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羡宰相不羡王。

叶子gshs

<h3> 周恩来自知之明,只羡宰相不羡王。</h3><h3> 自知之明,是一句汉语成语,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h3><h3> 由于生物遗传密码的千差万别,成就了每个人的优点特长和缺陷短处,后天教育与环境的差异更是造就了不同的志趣、性格和风采。</h3><h3>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h3><h3> 中国还有一句成语,“知人之明,”出自《后汉书•吴佑传》意思是: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h3><h3><br></h3> <h3> 周恩来总理,不仅是一位自知之明的典范,也是一位知人之明的智者。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h3>  1949年1月底2月初,联共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受斯大林委派到中国了解中国革命形势,来到西柏坡,米高扬与周恩来交谈后,对师哲等人说:“周恩来将是中国新政府一位很好的总理。”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斯大林对中共代表团说:“你们将来一建国,现成就有个总理,周恩来。”其实,周恩来比斯大林和米高扬更早就预见到自己会成为新中国政府总理!</h3><h3><br></h3></h3> <h3> 一、你我都当不成领袖,老毛行,我们共同辅佐他</h3><h3> 周恩来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绍兴,祖父和外祖父都是“绍兴师爷”, 周恩来自小就熏陶于温文尔雅、谦恭有礼的儒学的氛围中,他的性格中,必然有温和、谦恭、礼义的一面。</h3><h3>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1928年中共六大后,周恩来一直是中共核心领导成员之一,其中1928年至1935年遵义会议前其在党内的职务在毛泽东之上。</h3><h3> 1931年,党中央进入中央苏区,1932年10月,周恩来主持召开宁都会议,矛头主要针对毛泽东。免除了毛泽东军事指挥权,前方由周恩来负责指挥作战。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并取得胜利。</h3><h3><br></h3> <h3> 1935年2月5日,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在云贵川三省边界贵州的“鸡鸣三省”小庄子,中央政治局召开中央常委分工会议,正式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担任党中央书记,在党内负总责。会后周恩来与博古有一次推心置腹彻夜长谈。因为周恩来那次跟他的谈话令他印象至深,博古把这个谈话的内容告诉了潘汉年,潘汉年也作了一些记录,后来就流传下来了。<h3>  实际上那天晚上,周恩来没有一句批评博古的话,他完全用现身说法告诉博古,你我都是吃过洋面包的,你是留俄的,我是留日留法的。吃过洋面包的人都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对中国的国情不是那么了解。</h3><h3> 周恩来说,自从我领导的南昌起义失败后,我就知道中国革命靠我们这些吃过洋面包的人领导不行,我们要找一个真正懂中国的人,这个人才有资格领导中国革命,而且他才能够把革命搞成功。老毛(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他懂中国。你我都当不成领袖,老毛行,我们共同辅佐他,大家齐心协力把这个事情搞成。</h3><h3><br></h3></h3> <h3> 二、只羡宰相不羡王</h3><h3> 毛泽东和周恩来这样伟大的人物,与生俱来的都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h3><h3> 毛泽东气吞山河地高歌:“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尽显其天之骄子本色!</h3><h3> 周恩来则“只羡宰相不羡王。”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经常往返于延安、西安、成都、重庆,秦、汉、唐,历代盛朝的皇帝他不看,他只看了张良、萧何、诸葛亮。他勇敢、自信、明智地选定了自己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上的位置,并且当仁不让地在这个位置上坚持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国内外不断有人把周恩来比作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杰出最贤良的宰相。</h3><h3><br></h3> <h3>  1940年5月,周恩来从延安赴重庆途经汉中、成都,顺道游览了张良庙、萧何月下追韩信处和武侯祠。</h3><h3> 游览张良庙时,周恩来对随行人员详细讲了张良、萧何辅助刘邦兴汉的历史,而后说:“张良、萧何都是有很大的本领,没有他们兴不了汉。他们知道这一点,刘邦也知道这一点。同时他们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过人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处。张良和萧何都不是帅才,张良给刘邦说太公兵法,刘邦一听就明,常用其策。张良给别人讲就不灵,所以张良说:“沛公殆天授!”跟着刘邦不走了。他就懂得,跟别人发挥不了他的才能智慧,只有跟着刘邦才能得到发挥,相辅相成,成就一番大事业。他作了一个手势,表示从古推至今:“中国的历史,总是少不了张良、萧何这样的英雄人物。今后也需要这样的人。”</h3><h3><br></h3> <h3> 在成都周恩来一行去看了武侯祠。他从“隆中对”讲到“出师表”,说诸葛亮有思想,出山前就料定三分天下,并制订了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计划,最可贵的是,他为此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h3>  出了武侯祠周恩来感慨地说:“这么多人来参观,说明了什么?可见诸葛亮是有益于人民,深得民心的。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优秀政治家都能做到这一点,何况我们共产党人呢?我们现在要比他做得好,我们在全国执政后要做得更比他好!”</h3><h3><br></h3></h3> <h3>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同志遇难时。当“4•8”遇难的电报打来时,周恩来为叶挺、王若飞、邓发、秦邦宪等烈士痛哭失声,曾讲:“……特别是若飞同志,我们在法国,朝夕相处,这个人,品质非常好,是难得的人才和朋友……我们配合得好,他要不牺牲,建国后当个常务副总理,可以为我分劳多少……</h3> <h3>  三、“我不是帅才”</h3><h3>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多次坦率地讲:“我不是帅才。”在一次涉及人事分工的会议上,毛泽东望着周恩来:“恩来同志,你来怎么样?”周恩来摆手:“不行不行,主席,你是了解我的,我不是帅才。我理理家可以,做不了帅……”</h3><h3><br></h3> <h3>  1950年6月6日,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期间,周恩来曾与薄一波聊天,话一聊开,内容渐渐广泛。当聊到刘伯承与邓小平时,周恩来说:“据我多年观察,他们两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同志则是‘举轻若重’。你看是不是这样?”…… 周恩来接着说“从愿望上说,我更欣赏小平同志的‘举重若轻’,但说实在话,我这个人做不到这一点。我同伯承同志一样,在工作上常常是‘举轻若重’。这也许是同我长期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有关吧……”无疑,周恩来对自己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乐于承认。</h3> <h3> 人贵有自知之明,难得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数人的明智。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对自己了然于心,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有几许价值,才能做到自知之明。<h3>  周恩来的自知是明智,周恩来的从容更是胸怀博大。他虽不能“举重若轻”,但却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传之千古。</h3><h3><br></h3></h3> <h3> 2018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仅以此文表示对伟人地仰慕之情。文中图片取自网络。</h3><h3></h3><h3></h3><h3> 叶 子</h3><h3> 2018年3月4日</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