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说自己朝秦暮楚一点不假,这不,戊戌新年刚刚过完,我就突发奇想决定</b><b>临习《爨宝子碑》。我从网上买来这个碑帖,新年后闻道美学馆里的第一课书法课,开始临写《爨宝子碑》。</b></h1><h1><b> 从网上收集到相关的原帖原文、译文,以及对该碑的艺术欣赏之类的文章,</b><b>收藏在这里,以便认识了解它。</b></h1> <h1><b> 爨[cuàn]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质为沙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市扬旗田村,1852年移置曲靖城内,现存于曲靖一中爨轩内爨碑亭。爨宝子碑为全国首批重点保护文物。<br></b><b> 此碑纪念的主人叫爨宝子,建宁同乐 (今云南陆良)人。他19岁时即“弱冠称仁”,就任建宁太守。任建宁太守之时,中原大地战事频发,爨宝子审时度势,采取了对外宾服于中原王朝,对内实行平等相待、团结和睦之策,人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他死后,僚属和百姓悲痛万分,特意为他刻石立碑,以求流芳百世。</b></h1> <h1><br></h1><h1><b> 了解及欣赏此碑,使我对祖上爨姓有了新的认知。爨姓,这个生僻的姓氏,我似乎萌发了些许的自信。</b></h1> <h1><b>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云南省曲靖县扬旗田村出土了一块石碑,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后来被一乡民用做压豆腐的石板。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曲靖知府邓尔恒发现豆腐上有字迹,大为惊异,急忙派人找到卖豆腐的人购得这块石碑,并将其运回府中,后置于城中武侯祠。</b></h1> <h1><b> 《爨宝子碑》现存于云南曲靖市第一中学爨轩内爨碑亭,为全国首批重点保护文物。</b></h1> <h1><b> 当时,正是碑学大兴的时代。所以,石碑一经发现,其怪诞的用笔,随意的结体所表现出的古朴味道,立刻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清代汉学家阮元称它为“滇中第一石”。</b></h1><h1><b><br></b></h1><h1><b> 经研究石碑上的文字发现,此碑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后世简称《爨宝子碑》,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受汉文化的熏陶,仿效汉制而立。</b></h1> <h1><b> 我总把爨宝子碑的字形称为“爨字”。</b><b>爨字,以其古拙朴茂,拙中寓巧,点画多变,大小错落,风格凝重峻利,率真硬朗为特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爨宝子碑》里的爨字。</b></h1> <h1><b><br /></b><b> 《爨宝子碑》碑文:</b><b><br /></b><b> </b></h1><h1><b> 君讳宝子,字宝子,建宁同乐人也。君少禀环伟之质,长挺高邈之操,通旷清恪,发自天然,冰洁简静,道兼行苇。淳粹之德,戎晋归仁,九皋唱于名响,束帛集于闺庭。抽簪俟驾,朝野咏歌。州主簿、治中、别驾、举秀才、本郡太守,宁抚氓庶,物物得所。春秋二十三,寝疾丧官莫不嗟痛,人百其躬,情恸发中,相与铭诔,休扬令终,永显勿翦。其辞曰:</b></h1><h1><b> 山岳吐精,海诞陼光。</b><b>穆穆君侯,震响锵锵。</b><b>弱冠称仁,咏歌朝乡。</b><b>在阴嘉和,处渊流芳。</b><b>宫宇数仞,循得其墙。</b><b>馨随风烈,耀与云扬。</b><b>鸿渐羽仪,龙腾凤翔。</b><b>矫翮凌霄,将宾乎王。</b><b>鸣鸾紫闼,濯缨沧浪。</b><b>庶民子来,挚维同响。</b><b>周遵绊马,曷能赦放。</b><b>位才之绪,遂居本邦。</b><b>志邺方熙,道隆黄裳。</b><b>当保南岳,不骞不崩。</b><b>享年不永,一匮始倡。</b><b>如何不吊,歼我忠良。</b><b>回枪圣姿,影命不长。</b><b>自非金石,荣枯有常。</b><b>幽潜玄穹,携手颜张。</b><b>至人无想,江湖相忘。</b><b>于穆不已,肃雍显相。</b><b>永维平素,感恸忾慷。</b><b>林宗没矣,令名遐彰。</b><b>爰铭斯□,庶存甘棠。</b><b>呜呼哀哉。</b></h1> <h1><b> 从碑文得知,爨府君爨宝子是何等的响当当的人物,二十三岁即已建功立业,抚恤安民,治国安邦,其才能卓而不群。</b></h1> <h1><b> 原来爨氏为南中大族,从汉末到中唐数百年间掌握着南中地区(今云南全境、贵州西部和四川南部)的实际统治权,爨氏家族世袭太守,拥兵自重,远离中央王朝,割据边陲一方。三国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称为"南中",是蜀国的一部分。南中最有势力的大姓为霍、爨、孟三姓。公元399年,霍、孟二姓火拼同归于尽后,爨姓成为最强大的势力。汉末至晋初统治建宁和交趾两地。西晋至唐朝期间,爨氏最强盛时扩展到贵州、四川地区。570年左右分为西爨白蛮和东爨乌蛮。直至唐时南诏兴起,才统一两爨地区。爨宝子为宁州首郡之长,领有今云南省东北部十七县之地。爨龙颜为宁州刺史,为四郡之长,拥有今云南省及贵州西南四十五县之地。爨氏与中原政权时合时离,开门称臣,闭门称天子。</b></h1><h1><b> 有这样大的家庭,成就了爨宝子的才俊。</b></h1> <h1><b> 再让我来看一下注释:<br></b><b>諱:避忌。<br></b><b>同樂:今陆良县。<br></b><b>通曠清恪:通达开明,高洁恭谨之意。<br></b><b>道兼行葦:即仁义兼及草木。<br></b><b>九臯:深泽。<br></b><b>閨庭:家庭。<br></b><b>抽簪:指弃官归隐。</b></h1><h1><b>俟駕:侍君受命于朝廷。<br></b><b>本郡:指建宁郡。<br></b><b>氓庶:百姓。<br></b><b>寢疾:病倒于床上。<br></b><b>躬:身体。<br></b><b>中:内心。<br></b><b>誄:古代用于表彰死者德行并致哀悼的文辞。<br></b><b>休:美也。<br></b><b>翦:斩断。<br></b><b>精:通"菁",这里作"光华"解。<br></b><b>陼:同"渚",水中小洲。<br></b><b>穆穆:仪表美好。<br></b><b>锵锵:风鸣声。<br></b><b>弱冠:古代男人二十岁行冠礼,因未达壮年,称"弱冠"。<br></b><b>嘉:美好。<br></b><b>處淵流芳:指未出仕已有美名流芳。<br></b><b>宫……牆:此二字连用意指"师门"。<br></b><b>馨:泛指香气。<br></b><b>鴻:鸟名。指大雁。<br></b><b>翮:即"羽根",引申为羽毛,也可作鸟翼的代表。<br></b><b>賓:服从。<br></b><b>鳴鸞:本指车前金铃。<br></b><b>紫闥:指帝王宫廷。<br></b><b>鳴鸞紫闥:出仕。<br></b><b>濯纓:避世清高之意。<br></b><b>庶民:即百姓。<br></b><b>摯:即绊马索。<br></b><b>絆馬:同绊骥。<br></b><b>緒:丝头。引申为开端。<br></b><b>本邦:指建宁郡</b></h1> <h1><b>本邦:指建宁郡。<br></b><b>鄴:即"业"。<br></b><b>黄裳:本意为黄色的裙子。《易经》刊卦,以六为臣位,五为尊位。黄,中色;下饰。谓臣居尊位,必以黄裳自足,明哲保身。<br></b><b>騫:亏损。<br></b><b>影命:即景命,意为上天所授之大命。<br></b><b>幽潛:指地下。<br></b><b>玄穹:指高天。<br></b><b>顔張:指孔子的弟子颜回与子张。<br></b><b>穆:严肃;壮美。<br></b><b>林宗:东汉名士郭泰之字。<br></b><b>誄:指祭文。<br></b><b>甘棠:木名,即棠梨;《诗?召南》篇名。这里借用"甘棠"称颂爨宝子的惠政于民。<br></b><b>嗚呼哀哉:伤痛之辞,旧时祭文中常用来对死者的哀悼。<br></b><b>大亨四年:即东晋义熙元年。"大亨"是晋安帝司马德宗于公元402年改的年号,但未启用,随即又改为"元兴",公元405年又改为"义熙"。爨氏远在边疆,不知其情,故仍沿用之。</b></h1> <h1><b> 译文:<br> 爨氏府君名宝子,字宝子,是建宁同乐县人。他年少时具有美玉般的姿质,年长后又表现出高尚远大的操守,他做人通达开朗,出于天性;人品如冰高洁,像兰贞静。他宽厚仁爱,兼及草木,高尚纯美,众望所归。他犹如鹤鸣深泽,四野为之响应。慕名拜访的人很多,送来的礼品塞了整个屋宇。他不论隐退蛰居,还是受命为官,均会受到朝野内外人们的不同赞扬。正是这样,他做了宁州的主簿、治中、别驾,被举为秀才,最后担任了本郡的太守。他安抚教化百姓,施行各项措施,可算得上是有条有理,各得其所。不幸的是,他才二十三岁,就因病死在任上,僚属和百姓无一不惋惜悲痛,惟愿以自己百死之心来换取他的生命。人们的悲戚发自内心,接二连三前来悼唁,祷祝他的美德远播。希望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颂词说:<br>高峻伟岸的山岳孕育着精英,宽广雄阔的大海散发着祥光。<br>尊敬的君侯啊!降生时你凤鸣锵锵。<br>你才二十三岁,仁爱便被四方传扬。<br>你像鹤鸣在阴,和者甚广;你像龙腾于渊,美名流芳。<br>宫墙虽高数仞,你一样入门升堂,勤学有方。<br>你的人品如花一样一样浓烈馥郁,你的才华似白云一样飘逸飞扬。<br>你是鸿雁志在千里,你是龙凤飞腾高翔。<br>展翅搏击,直上九霄,你对大晋皇上忠心不二。<br>在鸾和声中进入朝堂;你也有濯缨沧浪的隐逸思想。<br>百姓们来拜谒你就如同子女拜谒父母。为了家乡父老你四处收揽贤才。<br>你知道,如按驭马的做法压制人才,哪能体现出擒和放的道理。<br>你按等级地位的高下和才能大小,任用僚属,整顿治理着本邦。<br>你志向远大,事业方兴,但你明哲廉让。<br>人们祝福你,愿你像南山一样福寿永昌。<br>可是谁想到,你享年不久,一病而亡。<br>苍天何不保佑你?反而戕杀人间忠良!<br>你秉承圣贤的天姿,怎奈生命不能久长。<br>自然,人的生命不有像金石那样坚强,盛衰死因是固有的现象。<br>你虽然死了,不论在地府还是在天堂,与你携手往来的是孔子的门徒颜回和子张。<br>啊!圣贤知命无私,你像鱼类将死把江湖相忘一样,把这个尘世永远遗忘。<br>人们祭奠你时叹息不已,眼前不时呈现出你的音容笑貌。<br>人们永远思念你的情意,每想到此,既伤情、悲恸,又慷慨激昂。<br>你像郭林宗那样,人去了,英名却在身后永远传扬。<br>于是写下这篇祭文,把它作为百姓怀念父母官的"甘棠"。<br>唉,多么痛心哀伤!<br>大亨四年,岁在乙已,四月上旬立。</b></h1> <b> </b><h1><b> 《爨宝子碑》的源流与艺术特征</b></h1><h1><b><br></b></h1><h1><b> 魏晋时期是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期,楷、行、草均在汉代产生并在此时期走向完善成熟。隶书作为正体字的地位逐渐被楷书取代,碑刻文字也相应从隶书为主转向楷书。在这过程中有长达两三百年的过渡期,逐渐形成一种半隶半楷的以方笔为主、留有波挑的"隶楷"风格。这种书风以民间铭刻书为主,上至王公大臣家族,远至边区民族均广为使用。而出土在云南的《爨宝子碑》,正是这种隶楷风格的代表。 </b></h1><h1><b> </b></h1><h1><b> 过往由于出土资料与研究的不足,对隶楷的研究相对贫乏,因此对于《爨宝子碑》的出现,大多感到惊异:其一,它远在蛮族边陲,为何能有与中原相抗的书法;其二,它时处东晋,与王羲之的年代相距不远,为何却与二王书风大相径庭;其三,东晋禁碑,为何有如此大型的碑刻。 </b></h1> <h1><b> 《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县南扬旗田村。碑高五尺四寸,宽一尺八寸,碑文十三行,满行三十字,共403字。碑主爨氏,名宝子,字宝子,东晋宁州建宁群同乐县人,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七年(382年),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官至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碑后有清曲靖知府邓尔恒题跋。咸丰二年(1852年),邓尔恒寻得此碑,移置城中武侯祠,嵌于壁上。1927年武侯祠庙被毁,1937年移于曲靖中学盖碑亭内保留至今。在书法史上《爨宝子碑》与《爨龙颜碑》并称为"二爨",《爨龙颜碑》因字多碑大称"大爨",此碑则被称为"小爨"。 </b></h1><h1><b> 爨氏为南中大族,从汉末到中唐数百年间掌握着南中地区(今云南全境、贵州西部和四川南部)的实际统治权,爨氏家族世袭太守,拥兵自重,远离中央王朝,割据边陲一方。三国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称为"南中",是蜀国的一部分。南中最有势力的大姓为霍、爨、孟三姓。公元399年,霍、孟二姓火拼同归于尽后,爨姓成为最强大的势力。汉末至晋初统治建宁和交趾两地。西晋至唐朝期间,爨氏最强盛时扩展到贵州、四川地区。570年左右分为西爨白蛮和东爨乌蛮。直至唐时南诏兴起,才统一两爨地区。爨宝子为宁州首郡之长,领有今云南省东北部十七县之地。爨龙颜为宁州刺史,为四郡之长,拥有今云南省及贵州西南四十五县之地。爨氏与中原政权时合时离,开门称臣,闭门称天子。因此无怪搞错东晋年号,把"义熙元年"错写成"太享四年",也无怪魏晋严禁立碑,而此地碑碣独盛了。</b></h1> <h1><b> 《爨宝子碑》用笔结构既有隶书的朴厚飞扬,又有楷书的方整肃穆,行气章法,既有规矩森严,端凝拙朴的"古佛之容",又有参差错落,洞达跌宕的自然之态,其任性率真的体势颇具特色。自它出土以来,受到众多书家的高度评价。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誉其为"朴厚古茂,奇姿百出","端朴若古佛之容。"杨守敬《平碑记》认为此碑"绝用隶法,极其变化,虽亦兼折刀之笔,而温淳尔雅,绝无寒气之态,大体得之",李根源评价它"下笔刚健如铁,姿媚如神女"。 <br></b><b> </b></h1><h1><b> 《爨宝子碑》在用笔上灵活多样,很多笔画含有隶书的遗韵。横画具有隶书的波磔,呈"雁尾"状,如"君"、"王"等字。撇画收笔回锋转上翘,有如波挑,如"太"、"本"等字。捺画尾部有挑势,呈向上伸展之意,如碑文"春"、"放"等字。钩画,尾部作慢转回锋,如"子"、"不等字。折画转变处呈方形,如"回"、"抽"、"唱"等字。其用笔已具楷书的雏形,如横画起笔斜势,收笔圆顿。有些用笔打破了传统规则,大胆夸张,独具特色。横画,起笔、收笔均翘起,显得翩翩起舞,天真烂漫。 <br></b><b> </b></h1><h1><b> 《爨宝子碑》的结字变化无穷,丰富多彩。有的平稳、有的险峻、有的舒展、有的收敛,千姿百态,饶有风趣。纵观此碑,字形以方、长方为主,字字成四角饱满的"块形",显得端庄凝重。它又能奇正相生,聚散有致,潇洒纵横,不拘一格。如"崩"字,上正下歪,稚拙天趣,活泼多姿。"浪"、"沧"二字的三点水其用笔轻重、大小、造型也各异。"沧"字,上面的撇直穿第二点而外伸,真是精妙奇想,错落跌宕。 </b></h1> <h1><b> 对《爨宝子碑》为代表的方笔隶楷为何在翰札盛行的南方出现,很多人大为惊异,以致部分研究《爨宝子碑》的文章千方百计论证书写者与北方接触的可能性,方才觉得它出现得"理所当然"。直至近年出土数以千计的墓志、砖文、石地契等铭石书,出现大量的方笔隶楷风格的字体,人们才逐渐可以肯定,方笔隶楷渊源久远、流传广泛,《爨宝子碑》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品,而不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奇葩"。 <br> 与《爨宝子碑》风格相类的还有:《大代华岳庙碑》(439年)、《沮渠安周造像寺碑》(445年)、《中岳篙高灵庙碑》(456年)、《比丘惠感造像记》(502年)、《延昌三年造像记》(514年)、《鞠彦云墓志》(523年)等等。除《张迁》为经典的汉隶外,其余皆隶楷相参。部分笔画有隶书波磔特征,部分有楷书笔画特征。方笔为主,间或辅以圆笔。结体以平直为基本特征,间或参以错落欹仄。横折成方角,点如三角状,左竖起勾,横勾作横折勾状等等。 <br> 从出土分布的位置来看,中原、山东、西南、西北皆有分布,可知流传之广;从出土时间来看,屡见于公元五、六世纪,可知兴盛时间之长。从出土相似风格的墓志,石刻达上千块之多,可以流行之盛。从使用的阶层来看,不但有广大的下层工匠,也有琅琊王家等世家大阀、云南爨家等封疆割据之族,可见上下风从。东晋这类书体,是当时碑刻的标准体,而且往往用于达官显贵这一阶层的碑刻之作。虽这类碑刻未留书者姓名,但他们选择的书刻之人必然是当时的善书善刻者,而并非以往学界观点认为《爨宝子碑》一类隶楷风格的出现因为蛮族的粗犷质鄙。 </b></h1> <h1><b> 纵观这类隶楷风格的碑刻,书法水平最高的当属《爨宝子碑》、《嵩高灵庙碑》。三王墓志过于呆板,缺乏活气。《嵩高灵庙碑》屡出奇姿,不可端倪,可惜风格略欠统一。隶楷风格突征表现得最完整、最统一,又能在平中出奇的,当数《爨宝子碑》。 <br></b><b> 隶楷在流行了两个世纪后,由于楷书的全面成熟而悄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它的端庄古拙、奇姿百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后依然启发着一代代书法家出新的灵感,如金农、康有为等。近代更有李济琛、秦咢生、赖少其、周树坚等等一大批的书法家对其毕生钻研,把这种古朴奇拙的隶楷作为自己的主要艺术面貌而名闻当世。传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退减其色彩,它只是在历史的尘埃中等待着后人去发掘汲取。一旦我们拭去灰垢,必定熠熠生辉,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b></h1> <h1><b> 一日,我从网络中看到《爨宝子碑》的照片,心被它的美猛然触动。晋人的文化造诣浑然深厚,令世人赞叹。我廹不及待的把它们收藏于此。</b></h1> <h1>我写的爨字。</h1> <h1><b> 康有为评其曰:"朴厚古茂,奇姿百出。端朴若古佛之容"。</b></h1> <h1><b><br /></b></h1><h1><b> 爨族祖上有英烈,淳粹高邈颂到今。</b></h1><b> </b><h1><b> 桂艳</b></h1><b> 2018030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