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十年前,《湛江日报》老总何银华送给我一本书《她名叫久受埇》,它是一本综合文体、图文并茂、别开生面的村志,记录了久受埇的历史发展纪实。</h3> <h3> 文中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的先祖选择了大海,在北部湾畔的九洲江口筑堤围垦,构建家园。自此,这吻着大海朱唇的地方便出现了一条村落,她的名字叫久受埇。</h3> <h3> 这是一条半渔半农的村庄,男渔女耕是这条村子的特色。选择了大海,就得与风浪为伍,与鱼虾作伴,充当北部湾渔夫的角色;婚嫁到此的女子,就得垦围躬耕,编织渔网,与渔夫相依为命......</h3> <h3> 据《石城县志》载,久受埇原名“狗头埇”开创基业于明末清初,解放后,易名为久受埇。村在堤上,堤在村上,放眼见海,放耳听涛,是九洲江的出海口。延绵六里长的码头,红树林生机勃勃,候鸟飞翔。</h3> <h3> 几年来,与省市很多领导人、文化人到此调研、采风,对久受埇的宏观前景津津乐道。正如湛江市郑人豪书记看到碧绿的海水,遨游的海鸥,蔚蓝的天空,一望无边的红树林,感慨地说:要保护好这里的原生态。</h3> <h3> “养在深闺人未知”,日前,广州党校温教授等人一行,深入旧村场,拍了一组照片,使人眼前一亮,六十年代的红海洋,历历在目,犹如置身于文革时代。如果有谁拍一片《和平饭店》续集,不失为一好场景。</h3> <h3><font color="#010101"> 又正如香港著名导演明星林聪先生说:我不是安铺人,我对安铺情有独钟,如果在久受埇建立一个“热带影视基地”,那时,游轮穿梭,渔村休闲,各地的影星云集,集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旅游区,会带动安铺的经济,文化、产业。安铺是手工业大镇,会拉动服装业、道具业、餐饮、旅业、广告、印刷等制造业等等的腾飞!</font></h3> <h3> 今日,正是春游踏青的时节,得到久受埇朋友之邀,一家子与朋友结伴而行,在麦君的向导下,走遍了久受埇麦、梁、何、陈民居的旧村场,寻找失落的古民居。可惜的是年久失修老房子,墙体斑驳,好像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呻吟。如果政府投入资金,挽救古民居于危难之中,使它恢复往日的风采,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安铺的特色小镇,将会更添色彩。</h3> <h3> 我们期待着,久受埇的明天会更好。</h3> <h3> 最后,用诗人周军的一首诗作为结束语:</h3><div>九洲江口久渔村,十里篷舟接海门。</div><div>红树林中虾世界,白沙滩上鸭家园。</div><div>每逢潮退蟛蜞出,得令帆归市井喧。</div><div>咕弄一声人最乐,水烟缭绕吐还吞。</div> <h3> 何银华先生阅后语: </h3><h3> 史海钩沉,不忘乡愁。多谢谭志汉先生对江口渔村的尽情推介!</h3><div> 十多年前,退休的我不甘寂寞,决心为故乡编一本村志。这本村志试图突破传统,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展示古老渔村的百年沧桑、别致的自然生态、独特的民俗风情、瞩目的人文景观以及湛江市文化界包括记者、作家、诗人、摄影家、画家到此一游留下的“久渔印象”。全志除引言和后记,共设置了图像卷、大事卷、地理卷、人物卷、品牌卷、风情卷、耕海卷、族谱卷、荣耀卷等九个部分,约15万字。</div><div> 编史修志毕竟不容易。</div><div>勾勒故乡的轮廓和历史,为后人留下些文字记载,也算是一种报恩之举吧!</div><div> 北部湾畔九洲江口有一条枕着涛声的古老渔村,她名叫久受埇。真希望这条村子在众多有识之士的推介下,将来成为安铺特色古镇江口旅游的一个看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