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费城艺术博物馆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成立于 1876 年,全美第三大艺术馆, 仅次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内有20个展室,馆藏 22,700 件不同时代、区域的艺术作品,其中以法国印象派作品最著名,是全世界收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h3><h3>费城艺术博物馆至少去过三次,但以前观展重点不突出, 收获甚微。此次行前上博物馆网站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博物馆的网站设计合理、搜索容易、介绍清晰简要,更好的是有分门别类的audio tours,可以事先下载到手机的podcast里, 参观时边听边看。这些audio tours其实已为观者选好各种参观重点,我选择了Museum Highlights, 19 Century European Art 和 Asian Art. 另外还有audio tour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可惜暂时还不能下载podcast. 所有选好的audio tour, 我把网站上的文字部分也拷贝下来印在纸上,参观时可以随时查看。列出的展品都有link ,可以查询每件馆藏品的图像、位置、简介和展出情况,事先做好标记,暂不展出的(not on view), 可以略过。</h3><h3>经过这样的准备工作,对费城博物馆的绘画收藏有了大致的认识。1、博物馆的印象派收藏品质高量众;2、亚洲艺术馆的中国收藏品,以三座建筑为重,将是我们参观的第一站;3、美国收藏品中的绘画数量不多,但绝对是精品。4、现代艺术的收藏以杜尚的最多,专门辟有两间展室。另外还有我喜爱的俄罗斯画家夏加尔的不少画作,可惜目前暂不展出。其他名家均有收藏,虽然每人的数量不多,但基本面面俱到。</h3><h3><br /></h3><h3>进入博物馆后先奔二楼亚洲艺术品展馆。博物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设了三个主题馆以展示中国家具及中国建筑。</h3> <h3>1、清代文人书房 。</h3><h3>这间灵气十足的清代书房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对称布局,布置相当考究。</h3> <h3>书斋两侧的墙面,下方装饰有清代黑漆描金的隔扇,黑漆描金画了不同的山水亭台楼阁,隔扇上方的镂空窗棱张着薄如蝉翼的白色丝绸。</h3> <h3>书房还摆放各式中国家具、文房小件及灯台等。右手的黄花梨木长案,用来欣赏和作画卷轴画,钟灵毓秀,是该馆明式家具中的典范。</h3><h3>费城艺术博物馆东亚馆当年的主要负责人霍瑞斯·杰恩(Horace Howard Furness Jayne)是个中国迷,曾多次出版有关中国家具和建筑的著述。二三十年代在中国为博物馆购买古文物时,置得清代文官的书房家具。他专设了80余平方米的展室陈列明清家具,藉此来最大程度地还原中国清代文人书房的生活场景。</h3> <h3>2、北京智化寺藻井。</h3><h3>进入展室就看到闻名遐迩的藻井高悬在大殿之顶。斗八藻井造型独特,大小两个八边形中间夹了两个错开45度的正方形。正中一条矫健的团龙,盘绕垂首。环雕八条游龙,云起龙翔。</h3> <h3>博物馆根据原地测量的数据,大致还原了藻井原来所处的智华殿部分建筑。<br /></h3> <h3>殿内灯光暗淡,高悬在屋顶的藻井细节看不太清。幸而殿内放置的ipad存有藻井的细节照片,让我们得以窥见独特精美的装饰:有三角形里盛开的莲花,菱形里飘逸的飞天,四边的五彩云朵,外围的社稷庙堂。各种花藻、雕刻和彩绘真是巧夺天工、玲珑剔透,令人叹为观止。</h3><h3>藻井是中国古代殿堂室内顶棚设计中最高级的一种式样,其外形像个凹进的井,加上藻文饰样,所以称为藻井。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h3><h3>北京智化寺是我国明代的著名木质结构建筑,整个寺庙的建筑,没有用一颗钉子,全部用木头榫接建造而成,历经500多年,依然风姿卓然。智化寺原本有三座精美的藻井,分别镶嵌在万佛阁、藏殿以及智化殿的三组建筑的顶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两座藻井被寺僧盗卖,唯有藏殿的藻井留存至今。现如今,万佛阁藻井收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森博物馆(Nelson-Atkins Museum, Kansas City),而费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座,则是智化殿的藻井。</h3> <h3>墙上挂着明英宗时期有名的宦官王振祭碑的拓片,祭碑原立于智化寺主要入口。智化寺的原址是王振的家庙。由于王振擅政并导致土木之变,致使明英宗被蒙古人俘掳,王亦死于乱军之中。英宗复辟后思念王振,在智化寺为他树碑立传。清乾隆七年,祭碑被刮掉了王振的名字,即拓片左上方的空白处。</h3><h3><br /></h3><h3>智化寺在二三十年代战乱的岁月中难以维系寺僧日常开支,再加上这里的主持和尚沾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因此寺僧们想方设法卖掉寺庙中财产来换取钱财。恰在此时正在中国为费城艺术博物馆购置古文物的霍瑞斯·杰恩找到了住在智化寺不远处的一位古董商,通过他和寺僧们交涉,购买了智化寺两座藻井。古董商最终从中赚了一大笔钞票,而两件艺术珍宝也漂洋过海到了美国。</h3> <h3>3、赵公府(理郡王府)。</h3><h3>费城艺术博物馆还买下明朝宦官王承恩的旧宅正殿,搬回费城复原重现了一间"赵公府",以展现中国建筑的传统之美。</h3><h3>一座极具中国传统风格的府邸建筑,面阔三间的大殿,除了白墙和砖地,屋顶和高大的漆木柱以及柱子底部大理石均为原件。</h3> <h3>雕梁画栋,朱漆彩绘七围屏式罗汉床,古色古香, 恍如置身于北京城的一座老宅中。</h3> <h3>五福临门的匾额。</h3><h3>费城艺术博物馆的手册介绍,这是北京理郡王府的大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任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东亚馆负责人的霍瑞思·杰恩在中国购买古文物,他毫不犹豫地看中了理郡王府大殿。并立刻给馆长菲斯克·金布尔发出电报申请资金,在电报中他提到:"当我决定用比盖一座新房子多出一倍的价钱买一座旧房子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我简直是疯了。" 最后,他们以800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座大殿,小心翼翼地将大殿拆卸,并用油布将建筑零部件包裹,分别装箱运往美国,然后在费城艺术博物馆的大楼中重新组装起来。</h3> <h3>大殿内还陈列有一只清宫廷宠物狗笼,是乾隆皇帝在位时宫廷奢华生活的缩影。笼体装饰有景泰蓝,顶部和顶部四周的五爪盘龙(五爪龙为皇帝的标誌),以及笼体上下边沿镶的狮头都是镀金的,笼底部四周排了一圈玉环。乾隆皇帝据说特别喜欢景泰蓝,清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景泰藍長期祇在宮廷監管下製作。</h3><h3><br /></h3><h3>赵公府的前世今生:"赵公府" 身世非凡,原是明朝崇祯帝的太监王承恩的府邸,历经数朝几任主人。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内,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东麓的一株老槐树上。追随崇祯帝的太监王承恩也自缢于崇祯帝的脚下。他的宅邸位于东直门里北小街西侧那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因而得名王大人胡同。清乾隆初年王承恩生前的府邸,成为"理郡王府"。理郡王府其主人弘皙是皇族成员之一。弘皙的父亲胤礽正是康熙皇帝公开册立的皇太子。电视剧《雍正》里描述了胤礽后来被康熙皇帝废掉太子的地位,一直被圈禁在紫禁城咸安宫。由于是康熙皇帝所废,所以雍正即位后也不敢加封自己的二哥。雍正元年(1723年),胤礽次子弘皙(胤礽长子早夭)被封为理郡王。后到乾隆四年(1739年),弘皙遭到废黜,削除宗籍。弘皙被废后,胤礽第十子袭封为理郡王,并正式继承了王承恩原有的府邸,府邸更名为理郡王府。光绪二十二年 (1896年),胤礽的后代毓炤继承爵位被封为辅国公,因此府邸又改名为"赵公府"。"赵"是借了毓炤名字中"炤"的同音字。不过此时这个家族已经是荣光不再,整个家族分为四大支,各自占有原王府的部分房产,而且为了生计,开始琢磨着通过变卖祖宅来换取钱物。最后被费城艺术博物馆买去理王郡府的前殿。</h3><h3>上世纪五十年代,王府的主要殿堂和花园尚存,后来拆除建造楼房,理郡王府所在地现今为华侨饭店及各种办公楼和民居。王府所在的王大人胡同已于1965年改名为北新桥三条。与王府相邻的广恩寺、千佛寺等则荡然无存。</h3><h3>将近一个世纪前,霍瑞斯·杰恩和他所在的费城艺术博物馆,收购了智化寺藻井、王府大殿以及清代书房,是非常超前的行为。庆幸的是,它们始终被妥善地陈列在博物馆中,一直到今天。</h3><h3><br /></h3><h3>我们在波士顿附近小镇赛勒姆的迪美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 Salem) 里曾看到过一座原汁原味200年历史的中国徽派建筑,"荫余堂"。</h3> <h3>这是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建置在海外的古徽州建筑。如若不是赛勒姆迪美博物馆的中国馆负责人南希牵头,美国人斥资1.25亿美元搬走了荫余堂,这座老宅恐怕早已消失在开发商的推土机下。此事发生在1996年,和三十年代相隔半个世纪还多。我们是否应该庆幸这些古建筑能在海外安家落户受到保护? 毕竟中华文化的瑰宝呈现的也是世界文明的辉煌。或许不恰当地套用句老话:文化是没有边界的,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 </h3><h3><br /></h3><h3>从亚洲馆出来后,我们开始镇馆之宝的巡礼。所谓镇馆之宝就是在博物馆平面图上标注的12件重点馆藏品。除去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去的兵器馆和暂不展出的藏品外,以下是九件"镇馆之宝",其中画作大致以时间顺序排列。 摄影技术发展前,油画旨在反映现实,追求细节和光影的逼真。摄影技术成熟后,印象派强调光影变化,捕捉同一景物在不同光线下的的色彩。以梵高为代表的后印象派及其后的表现主义则是将心境加入作品中,主观意识的表现取代了客观的描述。表现主义又启发了野兽派、立体派等,打开了现代艺术的大门。</h3> <h3>1、查尔斯·威尔逊· 皮尔的《阶梯群像》 Staircase Group (Portrait of Raphaelle Peale and Titian Ramsay Peale I) by Charles Willson Peale (1795).</h3><h3>皮尔出生于马里兰州,是美国杰出的人物肖像画艺术家。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在军中服役。著名作品有乔治·华盛顿、富兰克林、杰斐逊等人的画像。 《楼梯群像》是皮尔少有的全身肖像画,展示了他的两个儿子姿势悠闲的模样。逼真的细节使此画产生幻视效果。皮尔将画悬挂在书房内并帧入门框,前面放一木制台阶。错视画面竟然使他的朋友乔治·华盛顿进入书房后触碰帽檐向两个孩子问候。值得一提的是,皮尔有 17 个孩子,其中 6 个是画家。 </h3> <h3>2、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的 《议会大火(其一)》 The Burning of the Houses of Lords and Commons, October 16, 1834 by J.M.W.Turner (1834-1835).</h3><h3>约瑟夫·透纳是是英国最为著名的艺术家之一,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重视技巧和规范)的杰出代表人物。透纳以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而闻名于世,尤其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他在艺术史上的特殊贡献是把风景画与历史画、肖像画摆到了同等的地位。</h3><h3>1834年伦敦议会大厦大火时透纳在伦敦,他画了两幅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风景画:这幅《议会大火(其一)》,与目前在克 利夫兰的《议会大火(其二)》。为观察大火,透纳曾租了条小船游弋于泰晤士河上下,回到画室后凭记忆画出此画。这幅画用抽象手法演绎现实场景,但同时又具有真实性和戏剧张力。吸人眼球的火焰200多年后亮度依在。用风景画记载历史和他有别于一般写实风景画的独特画风使透纳在风景画家中独树一帜。</h3> <h3>3、坦纳的《圣母领报》The Annunciation by Henry Ossawa Tanner (1898).</h3><h3>坦纳是常年活跃在法国的非裔美国画家, 擅长宗教画。圣母领报描述了天使降临,告知玛丽她即将受孕育有耶稣。与传统画面不同,坦纳笔下的圣母不再是聆听天使的虔诚女子,而是身着中东农家服饰的少女,双手紧握,脸上交织着敬畏紧张而又一丝欣喜的表情,天使则隐身于朦胧变幻的光影之中。画这幅画时坦纳刚从埃及和巴勒斯坦旅行归来,试图用画作描绘出他对圣地的人文建筑及光影的体验。1898年此画第一次在巴黎沙龙展出,随即被费城艺术博物馆买下。</h3> <h3>4、克劳德·莫奈的《吉尔维的艾普特河畔》Bend in the Epte River near Giverny by Claude Monet (1888).</h3><h3>莫奈是 19 世纪印象画派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印象"一词即是源自其名作《印象·日出》。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也是全世界印象派藏品最为丰富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印象派强调光影变幻,莫奈画作的特征是看不见非常明确的阴影和轮廓线。这幅画里河边杨柳依依、花枝乱颤,莫奈用浅色的涂抹,微妙的笔触显现出阳光下杨柳摇曳生辉的美景。他对色彩的运用非常细腻,体现出对光和色彩的掌控。</h3> <h3>5、梵高的《向日葵》Sunflower by Vincent Van Gogh (1888 or 1889).</h3><h3>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也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其画作深深影响了野兽派等二十世纪艺术。他的向日葵系列,绘有5朵到15朵葵花不等。目前有六幅《向日葵》传世,其中一幅《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就在费城艺术博物馆。这也是整个北美唯一的一幅《向日葵》,毫无疑问是费城艺术博物馆最有价值的藏品之一。 </h3><h3>1888年梵高搬到阿尔勒,精神开始不正常,但他的作品色彩更明亮。这幅《向日葵》择色大胆,灰蓝色与姜黄色配在一起十分赏心悦目。他的画有着细致的笔触和油彩的质感。花瓣和叶子内所有的笔触里都有完整的色彩变化、形态与走向。同样是黄色,出现了浅黄、姜黄、灰黄和棕黄,甚而黄中带绿、绿中有黄,它们之间的递进、纠缠以及肌理上的延伸,加上竦动的轮廓,使这幅画张力十足。</h3><h3><br /></h3> <h3>6、费尔南德·莱热的《城市》The City by Fernand Legaer (1919).</h3><h3>法国艺术家莱热早年由印象派、野兽派转入立体派,他以浓重的原色调、机械般的形状和简单的粗线条轮廓描绘二十世纪奔忙的生活,作品颇丰。立体派主流在第一次大战前开始式微。作为另类的立体派,莱热的《城市》是立体派回归的典范。在楼房、脚手架、桥梁的背景前, 画家用大胆鲜活的色彩和各种几何形状显现商店橱窗、模特儿、电话杆和圆形的烟圈,如同断奏的旋律,让观者感受到现代巴黎匆忙的城市生活。博物馆内还有数幅莱热的画体现类似的城市主题。</h3> <h3>7、马赛尔·杜尚的《泉》Fountain by Marcel Duchamp(1950,replica of 1917).</h3><h3>杜尚是一位法国艺术家,1954 年入美国籍,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 1917 年,纽约独立艺术家举办的展览收到了一份署名为 "R.Mutt"的展品投稿:一个男式小便池。杜尚将一个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起名为《泉》,匿名送展,成为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杜尚之所以把小便池命名为《泉》,除了它确实是水淋淋的外表之外,也是对艺术大师们所画的《泉》的讽刺。达达主义者们坚信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种价值观是一种僵化、呆板的压抑性力量。"达达"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反艺术"。杜尚实际是用反美学的作品表达他对中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虽然达达主义持续时间并不长(1916-1923) , 但这种"反艺术"的观念直接催生了与传统美学观念分离或相悖的20世纪现代艺术流派。</h3><h3><br /></h3> <h3>费城艺术博物馆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杜尚作品收藏。 除了离经叛道的《泉》外,杜尚的一些作品还是容易让具有一般审美观念的人接受的,如他的画作《下楼梯的裸女2号》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 (No. 2). 这是一幅受到了立体主义影响的抽象油画,模仿了拍摄静止动作的照片/影片。</h3> <h3>杜尚的遗作是他最神秘的作品,一件他潜心制作了20多年的装置,命名《给予》,Given: 1. The Waterfall, 2. The Illuminating Gas (1946-1966)。 那是一扇不起眼的旧门,上面有两个小洞,望进去,豁然像个山洞,山洞外的树枝上躺着一个裸体女人手里拿着一个煤气灯,远处是自然风光和瀑布。作品有各种解释:性的隐喻,或是杜尚向他生命中爱过的三个女人的致敬。但其实杜尚作品的题目一向是无意义的,因为他早已认识到语言和艺术的局限。在杜尚看来,真正的自由要完全把艺术放开才可以得到。</h3> <h3>(网上照片)</h3><h3>8、镇馆之宝还有一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Bound by Paul Rubens (1611-1618),是巴洛克画派早期代表人物,弗兰德画家鲁本斯艺术巅峰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幅长 2.5 米,宽 2 米的大型 绘画作品,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不过这幅作品现不在美国,而是在欧洲参加鲁本斯艺术作品巡回展 。</h3> <h3>9、建筑师仰木鲁堂的《日本茶室:寸暇乐庵》Ceremonial Teahouse: Sunkaraku (Evanescent Joys) by Oji Rodō (1917).</h3><h3>其实这是我们看的第一件镇馆之宝,因为它就坐落在清代文人书房的"院内"。东亚馆馆长霍瑞斯·杰恩在那次古文物购买之旅中不但购置了中国的三座建筑,还在日本的东京看中了这座茶庵。茶庵看上去风格冲淡,又不失精巧。著名建筑师仰木鲁堂于二十世纪早期为日本的商界大老、政界名流设计了这座雅致的茶庵用做乡间休闲。费城艺术博物馆由建筑师本人手中购得此屋,是仰木鲁堂唯一一座位于日本之外的建筑,也是其留存于世的三件作品之一。</h3><h3>茶室是竹木做的房顶,边上有半劈竹筒漏雨槽,雨水从竹节的檐口流下。茶室之内铺着竹制的席篾,放着古朴厚重的陶具,空间简单,剔除繁冗。茶室之外的庭院里,一口石井,一座小石亭。一排竹篱高不过腰。</h3><h3>茶室是为了茶。茶庵的营造看似不事雕琢,却最是经过精心推敲。选择简单质朴的材料,反映它们天然真实的美感,追求回归自然的宁静。"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室与茶道,茶禅一味。</h3><h3>俗事万千,得闲饮茶,茶以心饮,求得片刻心意清净。 寸暇之乐,心悦几何?寸暇乐庵,名字还真日本!</h3><h3><br /></h3><h3><br /></h3> <h3>慧眼识珠的霍瑞斯·杰恩在日本的奈良县还买到一座1368年建造的受福寺(Temple of the Attainment of Happiness, Shofukuji),现与茶室比邻而居。</h3><h3><br /></h3><h3>费城艺术博物馆的艺术珍品赏心悦目。我们马不停蹄、目不暇接地看了五个半小时,受益匪浅。下一篇介绍馆藏西方油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