该组识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毛泽东的这个批示和专委会的成立成为动员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为实现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而努力的动员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b></h1><br></h3> <h3>基地研究所庆祝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20周年合影五(1984·10·16)<br></h3> <h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接见核试验任务参试人员(1988年11月13日)</h3> <h3><b><br>张爱萍积极建言:1964年进行核试验可以实现。在当时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的复杂形势下,张爱萍副总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刘西尧、核工业部部长刘杰:1961年11月14日向中央送上《关于原子能工业建设基本情况和急待解决的问题》的报告。此报告的中心内容是,根据原子能工业目前的建设情况,1962年是关键一年,只要中央领导同志亲自领导、亲自负责,其他各项保障跟上去,采取保重点的办法,1964年研制成核武器、并进行核试验是有可能实现的。毛泽东亲自批准,最后决定,研制原子弹还是继续进行。陈毅: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林彪: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原子弹烧响。<br><br></b><br></h3> <h3>研究所四室(核武器爆炸自动控制室):<br>前排左起1、师徳强(主任)2、忻贤杰(主任.副所长)3、姚重石(政委)4、顾应昌(副政委)5、龙文澄(副主任)6、史君文(副主任)7、黄运生(行政副主任)。后排(全部按后排算)左1、符习成(政治干事)左2、陈家兴(助理员)左3、李保奇(助理员)、左7、安金贵,右1、李金海(政治干事)右3、白义华(参谋)右5、朱建功(炊事班长)。</h3> <h3>基地研究所庆祝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20周年合影六(1984·10·16)<br></h3> <h3>1987年6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院、中央军委领导与基地官兵合影。</h3> <h3>左起:二队王树斌、王奎禄、田兵、陈达、叶立润、林俊德、唐有功、徐志恒、王世胜、卜照富、李玮<br></h3> <h3>基地研究所庆祝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20周年合影七(1984·10·16)<br></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中央首长视察基地合影照</b></p> <h3>1990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与基地官兵合影。</h3> <h3><b>从左二到右:常承正(设计所)、王保民、沈椿年。工程设计所的作用:总装备设计所是负责空爆核试验地面工程设计和竖井地下核试验测试刚架的设计工作。所领导、机关和工程技术人员把这项工作作为国防工程建设中的政治任务,重中之重。岀色的协调工业部门和基地的竖井地下核试验测试系统井下安装调试就位和有关工程任务的总体设计。为圆满完成核试验任务做岀了突出贡献。</b></h3> <h3>基地研究所庆祝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20周年合影八(1984·10·16)<br></h3> <h3>中央军委军委张震副主席视察基地研究所。</h3> <h3>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在试验现场。左起李元正、云维春、张万年、马国惠、邱学臣。</h3> <h3>在试验场地。从左到右:王保民、徐志磊、任益民、周清波、杨岳欣、徐宏广。</h3> <h3>基地研究所庆祝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20周年合影九(1984·10·16)<br></h3> <h3>万家刚、钱绍钧、李钢在竖井试验场。</h3> <h3>从左到右:朱新生、赵立申、赵黎、云维春、曲从治、马国惠、王保民、赵联明、曾路生、周仁刚。</h3> <h3>基地研究所庆祝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20周年合影十(1984·10·16)<br></h3> <h3>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试验现场检查工作。前排左起钱绍钧、丁衡高、叶立润、刘华清。</h3> <h3>从左到右:王保民、朱增泉、陈国清。</h3> <h3>基地研究所庆祝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20周年合影十一(1984·10·16)<br></h3> <h3>前排从左到右:王保民、马国惠、蒋来根、朱光亚</h3> <h3>左起李钢、张妙根、任万德在竖井试验场(1987年5月)</h3> <h3>基地研究所庆祝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20周年合影十二(1984·10·16)<br></h3> <h3>王保民、胡思德。</h3> <h3><b>从左到右:王保民、朱光亚、沈椿年、王德芳、邱学臣。核试验技术专家组:这是总装备部唯一的由工业部门和基地专家共同组成的核试验技术专家组,分为近区物理 、放射性化学、工程技术三个专业组。核试验技术专家组自80年代由国防科工委批准成立,到我国最后一次核试验结束。专家组成员一般由中物院和基地的技术领导和专家组成,由总装备部直接领导。是总首长和机关的技术参谋机构。核试验专家组根据核试验计划安排,协调基地和工业部门的技术分工及协作关系,及时论证、提出试验任务中的参试项目、测试手段、技术方案;参与制定试验总体技术方案,进行各分系统的技术论证和审定;对试验测试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比对,统一试验结果,为核武器设计、改进提供实测数据。在历次核试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兰战友夏兴润诗:核爆智囊显神通,披甲铸盾建丰功。足立戈壁谋大计,胸装五洲测风云。隐姓埋名终无悔,淡功泊利苦为荣。赤诚报国真骄子,当载史册记殊勋。<br></b><br></h3> <h3>基地研究所庆祝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20周年合影十三(1984·10·16)<br></h3> <h3>从左到右:任益民、王保民、彭先觉。</h3> <h3>左起王统业、XXX、邱学臣、赵起增、林俊德在竖井核试验场。</h3> <h3>基地研究所庆祝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20周年合影十四(1984·10·16)<br></h3> <h3>安金贵和战友们在一起。</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左起尹序贵、段双泉、马国惠、沈荣骏、朱光亚、李钢在核试验现场。</b></p> <h3>左起邱学臣、范如玉、李元正、翟圣志在平洞核试验场。</h3> <h3>后面4人,从左到右:亢树林、徐国华、王保民、原金旦。</h3> <h3>左起李孝兰、沈椿年、邱学臣、王德芳、XXX、从云。,</h3> <h3>从左到右:王保民、陈磊、李殿海、赵黎。</h3> <h3>从左到右:李如松、李孝兰、林俊德、韩学安、王保民。</h3> <h3><b>朱光亚率机关工作组在现场检查、指导工作。核试验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1、任务下达阶段。2、制定方案阶段。研究设计核试验装置,确定试验总体方案。3、予先准备阶段。按总体方案准备核试验场及测试仪器。制定核试验各种测试方案及安全措施和意外情况的应急措施。4、现场准备实施阶段。核试验场上安装调试控制设备和测量记录设备,布放效应物,待试验工程全部完成后,进行试验前的综合预演。5、核爆炸实施阶段。试验时,引爆核装置,记录测量核爆炸的各种信号,收集爆炸产物样品,回收试验成果,探测放射性剂量分布等。6、分析和总结阶段。判断、处理并分析测试数据,作出试验总结。总装首长和机关就是以此为规范适时检查、协调、指导核试验各个阶段的工作,要求万无一失。</b><br></h3> <h3>张敏和机关工作组在核试验现场检查指导工作。</h3> <h3>我国最后一次核试验的前进指挥所:前方中间为王保民;第一排从左到右:沈荣骏、李继耐、丁衡高、马国惠、李元正。中国从此向全世界承诺暂停核试验,重审不在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核武器!</h3> <h3>点击图片左下角看竖井地下核试验动图。思念战友:战友相约微信群,赋诗诵歌话衷肠。脑海翻腾马兰情,艰苦奋斗试验场。事业辉煌花甲年,功过相抵留遗憾。待到战友拥抱时,戎马征程句号圆。<br><br><br></h3> <h3><b>参加我国原子弹研制的"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 :核物理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了氢弹。 领导工作。196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b></h3> <h3>左起张泽明、邱学臣、周清波、张建启等</h3> <h3>邱学臣、赵春洋、温贵发。</h3> <h3><b>参加我国原子弹研制的"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任中国科协主席;1994年,被选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1996年5月,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9年1月,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科学技术的领导者,他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研究,地下核试验的攻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军备控制问题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b></h3> <h3>张妙根(科工委司令部)在核试验现场执行任务。</h3> <h3>从左到右:范如玉、李殿海、王保民。</h3> <h3>参加我国原子弹研制的&quot;两弹一星元勋&quot;王淦昌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quot;两弹一星&quot;元勋。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积极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h3> <h3>大雪满弓刀(伟人山前的核试验指挥部:)从左到右:王伟峰、梁其付、王保民、张治平、林明。</h3> <h3>李荣业.张妙根与空軍参谋及机组人员,在720指揮部,撤场前巡察罗布泊和楼兰遗址。</h3> <h3>竖井试验场,从左到右:张治平、周生宏、王保民、王宏。</h3> <h3>参加我国原子弹研制的&quot;两弹一星元勋&quot;邓稼先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quot;两弹一星&quot;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h3> <h3>王保民、曲从治。</h3> <h3>张蕴钰副主任和机关工作组在21一85任务現场(1987.5.12)</h3> <h3>参加我国原子弹研制的&quot;两弹一星元勋&quot;彭桓武: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quot;两弹一星&quot;元勋。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1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至1983年任理论物理所所长。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br></h3> <h3>第二排穿军装者,从左到右:赵家华、陈世亮、秦治国、王保民、马国惠、王荣耀。</h3> <h3>这是我和秦宪安的合影,76年拍照,秦宪安,朱广安。</h3> <h3>左起张文、杨军、任万德、孟广秋、邱学臣。</h3> <h3>参加我国原子弹研制的&quot;两弹一星元勋&quot;于敏 (中国&quot;氢弹之父&quot;): 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quot;两弹一星&quot;元勋。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quot;两弹一星&quot;功勋奖章。1985年荣获&quot;五一劳动奖章&quot;。1987年获&quot;全国劳动模范&quot;</h3> <h3>从左到右:王粵江、王保民、赵黎、杨裕生、赵同凯、曾路生、李红亮。</h3> <h3>参加我国原子弹研制的&quot;两弹一星元勋&quot;陈能宽:金属物理学家、爆轰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西屋电器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实验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等职。1986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1988年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陈能宽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较短时间内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了预期结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进步奖,1999年9月18日获&quot;两弹一星&quot;功勋奖章。<br><br></h3> <h3>左起:李玮、石军章、孟广秋。</h3> <h3>技术术总队:李国学、赵炜、杨文成、XXX。</h3> <h3>参加我国原子弹研制的&quot;两弹一星元勋&quot;程开甲:中国科学院院士,&quot;两弹一星&quot;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国防科工委核实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及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委常委、顾问。在国内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中作出突出贡献。开创、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是中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提出了普遍的热力学内耗理论,导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并发展了超导电双带理论和凝聚态TFDC电子理论。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quot;两弹一星&quot;功勋奖章,201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7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予程开甲同志&quot;八一勋章&quot;。<br><br></h3> <h3>左起:xxx.李仕.沈钰.周清波.张妙根(1989.9在基地)</h3> <h3>这是75年兵前排左谭宽家,朱广安。 后排左陈西勤(陈欣)任 秋选(任民)。</h3> <h3>前右起:张蕴钰、钱学森、张爱萍、张震、刘华清。参加我国原子弹研制的&quot;两弹一星元勋&quot;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quot;中国航天之父&quot;&quot;中国导弹之父&quot;&quot;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quot;和&quot;火箭之王&quot;,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为了进一步弘扬钱学森同志爱国,创新、奉献的业绩与精神,经中央研究,决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设钱学森图书馆。2011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代表作品: 工程控制论 ,物理力学讲义 ,星际航行概论 论系统工程。 </h3> <h3>获奖留念。</h3> <h3>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第一任(1963~1971)所长张超张超,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1971年5月调任基地副司令员;1979年2月调任军事学院科技教研室主任,后军事学院改为国防大学;1983年9月任国防大学高级轮训班主任;1984年7月离休(正军级)。 </h3> <h3><br>核试验基地第一任政委(1958~1964)常勇核试验基地第一任政委、基地党委第一书记、西北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政治委员,国防科委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国防科工委顾问兼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h3> <h1><b><font color="#ed2308">常勇书法欣赏:不破楼兰终不还。</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人民万岁!</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