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秦岭峰同学题词</p> <p>先是50年代末王震率领的10万转业官兵,然后是60年代末我们父辈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和知青,接着是70年代末恢复农垦局。</p><p>我们是垦荒人的后代,曾和父辈们一起——</p><p>深入过一望无际的黑土地</p><p>领略过北风呼啸的满天大雪</p><p>看到过狍子门前过,野鸡雪中飞</p><p>我们几何时裹着棉大衣在师部的院子里看电影</p><p>我们分享过麦浪滚滚的喜悦</p><p>参与过保卫北国边疆的战斗</p><p>这一切铸就了北大荒人独特的经历</p><p>凝聚了北大荒人独特的情感</p><p>练就了北大荒人独特的品质</p><p>为黑土地歌唱!</p><p>为北大荒赞美!</p><p>为我们是北大荒人而自豪!</p><p>.</p> <p>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由原牡丹江地区的虎林农场、密山农场、兴凯湖农场等14个农场改建而成,下辖12个团,4.2万人,师部驻地密山连珠山镇</p><p>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三团、三十四、三十七团,驻地均在虎林,分别由原隶属铁道兵农垦局的八五四、八五八、八五六农场改建而成。1976年2月兵团建制撤销后,恢复原农场建制,三十三团改称迎春农场,三十四团改称安兴农场,三十七团改称青山农场。1979年5月,均恢复为原场名。</p><p>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五团,由原虎林县和平农场改建而成。1976年2月,兵团撤消后,恢复原农场建制,更名为庆丰农场。四师三十八团,由原八五零农场代管的“卫星城”(红心村)农垦部试验场改建而来。</p><p>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六团,由原隶属于铁道兵农垦局的八五零农场改建而成。1974年12月14日,三十六团建制撤销,所属单位分别划归给四师三十三团、三十八团和三十九团。三师三十九团,由原虎林县云山农场改建而成,1976年2月兵团撤销后恢复原农场建制。</p><p>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团、四十一团、四十二团均位于密山市,分别由原属铁道兵农垦局的八五一一农场、八五五农场和八五七农场改建而成。1976年兵团撤销后,恢复农场建制。八五五农场改称金沙农场,八五七农场改称朝阳农场,1979年后恢复原称。</p><p>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三团,驻地密山兴凯湖农场。四十四团由原八五一零农场改建而成,场部驻地鸡东县。</p> <p>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干部花名册</p><p>师长:姜克忠</p><p>政委:李义坦</p><p>副师长:</p><p>张和,邹志強,徐维臣,杨清海</p><p>副政委:</p><p>焦颖,童德山,王琪,张斗</p><p>司令部</p><p>参谋长:牛思惠</p><p>副参谋长:</p><p>于英贵,赵文才,李斌</p><p>作训科长:李树尧,副科长:姜凤山</p><p>通信科副科长:周荣华</p><p>炮兵副科长:任世良</p><p>军务科长:宁子海,副科长:牛耀中</p><p>计建科长:甘云鹤,王家焯,宋连香,史凯</p><p>生产科长:王辛元,副科长:宋志祥,胡沿航,张国臣</p><p>管理科长:张振洲,副科长:王革,李占海</p><p>管理科协理员:张俊峰</p><p>政治部</p><p>主任:朱崇明</p><p>副主任:邹忠欣,仇文光,陈健顺,张一千</p><p>秘书科长:刘丕忠</p><p>组织科长:白乐锦,副科长:竹炳光,张捷</p><p>干部科长:李同南,副科长:文永德,郑善德</p><p>宣传科长:迟中则,副科长:钟培藻,吴润泉</p><p>保卫科长:金南龙,副科长:夏佳仁,蔡恩忠,刘承福</p><p>直工科长:刘俊生,副科长:宁长礼</p><p>后勤部</p><p>部长:金培槐</p><p>政委:颜进</p><p>第二部长:计海秋</p><p>副部长:王建华</p><p>副政委:段润发</p><p>战勤副科长:封日星</p><p>后勤主任:杨昌道,副主任:潘立灵</p><p>供应科长:沈辉,副科长:徐先秋,徐春青</p><p>卫生科长:宋恩祥,副科长:王祯杰</p><p>装备副科长:孙增福,潘乐山</p><p>物资科长:笪长庆科长:朱宗楷,副科长:薛传山,何振江</p><p>商业科长:范希睢,副科长:于广栋,李凤春,张振锁</p><p>营房科长:李深荣</p><p>医院</p><p>院长:刘芳歧</p><p>政委;:刘荣</p><p>第二政委:彭泽堂</p><p>第一副院长:刘润南</p><p>副院长:张风海,贾凯,姜立顺</p><p>副政委:赵景福,杜奕</p><p>医务处主任:王德义</p><p>政治处主任:杜廷森,王鸿佑,副主任:徐立国</p><p>院务处长:王金余</p><p>外科主任:王志中,正教:向林珍</p><p>内科主任:王焕彩,正教:刘克荣</p><p>传染主任:王安平,正教:王恩礼</p><p>五官科正教:喻贞累,妇产科正教:徐风鸣</p><p>放射科主任:洪泽滨,正教:李大洋</p><p>检验科科主任:赵玉奖</p><p>药局主任:纪庆恒</p><p>门诊主任:任陛阶</p><p>第三医疗队长:王焕彩</p><p>第四医疗队长:仲相春,训练队正教:王瑜</p><p>教导队长:李和林,正教:于宝英</p><p>水泥厂长:李久胜,正教:文昌约</p><p>种马场长:包福玉,正教:何秉仙</p><p>防疫队长:张永君,副队长:陈德祥</p><p>农研所长:许长奉</p><p>密山批发站长:李文秀,正教:刘宝海</p><p>虎林批发站长:夏景隆,正教:张春林</p><p>机械厂长:席德仁,正教:汪纯吉,马思友</p><p>齿轮厂长:王立清,正教:吴东生</p><p>电业站长:盖运来,正教:杨树荣</p> <p>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副师长邹志強</p><p>成立建设兵团的初衷。目前中苏关系紧张,对方剑拔弩张。边境冲突不断,中央运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验,将位于黑龙江境内的若干农垦(农场)单位组建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戍边”任务,以利稳定边防和支援部队作战,同时组织生产,发挥“粮仓”作用,即养活自己,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应当说,革命斗争形势是促成和建立兵团的基本因素。</p><p>正是树立了“兵团”这面大旗,才吸引了全国各地近50万热血知识青年投奔其中,也正因为如此,才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在共和国历史上留有重要章节的八年“兵团春秋”。在黑龙江兵团工作过的三千多名现役军人,曾是我军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各军兵种中正规编制中的军人,他们中不乏老红军,老八路及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立过赫赫战功的人。他们同样是我党我军的保贵财富。因为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组织的派遣,他们从各个部队来到兵团,投身到垦区,投身到以“屯垦戍边”为己任的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经受了从精神到肉体的锻练和洗礼。他们将感情和汗水倾注,抛洒在黑土地上,他们把青春和智慧献给了兵团,垦区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们奋力跋涉的足迹,在农场干部,工人,知识青年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身影。——摘录《邹志強书法作品集》节选</p> <p>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建设兵团第四师后勤部副政委段润发</p> <p>1973年秋季会战时兵团四师后勤部副政委段润发记录全连官兵详细情况。</p> <p>1973年四师后勤部副政委段润发参加连队秋收会战(写下全连花名册以及人员,知青,耕地面积的情况)附图片。</p> <p>毛主席号召“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在全国掀起了热潮。这是当年时任四师后勤部副政委段润发的学习笔记。</p> <h3><br></h3><div>我们分离了40年</div><div>我们失联了40年</div><div>我们守望了40年</div><div>40年前</div><div>我们还是朦懂的少年</div><div>不知道分离意味着什么</div><h3>40年过去</h3><div>我们有了妻子、丈夫</div><div>有了儿子、女儿</div><div>有了孙子、孙女</div><h3>两鬓已填青丝</h3><div>皱纹嵌进额头</div><div>腿脚开始蹒跚</div><div>牙齿光荣下岗</div><div>四高也已缠身</div><div>但是</div><div>我们心里的那份思念</div><div>那份渴望</div><div>那份纯情</div><div>那份暗恋</div><div>仍守望着</div><div>仍期待着</div><div>时光穿梭</div><div>我们将要回到了北大荒</div><div>回到了40年前</div><div>40年前的生活和故事</div><div>把我们牢牢地凝聚在一起</div><div>凝聚在北大荒这片土地上</div><div>把我们召唤到北大荒(连珠山)</div><div>让我们举起酒杯</div><div>为我们40年后的相聚干杯</div><div>为铸就我们缘分的北大荒干杯</div><div>祝同学们生活幸福、快乐、美满干杯!</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3><br></h3> <p>曾经是我们童年的时代美好的回忆的地方……</p> <p>2020年8月8日重塑毛主席雕像,毛主席雕像又回到连珠山……</p> <p>《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p><p>褚长河,郝秀芳,国光,梁春生在连珠山毛主席雕像前合影(照片右侧的平房就是当年我们师直一校校舍)</p> <p>我们在幼稚园时,你(妳)还能找到自己吗?还能叫出阿姨的名字吗?</p> <p>李吉宁,刘伟,张荣光,郑远芹,顾大业,王成钢,林海,孟志明,石庆华,刘念,张远慧,陈丽华,赵晓冬,杨雁,笪永,李艳芬老师,邝老师,工宣队秦师傅</p> <p>74年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师直一校五年级毕业照。</p><p>第二排左数第六位是我们美术老师陆明(上海知青)第七位是我班班主任刘峰老师(北京知青)照片拍摄于七四年八月。</p><p><br></p><p><br></p> <p>74年毕业生合影</p><p>第一排左数有:刘念的母亲耿老师、李伟华老师(北京知情)、孙漠良,林一清主任、张振业书记,陈強副校长,李艳芬老师、吴医生(校医郭海林母亲)车玉华老师。第二排左五是张观义老师。后排左二、三是李刚常物理老师、高士义老师。右二是王庆璋老师。</p> <p>兵团四师师直一校75届毕业生师生集体合影</p><p>最后第五排从左至右 王玉烛、于志刚、童宏光、姜志祥、刘红宇、仇战建、王家泽、邹立民、忠雁龙。</p><p>第四排石庆光、支保安、滕立军、金东平、王海峰、富安辰,宁敏、申泽全、王维民。</p><p>三排 小山东、王成民、张重光,白伶旭、刘根祥,辛超英、李良、王同璋、马建民。</p><p>第二排李艳芬、马炎、张教导员,陈校长、林一青、高世义、王庆璋,耿老师、张淑华。</p><p>第一排、郑远莲、严景福、王玉琴、陈艳军、徐红旗、殷志华、张明群、褚淑珍、xxx、(孙强,富安辰整理提供)</p> <p>75届兵团师直一校初中毕业生合影(75一8一4)</p><p>前排左起: 白丽静 、周兆梅、蔡树兰,徐丽华、金木兰、汪建兰、王念红、邢锦之、文华、王霞。</p><p>第二排左起:赵树娟、刘红雨、白顺芬、汪静云、耿老师、李伟华老师、贾红、王雅茹、朱琳、翟成男。</p><p>第三排左起:张广兴,刘凤浦、邝飞、姜宁、王琰、 徐红旗、李丽、任智利、申泽民、胡亚文、金山。</p><p>第四排左起: 田军、杨卫权、甘孜、赵勇、张玉强、樊卫国、王玉影、李江、盛德元、王成民、魏战荒。</p><p>第五排左起:李卫平、林海、申泽全、张军、焦崇旭、于志超、闫海涛、宋慧燕、赵德军、王要武、孙爱军。</p> <p>牡丹江农垦局直属一校小学毕业照(76年7月16日)</p> <p>前排左起:郝振江,张科,施恩军,王雅莉老师,尤凯生,(王小军),顾经海。第二排左起:杨冬娟,王清兰,荆莉,邹小青,张占平,王英,田华,刘亚萍,梁荣花。第三排左起:(刘柱),牟奔,张奇伟,王晓东,柳成军,何永刚,于喜贵,宋大海,毕庶刚,汪建新,后排左起:邹丽英,何雅萍,王伟杰,李晶,李颖,王国杰,吴清密,钟雷。(77年8月15日)</p> <p>牡丹江农管局子弟学校七八届毕业生</p> <p>管局子弟学校九年一班全体师生名单(照片)</p><p>第一排左起:陆耀敏,张文革,林玉芹,刘华平,郑远芹,张龙光。</p><p>第二排左起:田青,韩荣,吴彦,王小玲,李茹,刘继财老师,王锦,徐胜利,徐丽萍,辛超美。</p><p>第三排左起:文学军,刘艺和,姜谦俊,胡志云,梁春生,刘伟,雷印忠,段清,郭海林,胡建华,褚长河。</p><p>第四排左起:迟平,江志华,甘牧,孙強,赵得勇,汪建华,李吉宁,朱志铭,宁光琪,郑新峰。</p><p>最后一排左起:国光,陈实,赵得猛,何克勤,李景发,王国宝,赵斌,崔元超,刘亚林。(段清整理)</p><p><br></p> <p>牡丹江农管局子弟中学81届毕业生</p> <p>留给未来的回忆/82年9月5日李艳芬老师(北京老知青)和同学们在一起。</p><p> 前排左起:田华,杨娅娟,李燕芬老师,耿朔,刘丽君。后排左起:刘亚萍,钱晓峰,闫风华,刘颖,毕秀芳,王海萍,荆莉,刘淑华,刘俊,李安,胡永军,毕庶刚。</p> <p>83届兵团师直一校毕业生合影</p><p>前排左起:李效真,李方鸣,国英,陈锡昌数学老师,黄文勤语文老师,康煜英语老师,郑林海,张广山,徐曙光。</p><p>第二排:王凤荣,李晶,洪冬梅,刘晓凤,赵礼华,吴鸿雁,田俊英,xxx,张桂敏,贾英英,李英。</p><p>后排:肖强,雷印江,于凤祥,丁海,张明义,许成财,何永刚,徐文杰,尤凯生,张奇伟,顾经海。</p> <p>前排左起:杨依牡,张玉锦,王建立,国英,李英,张桂敏,刘淑华,刘赠英,唐淑贤,李方鸣,刘颖。第二排左起:杨娅娟,白静,田俊英,刘剑英,田华,刘晓凤,毕秀芳,李晶,闫凤华,刘俊,钱晓锋,耿朔,洪冬梅。第三排左起:陈豪数学老师兼班主任,赖雪峰,朴南松,尤凯生,郑雄,曲永田,许成财,张广山,徐文杰,徐曙光,丁海,王晓东,郑林海,张奇伟,王小军,顾经海。</p> <p>看到了这张照片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亲切,回忆起和老师还有同学们一起的点点滴滴,记忆由模糊到清晰……</p> <p>邝老师,胡兴平,褚长河,刘伟,田青,朱志铭,崔元超,刘亚林,李茹,赵滨,王晓玲,刘华萍,邝仲,王成刚,郭海峰,闫海宾,穆勇,朱春燕等同学。</p> <p>张振业同志原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师直一校书记。</p><p>张振业同志于1954年3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空军干部学院</p> <p>1956年张振业同志留校任教(助教)</p> <p>张振业同志1958年随十万官兵开垦北大荒。1968年调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36团政治股工作,三月后调任四师师部干部科,73年任师直属子弟学校教导员,书记等职。</p> <p>兵团四师师直一校张振业书记全家福</p> <p>陈強: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师直一校副校长</p><p>陈强,生于1926年4月9日,四川重庆人</p><p>1949年12月在四川万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转业。</p><p>就读于重庆嘉励中学、42军军政干校、天津师范学院。</p><p> 曾在辽宁省沈阳市第32、第85中学,吉林省四平市第2、第4中学,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师直一校、二校、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机关子弟学校,辽宁省大连市第53中学教书育人,挑李满园。</p> <p>陈強同志在部队时和战友们的合照</p> <p>亲爱的陆明老师您在那里?我们思念您……</p> <p>翻着这张发黄的老照片,勾起我很多的回忆……</p><p>照片中的女孩子是我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师直一校的陆明老师(上海知青)她也是我的美术启蒙老师,一九七四年我上小学五年级,那时的她才刚满十八岁,比我也就长四岁,长着一付可爱的娃娃脸(和邓丽君长得有点相似)每逢节假日就带着我还有郭海林,王国宝同学带着干粮骑着自行车去野外写生(野餐)那时的她如同我们的小姐姐亲切,可爱,天真,活泼,浪漫……浑身充满了青春活力,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是陆明老师让我们渡过那段最美好的童年时代……</p><p>陆明老师您现在在哪里?还好吗?您的学生们寻找,思念着您……</p><p><br></p> <p><br></p><p>郭海峰,郭海.林,陆明老师(上海知青)段清,郭海林的妹妹。</p><p> </p><p>这张照片背景的平房是当时上课的教室,是五年级,刘峰老师是班主任,教室是照片里后面那栋平房,小学的毕业照就是在这栋平房上学时候照的,这栋平房是我们小学毕业的地方。</p><p>平房的后面(北面)是学农的庄家地。两栋平房之间是上体育课,做间操的操场。多读了半年的五年级。六年级的时候搬到主席像那边的教室,班主任是郑宝发老师了。到七年级的时候就搬到路边的教室上课了,李艳芬是班主任。八年级、九年级的时候刘继才当了班主任。北京师范学化学系毕业的老师,有思想、有实学、有眼光的老师,能有这样的老师教我们、教育我们是我们今生的幸运,是苍天的惠顾!</p><p>往事回首少年不知愁,</p><p>今朝再看童年梦依旧。</p><p><br></p> <p>车玉华老师(哈尔滨知青)</p> <h3>我們的班主任:李艷芬老師(北京老知青)</h3> <p>王庆璋老师和车玉华老师(夫妻俩合影)</p> <p>1973年上半年先进班组合影</p><p>向东小学二班 1973,8,14</p><p>后排左一郑宝发老师的爱人,左三关淑云(李吉宁妈妈)1973年李吉宁家从裴德八一农大搬迁连珠山镇(照片由李吉宁提供)</p> <p>前面中间周淑珍,后排左一李卫华,左二是张观仪,右一李洪英</p> <p>后排男的左起:邝邦杰,张天生,钟培藻,陈泽光 和前排双红双燕妈妈王彧。</p> <p>78年10月欢送副校长陈強,温淑兰会计合影留念。</p><p>前排左侧温淑兰会计,副校长陈强,吴校医,第二排 杨丽华,刘秀霞,于完白,马宝玉。第三排 王雅莉 ,刘雅洁(工宣队)李凤英</p> <p>兵团四师师部学校</p><p>前排左一陈强副校长,左二(双红双燕的妈妈)王彧副校长,左三马校长,左四新来的教导员,后排左一李容芳老师</p> <p>八一农大师部子弟学校全体教师</p> <h3>郝秀芳</h3> <h3>郝秀芳和郝秀芹</h3> <p>林浩,段清</p> <p>赵德勇,赵滨</p> <p>赵滨,赵德勇</p> <p>赵德猛,国光</p> <p>郭海林,王玉尧</p> <p>段清,孙强</p> <p>段清,郭海林,林浩,王玉尧,王国宝</p> <p>国光,孙强,段清,忠雁营/78年2月7日</p> <p>迟平,崔永超,刘军</p> <p>汪建华,雷印忠,王玉尧,王国宝,迟平</p> <p>北大荒留影78年4月</p> <p>78年4月17日兵团解散和朋友合影留念</p> <p>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今生今世能走到一起,相识、相知、相爱是苍天给我们的缘分,这个缘分是北大荒、黑土地,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是密山北大营、八一农大、连珠山镇,这个缘分紧紧把我们凝聚在一起。在北大荒这片黑土地上,我们曾经的怨恨,我们曾经的喜欢,我们曾经的嬉戏,我们曾经的打闹,我们曾经的相互起外号,已成为凝聚我们情感的故事。</p><p>.</p> <p>上個世紀七四年春節前,我們十幾個熱血同學,是被兵團戰士的戰天鬥地熱情鼓舞,還是投機所好想乾點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硬是冒著嚴寒,在零下三十多度,睡覺都要帶棉帽子,冒著哈氣,結著白霜;拔弄著幾層翻皮的饅頭,就著鹽菜,吃著難以下嚥,凍的象爛棉花似的白菜和大頭菜,到最堅苦的三十八團一連和十四連過個有意義的寒假和春節。可到最後真正在連隊過春節的,也就剩下三四個人左右。這是當年,我(富安辰)和姜志祥、李良到三十八團部時專門到照像館的拍照合影,成為劃時代的回憶。(富安辰)</p> <p>忠雁营,段清,陈丹(右边的男孩就是陈丹同学,陈丹你在哪里?同学们都在找你……)</p><p>陈丹父亲原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政治部宣传科创作员,叫陈中复(在四师干部化名册中查找到的)我那时在师直属学校上四年级,放学后经常去陈丹家玩(他家住幸福楼)那时陈丹父母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给陈丹布置作业,要求陈丹在家每天必须完成多少张画,他的姐姐在家练习拉小提琴。家里的学习氛围很浓,为了不影响陈丹画画,陈丹的妈妈也特意为我准备了纸张和铅笔让我陪着陈丹一起作画,就这样一来二去开始了我的绘画启蒙,也就是从那天起学习画画的。那时我班郭海林,王国宝同学还没有开始画画,论画画我在班里算元老级的。记得当时陈丹父亲写了一部关于北大荒为内容的长篇小说出版了(书名记不得了)反响很大,好像是湖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随后武汉作家协会发函调陈丹的父亲,当时兵团四师政治部不同意,不放人,调令一直压在师部,急得阵丹父母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不知所措。此时陈丹的妈妈眼睛直勾勾盯着我看,如同发现了新大陆,突然眼前一亮,对我说:段清今天晚上我可不可以去你家拜访你的父亲(那时父亲在师里后勤部任副政委)我立刻回答:“好呀!”就这样到了傍晚时带着陈丹妈妈一起来到了我家,陈丹妈妈见到我父亲首先自我介绍一下,然后直奔主题开门见山地讲述如何如何师里不放人,我父亲听后当时就拍扳说:“妳反应的这件事我回去了解一下情况,两天后听信。”没过两天师政治部通知陈丹父亲可以办理调离手续,师同意放人。得到这喜讯后陈丹一家开始欢天喜地庆祝,记得还特意留我在他家吃了两顿好饭,说了很多的感激的话语,什么这件事多亏你父亲帮忙,你父亲是我们老陈家的大恩人,我们老陈家将终身难忘。 </p><p>没过多久陈丹全家搬迁到湖北武汉(汉口)刚开始我和陈丹还有书信往来,他寄来了近期他画的速写,再后来慢慢失去联系……</p><p>希望神奇的美篇找到失联四十多年的陈丹同学,也希望陈丹同学通过我的美篇文章《北大荒的召唤》早曰找到组织…</p> <p>郑林海,张奇伟</p> <p>李茹当年在连珠山镇毛主席雕塑像后面学练自行车。</p> <p>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爆胎的小姑娘李维亚(左一)</p> <p>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姜龙</p> <p>少年时代的郑林海</p> <p>可爱的刘颖小朋友</p> <p>邹小青和王伟杰(摄于连珠山镇)</p> <p>天真烂漫的邹小青</p><p>阅读美篇《北大荒的呼唤》文章中让我看到了同学,看到了老师,看到了老领导,看到了以前的叔叔阿姨们,看到了曾经生活过的很多熟悉场景,学校,厂房,街道,浴池,卫生所,招待所,商店,电影院,幸福楼,大厦,奋斗,向东……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p><p> 一到冬天,我们就穿上大棉袄棉裤棉乌拉,双手插在背带棉手套里,带着狗皮帽子,脸冻的通红,最冷的时候,我们呵气成冰,鼻涕都成冰溜子。冰天雪地里,我们在学校的操场上热火朝天的拔河,踢毽子,打悠悠球,滑冰,滑雪,拉雪爬犁。放学后,小伙伴们一起打玻璃球,打弹弓,玩葛啦哈,跳格子,跳绳,互相嬉笑怒骂,打打闹闹,每天趣事多多。</p><p>尤其在别人认为这么艰苦的地方,兔子不拉屎的冰天雪地林海雪原,我们兵团军人和知青融入到这里,不仅保卫祖国北疆,还奇迹般创建了北大荒上的北大仓。我们这些军垦后代也光荣加入建设北大荒行例中。无论是知青也好,军人的后代也好,都为有这段激人奋进的经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无论时光怎么流失,岁月如何更迭,多少年也泯灭不了这段永恒的记忆,随时等待着北大荒的召唤…</p><p>大家都热泪盈眶地听着北大荒人的歌,看着美篇《北大荒的召唤》,回忆着这段难忘的历史。看着父一辈叔叔阿姨们相继离世,在世的多数步入花甲,步履蹒跚,老态龙钟。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荒,人们都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美篇《北大荒的召唤》震撼人心,敲打着每个人最深处的记忆。多少年尘封的记忆霎那间被打开,40,50多年了,我们还有几个50年可等待!</p><p>我记得自己刚到密山时,那里没有幼儿园,我爸我妈上班忙,没时间管我,我就和邻居的孩子每天去铁道边上拾煤渣,来一辆火车倒一些煤灰,我们就趁热拾煤渣,那个时候一个个小脸都被冻的通红,一天拾一筐,有时候半筐,反正每天很快乐!剩下时间里没事干,我们就玩嘎啦哈,打麻雀,吹口哨。反正男孩子会玩的我们也会玩。我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去玩,遇到大狗了,那时候小,我跑不动,后来被狗给咬了,自己吓的昏过去了。</p><p> 一到夏天,地里的蜻蜓特别多,我就会悄悄去捉蜻蜓,但是,很难抓到它,为此我爸特意为我做了个捉蜻蜓神器,就是在一个木杆上绑上一个铁丝围成的圈,然后在铁丝圈上帮一个纱布网,就像红旗一样,遇到蜻蜓落到那里,只要对准蜻蜓潇洒的一挥舞神器,蜻蜓就落进袋子里,我拿出蜻蜓再给它放飞,然后再捉下一只蜻蜓,那时候我乐此不疲!很有成就感!</p><p>我大哥当兵回密山探亲,他跟我们比属于有钱族,所以每次回来,就让他请客,当时冰棍5分钱一只,平时我们很少吃,这个时候,我就拿着一个大饭盒,一次买个20根左右,把饭盒塞的满满的,回家后我们哥几个眉飞色舞兴高彩烈的大吃特吃起来,一盒不够再去买一盒,直到吃的不能再撑为止,就别提有多过瘾了! </p><p> 我在学校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打腰鼓,拉小提琴,唱长征组歌,打球,踢毽子,跑步,跳绳。跟同学一起种地,收割豆子,干农活。除草,施肥,掰玉米,种蓖麻,剥向日葵。回家后炒瓜子,剁鸡菜,喂鸡,喂鸭,喂鹅,什么都干。</p><p>我家门前有一个杏树,我突发奇想,去捉蜜蜂🐝 我上树去抓蜜蜂,吃蜜,结果被蜜蜂给啄了,立即肿了一个大包,当时疼得我死去活来。后来学骑自行车,也是把那个自行车摔得不像个样儿,没人教自己学会了。学习滑冰也是,不知道摔了多少次,越战越勇,我对滑冰特别感兴趣,越摔越愿意去尝试,刺激!最后,滑得真不错,每天最快乐的就是去滑冰,操场上没有人我自己在那里滑,刚开始是滑那个木头冰鞋,后来我家邻居夏喜奎他家有冰鞋,我就借来自己去操场滑冰,后来,我爸有一次去操场看我滑冰,我表演给他看,滑得不错,最后还是摔了一跤,演砸了。我爸决定给我在佳木斯买一双冰鞋,当时买了一双最贵的冰鞋。“可惜我还没来得及穿,我家就搬走了,带走了我无尽的遗憾!”</p><p>我在学校操场玩单杠,头朝下吊着,各种姿势,单杠玩的我到现在手上还有茧子。那个时候最好吃的就是大米饭放上熟的猪大油,再加上点酱油一伴儿,那个香啊,现在回味起来,还感觉没吃够。我最喜欢烤苞米,烤土豆,我炒的那个瓜子真的挺香,还不糊。冻梨,冻苹果那个时候也是我的最爱。</p><p>小时候在北大荒日子里发生点点滴滴的小事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永远,永远挥之不去……</p><p> ——邹小青2021年8月6日</p> <p>当年邹小青曾经戴过的军用棉手套</p> <p>文静秀气,美丽动人的李维亚。</p><p>随着段清《美篇》的持续热搜,北大荒人穿越时空如约而至。在那富有激情的革命年代,文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为兵团生活增添了色彩。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些在宣传队的点滴故事。</p><p> 小学二年级我进入学校宣传队,参演舞蹈《火车向着韶山跑》、《我是雅鲁藏边小卓玛》、《学拼音》和表演唱《夸妈妈》。那时只要有演出我们就老早集中到师部宣传队去化妆,宣传队老师自己化完妆后每人再承包一个给我们化妆。有一次,天津知青任京智老师给我化妆,我看她的妆有点儿奇怪,晚上演出时才知道她在《智取威虎山》里扮演一个女特务,任老师演什么像什么,还演过《红灯记》的李奶奶。</p><p> 那时虽然我们住在偏僻的北大荒,但是大城市流行的东西我们应有尽有。记得韩新建老师从上海给我买的海绵文具盒,牛桂林老师送给我一个灰色皮书包,上面印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穿上丁字皮鞋优越感十足。还记得我和孙玲、张平(父母是苏联人)为全校几百人方阵的团体操领队,我们仨身着绿裙,头戴花环在前排带队,每天绕着学校周围的小道儿行走排练,好耀眼啊,这是我小学时期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儿。</p><p> 四年级转到一校后我仍是宣传队员,那时候我总跟大我一届的吴彦姐姐去师部宣传队玩,我俩把家里煮的苞米掰成粒粒,装满两个衣服兜,边走边吃,非常享受,宣传队几个男老师也不嫌弃,抓着我俩兜里的玉米粒一起吃。我们经常看黄玲姐、赵凯歌、小梅、小兰(大家都这样称呼她俩)练功,看钟勇、魏春雨老师说相声。宣传队有个哈尔滨知青刘广海喜欢画画,他经常给我画素描,每次画画时北京知青宫晓东老师都跟着捣乱,他手里拿个馒头边吃边逗,还骗我说“他叫刘广海,是省委书记刘光涛的弟弟”,宫晓东老师一副很皮的样子,难以想象他出演的话剧都是正面严肃的男一号。我至今记得他参演《枫叶红了的时候》,结尾他手里拿着电话,每次在大幕即将关闭的时刻,不早不晚,总能在那一霎间留下激动的泪水。现在想想,不得不佩服宫晓东老师的高超演技。</p><p> 一次汇演,师部宣传队一位姓黄的北京知青给我们编了一个舞蹈《雷锋叔叔望着我们笑》,这位黄老师就是兵团宣传科画工李斌创造的油画《入党》中的人物原型。记得画工李斌在创作这幅油画时,我们正好在宣传队观摩过现场,男女主人翁一个是宫晓东老师,一个是姓黄的这个女老师(排完这个舞蹈黄老师就返城了)。舞蹈大概八九个人, 吴彦姐姐是女一号,我是女二号。开场吴彦姐用一段独舞演绎一个班长在出板报时看了好多做好事不留名的先进事迹不知道写哪个好,我演一个帮她策划板报内容的小女生。这个舞蹈在普通舞蹈的基础上设计了很多芭蕾舞动作,舞蹈难度比较大,此舞无论是内容、编舞和音乐都极具有时代性和观赏性,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为我校中学生舞蹈领域开辟了新的拓展空间。</p><p> 1975年暑假,师部在中学范围内选拔文艺骨干,来自各团的二十多名学员在师部集中培训,吴彦姐和我有幸代表师直一校参加了这次培训。团里的同学住在招待所,每天晚上还练功,我和吴彦姐照常回家。郭嘉鸿老师非常严厉,训练强度也大,吴彦姐姐比较刻苦,能按照要求完成每次的训练计划,而我劈叉都比别人慢,遭到郭老师的严厉批评。一时间我都不想跳舞了,培训结束后我又跟着师部宣传队哈尔滨知青关克俭老师学拉小提琴。有意思的是学校王庆璋老师说我演话剧有潜力,编了一个反映阶级斗争小话剧名字我记不清了,让我和邝众同学演主角,话剧主要是描写抓阶级斗争新动向,整治一个坏份子癞蛤蟆偷瓜的故事。</p><p> 我的中小学时代,文艺宣传队陪伴我成长,宣传队打的底子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派上用场,正是这些积累,让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成为我人生经历的最光鲜的那一部分。</p><p> ——李维亚</p><p> 2021年8月12日</p> <p>四师师直一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你看她们笑的那么灿烂可爱,宛如花朵一般。第三排中间圆脸那位是美术老师陆明(上海知青)</p><p>最后排右一郑远琴同学,自从兵团撤销后就再也没见到妳,现在妳哪里?过的好吗?同学们思念妳,在找妳……</p> <p>左起,张双红,张冬冬,王伟杰,张双燕</p> <p>前排左起:关荣丹、罗明丽。后排左起:刘丽君,王清</p> <p>前排左起:张占平,王伟杰,钱晓峰。后排左起:闫凤华,李颖,何雅萍</p> <p>前排左起:王海平,刘俊,刘亚萍,后排左起:唐淑贤,刘淑华</p> <p>为了学习而合影留念(79年10月8日)</p> <p>张双红,张双燕和妈妈王彧在一起(摄于连珠山镇自家门前)</p> <p>红卫兵先铎小组合影(77年8月20日)第二排右一张荣光同学妳好吗?妳在哪里?妳的同学们满世界找妳……</p> <p><br></p><p>1978年7月李吉宁家离开管局(师部)几个男同学为了给他送行去连珠山照相馆照了这张合影以示纪念,那天褚长河同学刚给李吉宁理完发,在当时我班男同学基本上都找褚长河理发,按当时的说法叫“活雷锋”。</p><p>左起陈喜悦(向东留守处)李吉宁,王国宝,赵斌,</p><p>刘伟,赵德猛,刘亚林,赵德勇,汪建华</p><p>褚长河,艾立学(向东留守处)宁光琪,任四龙(向东留守处)</p> <p>师直学校蓝球队</p> <p>师直学校足球队</p> <p>校足珠队正在操场举行一场激烈的足球友谊赛</p> <p>师直一校第三届运动会运动员合影(七六年)</p><p> 最后一排从左到右,左三起何宏琪、张铁男、牛学斌、赵学义、邹小平、张东宁、刘戈、王健。倒数第二排左三赵起宝、右一雷印广。倒数第三排扬义、张Xx、右二杨波。第二排从左到右数,左四起陈鹏辉、王庆章老师、宁光辉、迟利、张文革的哥哥、最后是孙X勇。第一排右一尹志玲,右三邝丽,还有一个冯亚斌在前排,其他人有待于确认…</p> <p>1976年在连珠镇,朱崇明主任夫人沈力青和大女儿朱琳二女儿朱茜合影(照片朱茜提供)</p> <p>1977年秦岭峰父母在连珠山大厦前合影(照片由秦岭峰提供)</p> <p>前排左一邝丽,左二是邝丽妈妈,最前排的小孩子是红线女的外孙,前排右二是邝丽小姨,右一邝丽小弟弟邝仲,后排右一邝丽爸爸邝邦杰主任,右二是邝丽的小姨夫,右三邝丽的大弟弟邝飞。</p><p><br></p><p>特殊的人群,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特定的文化背景造就我们特殊的情感,是我们一生也难以忘记的,只有在那片土地生活过的我们才能体会得到!(孙强)</p> <p>刘军全家福,摄于连珠山镇。(照片由刘军提供)</p> <p>姜克忠师长全家福,摄于连珠山镇。(照片由姜宁提供)</p> <p>兵团四师话务班</p> <p>兵团四师话务班</p> <p>四师幼儿园教师合影</p> <p>四师托儿所全体员工</p> <p>1971年冬师部机关干部在八一农大合影留念</p><p>前排:田仲华、张XX、熊参谋、赵洁生、张云琪、赵五一、</p><p>后排:XXX、夏参谋、孙增福、郭进军、潘乐山、杨昌道?张天然。</p> <p>姜克忠师长视察38团21连风灾情况,左边第一位蹲着的是姜克忠师长,右边的是生产科王辛元副科长。(我同学王国宝的父亲)</p> <p>四师现役军人在毛主席雕像前合影</p><p>左一保卫科金南龙科长,左二梁士义干事:右二崔炳连干事,右一保卫科刘承福副科长</p> <p>四师电影站全体成员</p> <p>这张黑白照片是当年兵团四师政治部全体成员合影。</p><p> 照片中有当时师政治部全体人员的照片里面有宣传科吴相运,何永兰,政治部朱崇明主任,邹忠欣副主任,朱崇明主任的爱人沈力青,姜克忠师长的爱人潘立灵,张斗副政委的爱人王彧,李艳芬老师的丈夫张天声,陈泽光,宣传科迟科长,干部科李同南科长等等</p> <p>前排左一李加里常委,左二朱万祥常委,右一谢景文常委,右二金培槐部长,后排左一张和副师长,左二张斗副政委,左三童徳山副政委,左四王琪副政委,左五李义坦政委,左六焦颖副政委,左七姜克忠师长,右一朱崇明主任,右二邹志强副师长,右三徐维臣副师长,右五杨清海副师长,右六牛思惠参谋长。</p> <p>一九七四年初冬475工厂团代会全体成员合影(翁家澎前二排右第四位)</p> <h3>连珠山是我们当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 ,再一次看到这些老照片时,百感交加。啊!连珠山!多么熟悉的地方 ,又呈现我们的面前,孩提时代的情景历历在目……</h3> <p>背景广告牌的宣传画是著名画家李斌绘画的作品(原兵团四师政治部宣传科美工)</p> <h3>如果时间能够停留,我最想留住那个瞬间。</h3> <p>当年的边防证(男女年满18周岁)那时只要到了鸡西再往里走必须办理边防证。简称"边防证”特殊时期的产物。(这个边防证是郝秀芳同学提供的)</p><p><br></p> <p>当年的边防证</p> <p>1979年8月2日郑林海签发的边防居民证筒称“边防证”。</p> <p>76年9月中旬我们全班在校领导和工宣队秦师付带领下,进驻四十团四连帮助连队秋收,连续二十多天吃住在连队的农户家,过着集体生活,记得我和工宣队秦师付两人住在农户家,每天天不亮就出工,起早贪黑的,掰苞米,挖甜菜,割豆子等农活,体验了北方冰天雪地,战天斗地的真正含义,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和勇气。</p><p>因为第一次出远门,同学们都很兴奋,高兴之余火车还不到目的地竟有十二位同学提前下车了,随同的班主任刘继财老师让王国宝同学为大家看好行李(因为王国宝是我班为数不多的团员之一)把这任务交给王国宝,其他同学想办结就近找电话,联系来车接迎下错车的同学们,后来40团4连派车把同学们接到连队。</p><p> </p><p><br></p><p><br></p> <p>这是当年四十团四连发给我们人手一份的记念册。(褚长河同学保存至今)</p><p> 说起去40团.4连帮助秋收的事,使我回忆起很多事情来。记得4连有一片沼泽地,沼泽地带,是吃人的,假如你被陷入沼泽地里时,千万不要乱动,越动身体越往下沉,最后会被沼泽漩涡所吞没,很可怕的,不是耸人听闻,我切身经历过。</p><p> 那是去40团4连帮助秋收,我曾经就被沼泽地陷过一次,记得那是76年9月份冬季,干完农活后在回来吃饭的路上,经过一片沼泽地时,忽然觉得身体往下沉,我没敢再动,采取大声呼救,连队的周边人听到呼救声,赶紧抱着打成捆的苞米杆就往事发地方向跑,把成梱的苞米杆扔给我。我抓住苞米杆爬了上来,因为人的重量被分散了,身体没有再往下沉,就这样我被解救出来了,捡了一条小命,至今终身难忘,那天中午是我一个人回去的,事发以后觉得晦气,所以没跟任何人讲,一直深深地埋在心底,现在想起此事都后怕……</p><p> 割豆子开链第一刀我班女生张双红就割到了自己的小腿上,鲜血直流,这可把她吓坏了,老师和同学们手忙脚乱地为她做了简单伤口包扎后火速送往火车站,送她回家(连珠山)那场面,那情景如同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芳光荣负伤回国一般,她是第一个完成秋收任务的,也是我们班离开四连第一人。</p><p> 记得在四连割豆子时,每人分配一垄,割到地头就到中午了,任务完成后方可休息,吃午饭。当时崔元超同学割的快,眼瞅着就要割到地头了,落我一大截子,无奈之下只好向崔元超同学救助了,崔元超很痛快地答应了我。还不到一袋烟的功夫他已经割到头了,然后过来帮助我,等到他割到地头后却找不到我了,他抬起头往远处望,才发现我正在帮助我班女生吴彦割豆子呢,崔元超那个气呀,骂我:还是段清这小子鬼心眼多,重色轻友,把朋友给耍弄了。18年同学聚会时他又提起此事,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p><p> 同学们来到四连被安顿在连里的大通铺,八九个男生住在一起,有李吉宁,孙強.,姜志华,王国宝,褚长河,刘伟等,还有的按排住在知青刚结婚的新房里,有刘军,崔元超,迟平,雷印忠(知青探亲回家了)屋内收拾的干净,温馨。同学们也沾沾喜气。我和工宣队秦师付俩人单独住在一个房间里。听到连队的钟声,早上四点半起床,秦师付都会把我叫醒,简单梳洗后到连队礼堂结合,吃完早饭,来到四连地里开始老师为每位同学分配农活。当看到一望无际的苞米地,才体会到什么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真正含义了。(因为是机器播种)第一次看到了德国进口的大型收割机,像一架飞机一样停在那里,蓝白相间外形干净,先进。一部同学被分配跟着收割机拾遗落在地上的苞米。我被按排掰苞米,因为是机器播种,一垄苞米地掰完苞米也得用上三,四天的时间。听到老师的哨声已经到中午吃饭时间了,同学们各自从苞米地里走了出来。来到地头集合,点名,开饭。因为干了一上午活,每位同学都能吃上四,五个馒头,再喝大碗大头菜肉汤那叫一个香,一个美呀,大家都吃的非常高兴时,突然,王国宝同学在自己的菜碗里发现了一个菜虫,突然大叫起来,搞的正在兴高采烈吃饭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都不敢吃了,没了胃口,为此事老师狠狠地批了王国宝同学一顿。</p><p> 1976年10月6日凌晨同学们还和往常一样去连部(礼堂)集合,这时听到连队的高音大喇叭播报早间新闻: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才知道四人帮被打倒,连队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每桌八道硬菜)一是庆祝粉碎四人帮,二是为同学们送行。原计划两个月的秋收任务就这样提前结束了。</p><p>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眼,来四连劳动已有二十天了,短短二十天时间同学们觉得无尚光荣,同工农兵相结合,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次学农劳动锻炼和考验了同学们,四连秋收劳动是我们独特的经历,也是最好最难忘的时光,它凝聚着我们北大荒黑土地的人心,有了这次劳动才使同学情得以长久和延续……</p><p><br></p><p> </p><p><br></p> <p>1970年4月30日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师直服务社购物发票。</p> <p>七十年代兵团四师自己生产的小提琴</p> <p>当年四师乐器厂生产的小提琴</p> <p>注册“雲佳”商标</p><p>"黑龙江密山铁字400乐器厂”字样清晰可见。</p> <p>购买小提琴发票,1972年3月17日李付政委购买小提琴一把,单价伍拾伍元,开票人应恵君。</p> <p>1973年5月8日在师部商店购买28式永久牌自行车一辆,¥152.3元</p> <p>一本1975年在连珠山镇师部书店买的一本书,43年前在北大荒买的书。(李吉宁,邹小青提供)</p> 这是咱们当年上小学的平房,班主任是刘峰老师。这个门南面的门,当年进去是一个东西走向的走廊,进去右手第一个门是老师的办公室,进去左拐第一个教室,就是咱们的教室,现在是一户知青人家堆破烂的仓库。<h3> 走廊一直向右走,就是房子东山的门,发粪票的老杨头就在东山外面收粪,发粪票。</h3> <h3>这是教室的门</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教室放黑板的前面。当年的毛主席像还在,“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口号还在。</font></h3> <h3>当年放课桌和椅子的地方</h3> <h3><font color="#010101">当今连珠山镇政府办公楼(当年段清家居住地)</font></h3> <p>镇政府卫生院</p> <h3>大厦西厢楼后,崔元超、迟平、雷印忠、知青老师们住在这里。</h3> <h3>崔元超、雷印忠家的单元门(前门)。</h3> <p>这是大厦的西门</p> <h3>张双红家前面的路(东向西)。</h3> <h3>师部东楼后,南面是黄楼。</h3> <p>段清家就在黄楼后不远的平房</p> <h3>师部西楼,原来的大门处盖了一栋新楼,把东西两楼连接起来了。</h3><h3>西楼门口上面这个位置是露天电影挂幕布的地方。</h3> <p>幸福楼(四师家属楼)</p> <h3>黄楼(水泥厂宿舍楼)</h3> <p>黄楼(原四师水泥厂知青宿舍楼)</p> <h3>这是卫生所、宣传队、招待所的楼。</h3><div> 北面的那个新楼所在的地方原来是生产冰棍的平房,后面是托儿所。</div> <h3>这是卫生所、宣传队在的这边。</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卫生所、宣传队的单元门。烟筒也是当年的。</font></h3> <h3>这是卫生所的走廊,当年咱们就在这里看病、打针、拿药。现在是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工厂。</h3> <h3>这是招待所正门。</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进入招待所大门里的门厅。</font></h3> <h3>这是上招待所二楼的缓步台,当年的栏杆扶手依旧。</h3> <h3>招待所二楼</h3> <h3>奋斗电影院</h3> <h3>奋斗电影院,越南电影《森姑娘》、《阿福》、德国电影《古堡幽灵》,崔元超爸爸他们演的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就在这儿看的。</h3> <h3>电影院大门</h3> <p>当年的电影院(大门)</p> <h3>电影院买票的小窗口(已经用砖堵上了),当年窗口有一个铁杠子围栏,也拆掉了。</h3> <h3>奋斗电影院南侧的体育馆,那个时候是咱们放学回家的一个通道,李燕芬教师、张观仪老师当年在这里教咱们学练团体操。还有师部篮球比赛在这里打。</h3> <h3>这是学校南侧路上的毛主席像广场,当年是咱们照相的重要景点,段清很多照片就是在这拍的。主席像让向东搬走了。路北侧咱们当年的校舍还在,现在好像用它养鸡。</h3> <p>广场南侧的操场,已经盖起小楼房,还没盖好,估计一时半会也盖不好了。主席像往西就是“四七五”的院,水泥厂、216厂、乐器厂就在里面。</p> <h3> 这是连珠山镇当年的水泥板路,右边的的那个红楼就是后盖的连接原来师部东西楼的新楼,此处原来是师部的正门。对面原来是平房(冰棍厂、师部的食堂),冰棍厂后面是幼儿园(李茹妈妈是园长,段清和崔元超的母亲都在这里工作)。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就是洗澡堂、照相馆前面的广场,在往东走就是连珠山镇政府、苏联专家楼。大厦、二商店周围住的同学老师上下班、上放学主要走这条路,这条路依旧,赵德勇、焦崇升家就住在路南面沿路的平房。路两侧的当年建筑基本都拆了,盖楼了。</h3> <h3><font color="#010101">当年澡堂子的楼,对面是连珠山镇唯一的照相馆(咱们班小学中学毕业照都是这个照像馆照的)。</font></h3> <h3>这是照相馆。照相馆西侧的这条街往南走就是二商店和市场。</h3> <h3>当年的二商店拆了,建起二层新商店,李燕芬老师家就在商店的东侧。商店周围仍是市场。</h3> <h3>商店周边自由市场</h3> <h3>这是咱们上学、放学走的那条水泥板路(自西向东拍),当年的建筑就剩下右侧两栋奋斗家属楼。照片的尽头是主席像、学校、四七五厂的大门。</h3> <h3><br></h3><div> 这张照片的左侧由近而远,依次是焦崇生家、赵德勇赵德猛家、幸福楼(刘念、胡建平、宋红华、王晓玲、文学军)、师部、综合楼(招待所、卫生所、宣传队)、毛主席像小广场、学校广场,再往里就是水泥厂、向东、奋斗厂。</div><div> 在焦崇生和赵德猛、赵德勇家之间,是一条小路,大厦家的同学每天上学、放学走这条小路,这条小路经过刘华萍、张双红张双燕、徐兴胜家,然后在张双红、张双燕家房后左转(上学右转),走过一座小桥(小桥下是环绕大厦西侧的一条排水沟),就到大厦了。王玉瑶、朱志明、陈实、甘牧、张文革、王国保、秦岭峰、卢显杰、李茹、吴彦、崔元超、王海燕、辛超美、张龙光,刘亚林、赵斌、雷印中、宁光岐等,我们上学放学经常走这条线路。有的时候穿过幸福楼,从段清家门前经过回家或上学。</div><div> 那时候主要是放学在一起走,王玉瑶是个核心人物,一路相互取乐、起外号,相互埋汰,然后哈哈大笑。有的时候还干仗。</div><div> 上学在一起走需要预约或默契,经常是在楼下或去对方的家里等。</div><div>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温馨。这些是属于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李吉宁)</div><div> </div><div><br></div>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苏联专家楼,李吉宁和朱志明在这里打过兵乓球賽。段清,郭海林,王国保,王玉瑶四位同学在这楼中由师部组织的两个月美术创作,参加黑龙江省少年美术作品展。</span></p> <h3>这条路向西走,是连珠山镇政府,再向西是当年的苏联专家楼。</h3> <h3>大厦。</h3><div>西门,一楼宁光岐、卢显杰家,二楼李茹、李吉宁家,三楼王玉瑶、赵斌家。</div><div>中间正门二楼是俱乐部。</div><h3>东门,朱志明、吴彦、张龙光、陈实、刘军、汪建华家。</h3> <p>大厦家属楼的正门</p> <h3>大厦西厢楼。甘牧、秦岭峰、王锦、王国保、张文革、崔元超、雷印忠、迟平、刘亚林、王海燕,还有老师宿舍住在这边。</h3> <h3>大厦正房西单元门进去的一楼,这是右侧进宁光岐家走廊的们,对面是进卢显杰家走廊门。</h3> <h3>西单元们进去一楼,左面是进卢显杰家走廊的门和上二楼的楼梯,楼梯下面是后门。</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大厦南面进入四七五厂的铁路专线(由东向西),远处是水泥厂。</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是专线再往南是火车道,前方不远处是道口也是当年的乘降站。知青们回家探亲,兵团来往人员以及解散兵团部队家属们离开北大荒时都是在这个小站乘车离开的……</span></p> <p>火车道的南面有一条接续北面的小道,小道的西侧有一块吉宁家菜地,年年种土豆。火车道这个地方,我们当年常常来到这里玩耍,走在铁轨上散步……</p> <p>现在的大厦全貌</p> <p>如今的连珠山镇</p> <p>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副师长邹志強在虎林珍宝岛视察工作时留影。(1976年6月10日)</p><p><br></p> <p>1968年冬段润发同志时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后勤部副政委,去兵团管辖区虎林县珍宝岛检查和部署边境防御工作时留下照片,段润发同志身后就震惊中外的珍宝岛全貌,当年中苏交恶,为了防止前苏联对我国搞突然袭击,武装入侵。为加固我东北边陲安全,"屯垦戍边“。各建设兵团配合野战军战役行动,实施全民备战,歼灭入侵者。1969年3月2日兵团和中国边防部队并肩战斗对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的苏军进行了反击作战,经过十五天激战,3月17日大获全胜。这也是历史上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首次参战!</p> <p>70年兵团四师后勤部副政委段润发(军代表)和同事在虎林县珍宝岛合影。(当年段润发同志在虎林县支左)(后排左二)</p> <p>兵团四师后勤部副政委段润发同志的当年笔记。</p> <p>我翻阅老照片时,看着发黄的照片,望着兵团的老同学们在一起的照片,同学们音容笑貌一次又一次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如同昨日,时间如梭,转眼间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p><p>有件事使我终身难忘,记得那是1976年春,兵团所有的现役军人都到佳木斯开会,会上传达了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文,与会同志们听到撤销建设兵团时人们如同炸雷,开始人心惶惶,大家不知所措。军人们都很迷茫,不知自已的命运何去何从,是留还是走,只能听从上级的安排了,当读到团职以上的干部可以回到原部队,团职以下的干部就地转业继续建设北大荒,由原来的兵团改为农垦总局时,顿时会场炸开了锅。团职以上的干部有了最终的归宿。但团职以下的干部可就惨了,跟无娘似的孩子,慌了手脚,坐立不安,整个兵团团职以下的现役军人乱作一团,整个礼堂里个个唉声叹气。锤胸顿足哭成一片,当时场面一度失控,安置干部的工作也无法进行下去。散会后人们纷纷闹情绪,有干部在家的装病,有的干脆跑回原部队找首长诉苦,告状,甚至送礼,托关系,走后门也要离开黑龙江,这种混乱的局面持续了一个多月,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事态严重,部队也纷纷上书中央反映情况,阻止这种局面继续恶化下去。为了安抚人心,稳定局面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化。中央军委听取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又重新进行调整,最后颁发了补充决定:凡事现役军人都可以返回原部队,愿意留下来的当地积极欢迎,不打击报复,不给小鞋穿。原则上是来去自由。(绝大多数的都回原部队,只有少部分人因种种原因就地转业留了下来)听到这一喜讯时团职以下现役军人们才吃了定心丸,欢歌起舞,那场景和场面就如同过年一般热闹……</p><p>那时候是兵团最热闹的,家家户户都忙着杀猪宰羊,吃道别饭,每天都有同学搬走,我们那时天天忙碌着为同学的送行中。虽然都是沈阳军区,但组建兵团时都是从各个兵种,各个部队抽调上来的工作能力强优秀指战员,如今又都回到原部队同学们被分布在东北所有的城市,遍布在东北三省。</p><p>我家当时接到原部队调令后,也开始着手忙着搬家,我父亲和一个部队的师政治部邹副主任两家包了一个六十吨货车车皮,当时我父亲在兵团后勤部分管铁路运输的,和地方铁路打交道跟他们都很熟,铁路部门为我家和邹副主任家特批六十吨车皮供我两家使用,中午设宴款待我全家,什么东北特产,特色菜造了一大桌,那可是我吃过最好的一顿大餐。第二顿就是我家转业时坦克三师三大部的首长为我父亲和我们全家人送行,在师里吃的送行宴(离开四平)那也是最丰盛,最豪华一顿至今难忘的大餐。</p><p>我家和邹副主任搬家物质都被运往车站专用车厢里,车厢停靠在火车站的火车扳道岔附近,为了确保两家的物质在运输途中不发生意外(丢失,盗窃)保证货物安全抵达四平车站,铁路部门要求本车厢必须配备两名押车员,当时我刚好高中毕业,所以我父亲就把这个即光荣又艰巨任务交给我来完成,我穿上崭新的军装配上了领章帽徽(假冒)行使押运员特殊任务,别说还真好使,一路平安,路上我从货车的小窗户看到有人爬车上来,当看到一名解放军战士时立马离开我们的车厢,他也不愿意自找麻烦,有时列车途经车站临时停车给火车头加水,站台上的铁路工作人员就会主动给我送水送饭,一路上精心照顾真把这节车厢当成军列了。</p><p>闲话少说,书归正传,上次说到车皮之事,因为车皮停靠在车站等侯晚上十二点半才能来火车头挂我们这节车厢,此时人必须在车厢内等待半夜来挂车,不能离开。也巧了那天晚上师部放露天电影,放什么片我忘了,同学们利用放电影前这段时间来到车站为我送行,男女生徒步来到我车停靠的地方(大约离师部有两公里的距离)送我最后一程,大约来了二十多人(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搬走了)说了很多道别的话,此时此刻让我感动让我流泪,女同学先走了,剩下了男同学还依依不舍,我几次催促他们别忘了今晚的电影。这样他们才离去,大约过了两个半小时后他们(男同学)又返回来了(散电影后)那天的夜晚很黑,只有天上星星在那眨眨眼望着我们,那一夜我们聊了很多很多,一直聊到快十二点了,同学才依依不舍离开和我道别(这里就有孙強,雷印忠,王福生,</p><p>郭海林,郭海峰,崔元超,国光,迟平,王国保,汪建华等等)晚上十二点半火车头准时来了只听到“咣当”一声,火车头长鸣一声挂上我们这节车厢,然后就听到火车逛荡,逛荡,逛荡地动了起来远离了黑龙江密山,连珠山,远离了我最最亲爱的兵团同学们……车在飞驰,越跑越快……</p><p>我在闷罐车里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那复杂的心情真是用语言难以描述的,兵团同学这种纯真,朴素,善良的感情,就是在那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年代,那片黑土地情怀把我们紧紧相连在一起,永远,永远……</p><p>段清</p><p>2021年4月25日晚于烟台</p> <h3>这是进四七五的铁路专线。</h3> <h3>这是大厦走廊,右边第一个门就是李吉宁家。</h3> <h3><br></h3><div> 北大荒把我们聚到了一起,把我们的缘分和情意永远地刻在这片黑土地上,就像一坛老酒,随着时间的久远,越香,越浓,越纯。</div><div> 我们从五湖四海来到了北大荒,就像五彩缤纷的花雨石汇到了一起,彼此辉映、融合,汲取着彼此的优点和美丽,相互改变着,形成我们特殊的人生经历。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是别的群里、圈里所没有的,正是这种特殊性而显弥足珍贵,把我们牢牢的凝聚在一起!</div><div> 随着兵团的撤销,我们由聚而散,我们共度的时光离我们远去,然而,时空的距离并没有使我们相互忘记,相反增添了彼此的思念,如今,已临近暮年,我们彼此在心里召唤:相聚!回到我们共度的清纯时代;重温我们一起上学、放学,相互叫骂,嘲讽、起外号,到水泡子里游泳,在苞米地里偷甜杆,在冰天雪地里滑冰车,捡粪,在热炕头上唠嗑的美好少年时光。(李吉宁)</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1><br></h1> <p><br></p><p><br></p><p> 时光如梭,我们分别后的40年已经到来。1977年兵团撤销后,一部分同学跟着父母离开了北大荒,离开了农管局,返回到原部队所在地,又回到了五湖四海,一部分同学仍坚守在管局,坚守着铁字四00一校全体同学共同的记忆,对此,我们离开的同学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p><p> 40年过去,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生活的磨练,我们曾经在这片黑土地上学习、生活的记忆开始在内心深处苏醒,彼此呼唤着、想念着,想看看老同学现在的模样,想抱抱老同学,想和老同学说说当年不敢说的心里话。</p><p> 人的一生最多只有两个40年,我们已经度过了一个40年有余,老同学同学之情、老同学之意、老同学的思念,在这40年里已经酿造了一坛醇香浓郁的老酒。过去的时光告诉我们,在这片黑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凝聚着我们纯真的情感,记忆着我们当年的喜怒哀乐,把我们终生紧紧地连在一起。分别40年后的相聚,就是这份情感的呼唤!就是我们共同记忆的呼唤!就是我们生命的呼唤!让我们在相聚中倾诉彼此的想念和记忆,品味、享受我们心中那坛老酒的醇香、美妙与快乐。(李吉宁)</p><p><br></p><p> </p><p> </p><p><br></p><p><br></p><p><br></p><p><br></p><p><br></p><p> </p><p> </p><p> </p><p><br></p><p><br></p><p><br></p><p> </p><p> </p><p><br></p><p> </p><p> </p><p><br></p><p> </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p><br></p> <h3>密山北大营后山</h3> <p><br></p><p> 北大荒首先是我们父辈的记忆,他们在垦农最艰苦的时候来到了北大荒,他们一边建设着北大荒,一面保卫着祖国的北疆,北大荒的这座丰碑将永远铭记他们和知青的奉献、功劳!</p><p> 记得1969年11月,在密山车站,第一次踏上北大荒这片土地,白雪皑皑,路上雪厚能有近20公分,大烟泡狂呼,叫人喘不过气来,来到北大营的新家,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士兵住过平房(兵营),厨房是黑土地夯的,睡觉的屋是一铺大炕,一堵火墙把睡觉的屋分为外屋、里屋,地面是红砖铺的,窗户的玻璃贴的“米字”,没有自来水、煤气、暖气,用水要去外面的水房家拎,做饭、取暖自己家烧炉子,要劈柴火,要有引火的明子,晚上睡觉,耗子在外屋地吱吱叫个不停,沿厨房的墙边有好些耗子洞。大概一个星期后我上学了(现在的北大营二校)。从我家出来经常走的上学那条路,在我家住的平房西山墙旁边,先向南,走到刘军、辛超美家住的平房右拐向西路过一条马路,一直往西走就是学校了。过了马路,先经过迟平家然后是郑远芹家、甘牧和张文革家、宁光岐家、张双红张双燕家,再走一段经过师部马号,就到学校了。那时的学校是几座平房,上下课的玲,是老杨头用锤子🔨 敲挂在树上的一个空炸弹头发出铛铛的声音。教室里生炉子取暖,屋里一股煤烟味儿,地面是夯的黑土地,我被安排在一年二班,班主任是庄老师,她把我安排在靠门这边的最后的桌,和刘军坐一座,这是我在北大荒上学的第一天。</p><p> 甘牧、郑远芹、张文革、迟平、罗健我们在一个班,也是一个学习小组的。朱志明在一年三班,是班长,和张双红、张双燕一个班。他家在挨着我家东边那栋平房东山那个门,隔壁是李卫平家。宋红华、辛超美在一班,宋红华家在去师部那条大路和我上学经过那条路(应该叫街,是南北走向的。在刘军、辛超美家那栋平房的西侧)交汇的东南角。那个时候,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上厕所要去室外的公共厕所,厕所都是用木头板子钉的,四处漏风。冬天,掏粪师傅,跳进厕所粪坑里,用十字镐先把粪刨成一块一块的,然后用锹戳上来,放到粪车上远走。1972年10月份左右,师部搬到裴德农大,甘牧家,宁光岐家,刘念家,吴彦家,钟雁营家,褚长河家,王国保家,朱志明家,迟平家随师部搬到农大,在农大,除了吴彦、褚长河、钟雁营家,其余的我们几家都住在师部专门新盖的两栋平房里(在俱乐部礼堂南面),我家和宁光岐家、刘念家、迟平家在同一栋平房,朱志明、甘牧、王国保家在另一栋平房。我家和朱志明家各住在西山那套,我家隔壁是宁光岐家,宁光岐家隔壁是刘念家,刘念家隔壁是迟平家。王国保家住在朱志明家东山东山这边,和我家相望,隔壁是甘牧家。吴彦、钟雁营家住在学校中学部南面的两栋家属房,钟雁营家我好像去过,吴彦家去没去过我忘了,我就记得学校一有演出,她就跳《北风吹》。 在农大呆了一年多,师部又搬到连珠山镇,我们这些家又跟着搬过来,到了连珠山是小学五年级,铁字四00一校,师部子弟都归拢到一个班了,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些同学,直到1977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大家随父母由聚而散,各奔东西,至今。</p><p> 时至今日,管局因改制被撤销了,农垦北大荒成了历史,我们怀念它。</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76年2月11日翁家澎离开四师时赠送给王国宝同学笔记本留作纪念。</p> <p>钢笔画:怀念北大荒的雪(王国宝同字画)</p> <p>钢笔画:怀念北大荒的白桦林(王国宝同学画)</p> <p>钢笔画:怀念北大荒的林海(王国宝同学画)</p> <p>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来到渺无人烟北大荒,他们要像一个大人忍受苦难,忍受孤独,披星戴月垦种荒地,承担自己的命运。看看现在同龄的孩子,他们又能做什么?毛泽东对孩子的教育思想是深刻的!让孩子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才能成“人”。我有幸跟随父母来到了北大荒(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接受了、体验了北大荒农垦的生活,这段经历成为我的人生财富。</p><p>我和翁老师认识时,翁老师是兵团四师直属单位水泥厂设备科技术员(杭州知青)因为当时学画画拜翁老师为师,是老师白天上班晚上利用休息时间画连环画,有时画得很晚,因为老师的宿舍在一楼,晚上从外面能够看老师挑灯夜战,深深打动着我,对老师那种刻苦绘画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折服,在我绘画生涯中翁老师给予很大帮助,至今仍然无法忘记。我和知青有着深厚的感情,是在北大荒共同渡过了人生美好的青春岁月。我的班主任是北京知青,美术启蒙老师是上海知青等等,知青的气质、风貌给我的成长打下了深刻烙印,他们鲜活的形象,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中,终身难忘……</p><p>——段清</p> <p>远望大厦(兵团四师家属楼)(原师水泥厂技术员杭州知青翁家澎速写)</p> <p>师中学(师直一校)(翁家澎老师绘画)</p> <p>远望大厦(师家属楼)(翁家澎老师绘画)</p> <p>四师招待所(翁家澎老师绘画)</p> <p>五十年前的今天,我们来到了北大荒(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翁家澎老师绘画</p> <p>北大荒夏天凉爽而短暂,萧瑟的秋天才是主角。(翁家澎老师绘画)</p> <p>北大荒寒冷慢长的冬季,我们领略了什么是冰天雪地。(翁家澎老师绘画)</p> <p>后来我们陆续离开了北大荒,只把无尽的怀念留在心里。(翁家澎老师绘画)</p> <p>连珠山白灰厂(翁家澎老师作品)</p> <p>师部招待所(翁家澎老师画于75年6月29日)</p> <p>连珠山小镇(翁家澎老师画于75年9月1日)</p> <p>745水泥厂(翁家澎老师画于75年9月14日)</p> <p>六连(翁家澎老师画于75年9月19日)</p> <p>连珠山小镇(翁家澎老师画于75年10月19日)</p> <p>朝鲜族小屋(翁家澎老师画)</p> <p>第4师师部篮球赛,朱嘉明画于1972年</p> <p>密山北大营的日式建筑。曾是日本关东军和东北解放军的机关所在地。朱嘉明画于1973年</p> <p>李斌著名当代画家,江苏扬州人,自幼酷爱油画,60年代后期上山下乡的特殊历史岁月中,作为上海下乡知青,他因为绘画专长而成为北大荒兵团四师宣传科的专职创作员,并由此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奖。</p> <p>兵团四师政治部宣传科美工李斌(上海知青)油画作品《入党》,73年7月刊登在解放军画报封尾和中国连环画报的封面。</p><p> 作品中兵团的老党员手中拿着中国共产党入党自愿书,身穿洗的发白的老军装,他的身边还有一个冒着热气的茶缸,茶缸上印有“最可爱的人”说明这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退伍下来的老兵,老党员发展新党员(知青)又给我党增加了新鲜血液。</p> <p>这幅女知青的油画头像是李斌当年创作时的草稿画,也是作品《入党》的原型。</p> <p>这是七十年代李斌的油画作品《天亮了》我记得李斌画室在一楼(师办公楼西面)从他画室窗户能看到卫生所(二楼宣传队)他创作的油画《天亮了》《入党》等作品都是出自这个画室,他的这两部画我是真正的见证人(那时一放学就往他的画室跑)《天亮了》这副作品描述着解放了大上海解的黎明,人民解放军攻进城里为了不惊动和打扰上海市民,战士们倚着马路两侧全副武装合衣休息,入睡,凌晨市民醒来推开自家房门被眼前的情景所惊呆了,被人民子弟兵的行为所深深感动……🥲</p> <p>兵团四师沈嘉蔚七十车代创作油画《为伟大祖国站岗》当年刊登在解放军画报封面,现收藏上海美术馆。</p> <p>原师直一校数学老师马焱的山水画(北京知青)</p> <p>原师直一校数学老师马焱的画(北京知青)</p> <p>《我家》段清画于1976年3月3日雪开化之日连珠山镇。</p> <p>《大厦》段清作品,速写于1977年8月2日连珠山镇</p> <p>原兵团四师副师长邹志強获奖书法作品选</p> <p>当年风华正茂上海知青闵晓弟,兵团四师公务班的公务员</p> <p>当年帅气的公务员闵晓弟如今已两鬓花白步入老年。</p> <p>当年英俊潇洒,聪明睿智的兵团四师物资科助理员赵洁生。</p> <p><br></p><p>赵洁生1979年返城,返城后以自己顽强拼搏精神续读了高中,大学,研究生。退休前曾任杭州巿下城区政协主席</p> <p>1969年,一个年仅16岁的北京男孩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一营。44年后,当年的男孩在国际舞台锋芒毕露,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p> <p>康煜(8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农管局直属学校英语老师)</p> <p>康煜: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司法协助外事司副司长(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师直一校英语老师)</p> <p>崔可法(1938)天津人,原北大荒文工团团长,北大荒文联副主席,北大荒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1959年2月,被黑龙江省铁道兵农垦局八五六农场文工团招收为演员,1962年底,调到农垦局话剧团,1973年被调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师部演出队。</p><p>(崔元超同学的父亲,我们是看着叔叔演出的节目和话剧长大的。)</p> <p>富安辰和崔可法合照</p> <p>黑土地走出的将军——邹小平</p><p> 邹小平,1976年12月入伍,少将军衔。历任战士、排长,副连长,连长,参谋,研究员、处长、副部长、部长,步兵师长,省军区副司令员,军区副参谋长,战区陆军副司令员,省军区司令员等。</p> <p>分别40年,18年7月20日同学们从全国各地,五湖四海汇集在连珠山。</p> <p>男同学摆出了当年跳忠字舞的造型。</p> <p>女同学激动地跳起舞来“不爱红妆爱武装。”</p> <p>全体参加聚会的同学合影留念</p> <p>75届毕业生相聚北京城从左到右前排1谢风波、富安晨、卢显静.殷志华。2排姜志祥、仇战建、王小伟,王维民、白厉旭、王红章,雷印广。</p> <p>83届毕业生前排左起:唐淑贤,刘淑华,赵巧云,田秀菊,葛冬霞,邹小青,白静,刘英梅,刘俊,耿朔,刘丽君。第二排左起:王清,荆莉,何雅萍,刘晓凤,张占平,邹丽芳,田俊英,刘剑英,李丽娟,胡永军。第三排左起:(王小军),李广龙,杨卫民,郑林海,张广山,吴清密,许成财,毕庶刚,徐曙光,(周光辉),曲永田。</p> <p>83届毕业生前排左起:邹丽芳,王清,洪冬梅,荆莉,王海萍。第二排左起:胡永军,张广山,耿朔,葛冬霞,何雅萍,赵巧云,张占平,刘俊,刘晓凤,第三排左起:(王小军),杨卫民,田俊英,白静,刘丽君,田秀菊,刘剑英,邹小青,刘英梅,刘淑华,唐淑贤,李丽娟。第四排左起:宋大海,(周光辉),郑林海,许成财,徐曙光,毕庶刚,曲永田,吴清密,李广龙</p> <p>前排左起:唐淑贤,刘淑华,刘剑英,刘丽君,田秀菊,何雅萍,耿朔,刘俊。第二排左起:李智国体育老师,杨丽华音乐老师,王雅莉班主任,董颖校长,陈豪数学老师,许忠发化学老师,刘素英物理老师。第三排左起:王清,洪冬梅,刘晓凤,田俊英,白静,赵巧云,荆莉,葛冬霞,张占平,邹丽芳,王海萍,邹小青,李丽娟,刘英梅。</p> <p>第一排左起:李华、赵启香、张丽娜、李维亚、赵丽艳、尤小琴、唐桂芝、刘艳玲、吴丽芝、李伟华、赵礼华、周琦玮、于月英、钟鸣、张丽、钱小蕾</p><p>二排左起:张朝华、熊理炬、关文青、刘颖、高青、申泽云、刘亚杰、于丽华、黄桂珍、张雅芝、秦芸、龙可佳、闫凤兰、马国斌</p><p>三排左起:邹立平、赵军、穆勇、王虎、王成钢、姜龙、孙化文、曾亚男、朱义强、王丽媛、陈鹏宇、金永凤、冯建国、周素琴、邢波、金玉兰、宁力波、陈喜科、滕立伟</p><p>第四排左起:高永江、白德仁、侯静元、袁春来、邹志才、娄本光、高代中、岳广杰、贾玉林、汪波、王志力、胡国连、刘中宝</p> <p>75届毕业生相聚连珠山镇</p> <p>75届毕业生(师直一校)相聚连珠山镇</p> <p>38年以后兵团四师师直一校,78届部分老同学相聚,裴德,管局,农大。(2016年8月7日)</p><p>第一排左至右:左一褚长河,左二李刚常老师,左三李伟华老师,左四车玉华老师,左五章子霞老师,左六杨丽华老师。</p><p>第二排左至右:迟平,幸超美,王晓玲,殷志梅,郝秀芳,郑新峰。</p><p>第三排左至右:何宏胜,梁春生,何克勤,国光,腾立峰。</p> <p>段清,每次看你制作的视频,思绪总是回到北大荒,回到同学在一起的时光:冬天捡粪,开春种地,秋天收割;相互起外号,骂嘴打架,偷鸡摸狗,上房抓鸟,喜怒哀乐,都是我们生命驿站里的故事,记忆着我们曾经的生活,温暖、快乐!</p><p> ——李吉宁</p><p> 2020年1月18日于沈阳</p> <p>诉说着师直一校同学的故事</p><p>凝聚着师直一校同学的情义</p><p>守望着师直一校同学的那份纯情</p><p>铭记着师直一校同学青春的暗恋</p><p>流淌着师直一校同学的心声</p><p>渴望着45年后再次相聚北大荒!</p><p>谢谢段清!</p><p>向段清同学致敬!</p><p> ——李吉宁</p> <p>北大荒 黑土地</p><p>北大荒、黑土地、知青、生产建设兵团蕴育了、培育了我们人生的起点——</p><p>我们不畏艰难的品质</p><p>我们勇往直前的意志</p><p>我们豪放广阔的胸怀</p><p>我们朝夕相处的情感</p><p>我们情犊初开的暗恋</p><p>我们率真无邪的青涩</p><p>这一切铸就了我们北大荒人——</p><p>生命里的诗</p><p>生命里的爱</p><p>生命里的情</p><p>它将伴随我们终生</p><p>铭刻在我们的灵魂里</p><p>在瞬间的生命里化为永恒!</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1年6月12日 周六李吉宁于沈阳</span></p> <p>看了美篇,如此丰富的照片,全面的场景,细致入微的介绍,回忆,对老师,同学的深切怀念,对曾经的一切深刻的记忆,留恋,无不打动我这个圈外人,我是流着泪看完的,太好了!好得让我羡慕起你们那时的生活,羡慕大家有一个难忘的岁月,我认为这是你们人生的宝贵财富,今后无论走到哪里,这种情感都会温暖着你们。同时你的深情也感动着我,这得付出多少时间,多少情感才能做出如此出色的美篇,她必将成为永久的记忆。</p><p> 宋丽丽</p><p> 2021年6月8日于北京晚</p><p><br></p> <p>段清:你的一首北大荒的的歌,述说不尽难忘千古之情。北大荒的召唤,就是远方和诗,就是灵魂之歌,段清望你至善送歌,上善若水,为福健康!</p><p> ——汪建华2021年6月14日湖南</p> <p>每当听到或唱起这首北大荒的人,就会情不自禁地泪湿衣襟。只有从那块黑土地上共同走过的人才能读懂它,才会有共鸣。我们的童年少年,我们的懵懂和美好都深深地融入到了那里的山川河流。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我们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无论我们走到天涯海角,我们心里都有一个永远的家———北大荒,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大荒人。</p><p> 宋红华</p><p> 2021年6月17日于沈阳</p> <p>段清的美篇《北大荒在呼唤》这个文章音乐也好听,写的文字太感人,抓心挠肝的,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引起共鸣……。 </p><p> ——邹小青</p><p> 2021年7月10日于大连</p> <p>致《 北大荒的召唤》作者段青</p><p>语言流畅,笔锋犀利;真情流露,感同身受;图文并茂,勾勒今昔。即讲清了组建时的高光时刻,也道明了结散时的痛苦失落。</p><p>回首八年,第一代戍边屯垦人,曾经清纯年轻过,曾经激情燃烧过;曾经奉献牺牲过,曾经艰苦磨难过……,这一切的一切都伴随着岁月流失,伴随着先人离世,变成后人追忆,后人印记。</p><p>戍边任务圆满,屯垦打下基础。北大荒、北大仓、压仓石、固边疆。“北大荒精神”已在垦二代人心中“生根开花”,此《美篇》可作为范文传授后人。</p><p> 四平(部队大院)发小:强哥</p><p> 2021车7月14日观后有感</p> <p>文章拜读。惊叹於你巨大的新闻工作者能力,素材丰富,文笔朴素,史料详细,组织严谨令人拜服!</p><p> 刘翔</p><p> 2021年7月15日烟台</p><p> </p><p>你的“北大荒召唤”,激起了尘封的记忆。那是一段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年代,打造的一群特殊的人们。有号称十万转业官兵;有号称的百万知青;有“兵团”时期特殊的一段史间;还有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你用情,用心,用力劲写了这段历史,让多少人回到了过去;让多少人追忆到了芳华;让多少人夜不能寐!谢谢你的大作!</p><p> ——富安辰 </p><p> 2021年8月5日于苏州</p> <p>欣赏几遍,做得非常好,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手法,做成了兵团四师历史的微缩版,较前更显丰满,堪称精品,值得收藏。</p><p> ——翁家澎</p><p> 2021年8月20日于杭州</p> <p>段清拍摄于79年9月9日</p> <p>40多年后,望着40多年前的照片,我们的人生已过了大半,稚嫩的面容布满了岁月的苍桑</p><p>所剩夕阳残云天………</p><p>父母在</p><p>我们心里还有生命的靠山</p><p>父母走了</p><p>我们的生命就赤裸在天地之间</p><p>面对一望无际的墓碑</p><p>生命千百万年如此轮回。</p><p>珍惜吧——</p><p>北大荒的缘分</p><p>珍藏好——</p><p>黑土地的深情</p><p>珍重活着的每一天。</p><p>.我们的人生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了。</p><p>政策改变了</p><p>观念改变了</p><p>生活的时空改变了</p><p>生活的方式改变了</p><p>服饰、发型改变了</p><p>40多年来,没有改变的是北大荒、密山县、师直学校的同窗之情、芳华之情、师生之情。</p> <p>作者:段清(当年在连珠山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北大荒的歌永远唱不完;</p><p class="ql-block">同学们的情永远诉不尽;</p><p class="ql-block">相守望的心永远在继续;</p><p class="ql-block">手拉手的笑脸永远在心中。</p> <p>《绿皮火车》段清专辑</p> <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u>感谢李吉宁为《北》片提供大量的文字资料,感谢孙强,郑林海,王国宝,李维亚,富安辰,翁家澎,赵洁生提供珍贵资料和照片,感谢宋丽丽,邹小青对《北》片大力支持,校对和修改才完成了本篇的编辑工作,是你们的无私奉献才使得《北》片更充满激情,更加引人注目。感谢对《北》片关心和厚爱的荒友们!感谢所有的北大荒人对此片《北》的关注、关爱、关心与呵护。</u></i></p><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u>衷心感谢郝秀芳,褚长河,汪建华,孙强,鲁明非,宋丽丽,李维亚,邹小青,楼为华等人为本片《北》(一)打赏!</u></i></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