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去我们最深切的哀思!

美友16369998

<h3>2018年3月4日,早7时20分,我最亲爱的奶奶仙逝离开了我们,愿这位96岁的老人能够在天堂继续做我们最敬重、最慈祥的老太太,愿上苍继续保佑她、守候她!</h3><h3>以下,是我的一位叔叔在悲恸之余深情写下的悼文,情真意切,与各位至亲挚友分享,愿天下好人一生平安!</h3> <h3> 序 言</h3><div> 在我上中学时,母亲就曾说过,她这一辈子不容易,希望百年之后能作个回顾总结, 好对先祖和后人有个交待。母亲这个愿望,始终记在我心里。这些年,我一直觉得母亲身体很好,活过100岁该不成问题,对这件事也就没多去想。母亲病重期间,我依旧抱有幻想,总盼着母亲能躲过此劫,尽快好起来。然而,天不遂愿,母亲还是决然地离开了我们。直到医院告知母亲病危,我才如梦惊醒,迅速思考母亲当年提出的这一愿望,草草提笔凝述母亲人生历程的大致脉络,也算是母亲病重期间无法进行语言交流时,未能对老人家说出的心里话。因悲痛欲绝、思绪凌乱、时间急促、才疏学浅,不知所书之意是否符合母亲的想法要求,能否道出亲朋好友对母亲的深切情感。未及或欠妥之处,谨望阅者谅解!</div><div> 母亲住院期间,京兖两地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工作者,都体现了医者仁心、生命至上的高尚情怀,对母亲给予了无微不至的悉心呵护;所有亲戚朋友都体现了心心相印、相亲相爱的浓厚情义,对母亲给予了至诚至真的关心照顾。在此,我代表家人一并表示衷心感谢!</div><div><br></div> <h3> 未能对母亲说出的心里话</h3><div> </div><div> 闻悉母亲今晨7时20分仙逝的的噩耗,我的内心如泰山压顶沉重、如晴天霹雳惊恐、如撕心裂肺悲痛。虽然经过兖州—北京—兖州三个阶段51天的全力接续救治,亲眼目睹了母亲病情逐渐加重,对今天的结果也预有准备,但感情上依然难以接受;虽然1995年秋父亲去逝时,我也似万箭攒心,但那时母亲还健在,其中的一颗“精神大树”还巍然屹立在儿孙们的背后,整个家族凝心聚力的“定海神针”还岿然擎架于儿孙们的心里。每想到这些,心中依稀窃存着半腔欣慰。 </div><div> 然而,儿孙所倚靠的两颗“精神大树”、家族所攀附的两根“定海神针”,如今都倒下了,我的心头既充满了无限的忧伤,又充满了无尽的忧疑……从此,阳世间的爹和娘,一个也不能再相见了!“儿孙满堂、绕膝嬉戏”的美好场景戛然落下了帷幕,这个“五世同堂”拥有50多个子孙的大家庭,能否再聚起、由谁再聚起、何时再聚起、几人能聚起,我无言以答、万般惆怅…… </div><div> 母亲生于农历1922年7月17日,享年96岁。照理说,作为从旧社会苦过来的农村老太太,能活到近乎“白寿”的年纪,在十里八乡也很罕见,已经是屈指可数的老寿星了。可是,每一个知恩图报的儿女,都希望老人能够活得更长些更好些。这既是儿女的一份孝道、一份亲情、一份善举、一份责任,也是家庭的一种幸福、一种美满、一种喜悦、一种守望。然而,这种感受,从此却与我相背而去。期而待之的是,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下三代、下n代,能够不断地秉承传统、孝老爱亲、慎终追远!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崇尚的万世美德、百善之首,而且也是智士贤达修身齐家的灵魂高地、精神财富。 </div><div> 概括母亲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是饱含着勤劳、善良、淳朴、厚道、坚毅、智慧的一生。我的姥爷早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中牺性何处至今无法考证,姥姥独自一人拉扯着年少的舅舅、母亲和姨妈。后迫于家境生活,舅舅去闯关外了,母亲16岁就嫁到我们老刘家。由于父亲是家中唯一的男孩,13岁就被爷爷奶奶安排成婚,母亲那时既当媳妇、又当姐姐。受至圣先师“三从四德”礼教的规范,母亲婚后竞然没有再使用自己的张君爱这个名字,而是“妇从夫”,取名“刘张氏”。老人家虽平民布衣却不失伟大、虽裹脚女人却不让须眉、虽目不识丁却不逊先生。可以说,母亲既是我们家的功臣,也是我们家的旗帜! </div><div> 母亲先后生了9个儿女,受旧时生活和医疗条件的限制,早年夭折了2个。长大成人的7个中,女儿2个、儿子5个。我总序第七、男丁行五。为与父亲共同撑起这个子女多、负担重的贫困家庭,把7个孩子都能抚养成人、培育成才,父母双亲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磨难,除周而复始地操持一家老小最急需最底线的柴米油盐外,几乎天天都在围绕儿女的“三件大事”日夜奔劳,即:上学、娶妻、生子。就像个辛勤的小蜜蜂,一趟又一趟地忙个不停,总有干不完的活、出不完的力、流不完的汗、使不完的劲。 </div><div> 为了让儿女们都能开智启慧、有所出息,不吃不喝、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进学堂、学手艺,除大姐因当时家境窘困被迫辍学、协助维持生计外,以下6个儿女全都受过良好教育,有的成为国家干部,有的成为部队军官,有的成为精巧工匠,虽然没有达官富豪,但个个都能自食其力、安居乐业、生活无忧; 为了让儿女们都能娶个好媳妇、嫁个好丈夫,房子盖了一栋又一栋、家具做了一套又一套、被褥缝了一床又一床,老房子过时了还要重新翻盖;为了让儿女们都能端品厚德、行走正道,家教管束近乎严苛,幼少懵懂的儿女不慎做了愈矩的事情、踩了街坊的庄稼、拒了乡邻的请托,母亲都会严加斥责,甚至绳鞭策之。“棍棒之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普世八德,已潜移植入我们的家风、默化融为子孙的血液。 </div><div> 虽说母亲没读过一天的书,但却非常善于在艰难困苦的生活实践中总结摸索、学习技能、掌握本领。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医疗条件十分落后,白喉、底翻、难产等病症比较常见,救治不及时很容易死人。母亲通过多年的学习积累,熟练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独门绝技”,挽救的生命、接生的孩子不计其数,当时在方圆数十里都是鼎鼎有名的“妙手神医”。有时深更半夜、寒风瑟瑟,十几里外的家长就抱着奄奄一息的孩子急匆匆跑到我家寻求母亲的帮助,或者赶着马车接上母亲去很远的地方救治病人。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母亲都二话不说、拔腿就走。仅因抢救白喉患者而被咬伤母亲手指的场面,我就亲眼见过五、六回。 </div><div> 还有,母亲在婚丧嫁娶礼仪方面也颇有学问,谁家有红白喜事,都愿意找母亲帮忙操持。好事善事做多了做久了,加之我家在村子里的辈份又特别高,母亲的声望也就自然实至名归了。老人家一出门,便能远远地传来:六婶子好!六奶奶好!老奶奶好!太奶奶好!……对母亲而言,听到乡亲们这些由衷的问候,就感到非常的幸福、非常的满足、非常的值得。 </div><div> 近些年,儿孙们的日子比过去富余了很多,大家伙儿固定或不固定地都会给母亲一些零花钱;当地政府每月也要给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金,母亲是村里领得最高的。然而,老人家依旧保持着固有的节俭习惯,能不花就不花、能少花则少花。孙子曾孙们结婚、生子、考大学,或者亲戚四邻有大事,母亲都会或多或少地用积攒下来的“养老钱”表示一下心意。我曾几次劝过母亲,都这么大岁数了,该享受享受了,没必要太节俭,更不能总吃剩饭,而且我们也不缺这点钱。听到这些,母亲总是说,现在的生活过去咋敢想,已经很知足了,能吃好穿温就行了呗!记得2014年秋天,我儿子要去美国读大学,母亲居然让四哥给孩子捎来2000元,当时我就懵了,既感动又生气,还埋怨了四哥一顿,说他不该拿母亲的钱。嗨!这就是老人们的特点:每个儿孙都是心中的宝贝、心中的牵挂,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差;不求儿女有多大回报、多大贡献,只求儿女个个顺顺当当、平平安安! </div><div> 正是在父母的教诲感召下,我们这个家族才能得到乡里乡亲和社会大众的认可,才能获准苍天大帝和列祖列宗的庇佑,才能延续家业兴旺和人才辈出的局面。目前,家族子孙已遍及山东、北京、江苏、湖北、新彊、美国等地,“工农兵商学、医教文金科”等行业各具才俊。凭着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传统基因,后代们一定会在各自的地方、各自的家庭、各自的行业,不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积累一番属于自己的恩德。 </div><div> 原打算趁这次给母亲治病的机会,好好地坐在一起聊聊过去、聊聊现在、聊聊未来,同时问问母亲还有啥交待、啥愿望、啥遗憾。可是,自从母亲住进医院,每天的呼吸都很困难,后因药物不良反应时常出现幻觉幻视,根本无法进行语言交流,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其实我明白,正像南宋词人辛弃疾所说:“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十全十美的人生、十全十美的家庭,都是相对的,绝对百分之百的好是根本不存在的。每一种圆满的人生、每一个幸福的家庭,其背后都伴随着一些无奈、一些遗憾。 </div><div> 尽管这次未能与母亲作深入详细的交流,但从母亲平时的言谈音容中能够感知到,老人家心中还是藏着不少遗憾的,我测想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三哥58岁过早离世。论人品和才智,他应在我之上,正当事业和仕途如日中天时,却因心脏病而手术、而休职、而故去。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母亲最大的心痛和遗憾。从事后母亲对三哥的妻、儿、媳、孙的眼神、话语等细微之处,就足能体察到这一点,只是老人家不愿直说而已。试想,这种憋在心底的无奈和忧愁,滋味会更难受。另一个是,二姐远嫁甘肃、后又独携三个子女迁居新疆。原本的初衷是亲上加亲会更亲,但事实上这桩婚姻并不美满。加之其长女大学期间患病辍学、新婚不久又病情加重,使二姐的工作生活更加坎坷多变、漂忽不定,也给母亲增添了很多牵挂。当然,还有一些较小的遗憾,比如,儿女间偶尔的磕砝绊绊、子孙们方方面面的小挫折,等等。这些都是居家过日子的平常事,时间久了自然会化解抚平,凭着母亲的仁慈和胸怀,不会太在意。 </div><div> 叙述至此,我还想对母亲说,作为娘最疼爱的小儿子,在奉行孝道上,我也有不少无奈和遗憾。一方面,从远处说:我17岁就参军入伍,已戎马35载,在济南、济宁、徐州上学和任职期间相对离得近、便利些,回家探母的次数多一点,在湖北应山、孝感、北京服役和任职期间,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后,因公务缠身返乡奉老的机会少一些,数十年中膝前尽孝的时间加起来不过四个月。虽说军人忠孝两难全,但回过头来看,这并非充分而确切的理由,有些情况下时间挤一挤还是能有空间的,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像父母那样,完全忘我地把骨肉亲情挂在心上。另一方面,从近处说:母亲这次过生日,原本计划回来祝寿,因单位临时有事未能走成,只凭电话得知母亲一切安好,也就疏忽大意了母亲的实际身体状况。如果这次能回家见到母亲,也许能及时发现母亲的病情前兆,尽早加以诊治调养,最终可能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结局。怎能想到,母亲这场病来得如此急匆、如此凶险、如此顽固,一点希望和机会都不给儿孙留。从整个医疗救治过程看,病情变化每况愈下、急转直下,犹大厦颠、如高山倒,既便顶级专家出手、最好药物注服,也无力回天、无可奈何。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注定成为我终生的遗憾,注定成为我莫大的教训! </div><div> 最后,拙拟辞赋一首,意在进一步表达对母亲的无比眷恋和深切追思: </div><div> </div><div> 送娘去天宫赴宴 </div><div> </div><div> 千言万语,难诉衷肠;母亲功德,须拿海量。 </div><div> 九十六载,雨雪风霜;五龙二凤,飞舞呈祥。 </div><div> 老牛舐犊,训俭示康;买肉啖子,教儿有方。 </div><div> 安老怀少,男孝女贤;吾门标秀,鸾鹄在庭。 </div><div> 谆谕诫诲,永矢弗谖;泽深恩重,何以报还。 </div><div> 音容笑貌,刻记心间;精神品格,世代相传。 </div><div> 天宫设宴,邀娘聚欢;驾鹤仙游,一路顺安! </div><div> 爱别离苦,涕泪流淌;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小儿子:绍东(小成.老五) 携妻儿 跪送!</div><div> </div><div> 农历2018年1月17日 </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