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就在身边

我是不惑

<h3>我是千千万万业余摄影爱好者中的一员,我同千千万万业余摄影爱好者一样,拿起相机就是为了发现美并把她记录下来,在此过程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h3><h3>对于有经济实力又有大把时间的摄影师来说,周游世界,并用自己的观看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这是好事。但是,对于不具备周游世界条件的我们来说,难道就与美无缘了吗?</h3><h3>其实,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我们的身边也有美。身边的美或许不如远方波澜壮阔、叹为观止,但却天然地具有朴实、亲切的气质。</h3><h3>从2012年学习摄影算起,我在以住所为圆心,半径不超过50公里的范围内,拍下了一些自以为很美的照片,有的在省市级影赛中获了奖,有的还入选了全国性的影展。</h3> <h3>淮北市东湖,是煤炭开采形成的塌陷湖,因位于主城区的东部而得名,距离主城区不到10公里。2014年5月15日拍摄于东湖的《淮北湿地公园》(图1-1),入选“大美安徽”公益广告,当年6—8月在安徽卫视播出。2014年5月28日,几乎在同一个机位拍摄的《蓝天彩霞映湿地》(图1-2),获得由安徽省环保厅和省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寻找最美蓝天”大型公益环保活动影像作品征集三等奖(获三等奖以上的摄影作品共7幅),2015年8月,应邀参加在安徽广播电视台3500平方米演播大厅举办的颁奖典礼。</h3> <h3>图1-1 《淮北湿地公园》,2014年5月15日,淮北东湖</h3> <h3>图1-2 《蓝天彩霞映湿地》,2014年5月28日,淮北东湖</h3> <h3>杜集区南山村位于淮北市主城区东部,距离主城区大约15公里。自2012年3月我第一次结识南山,我每年都会数十次来到这个小山村,运气好的时候能拍到几张自己比较满意的照片,运气不好时连相机都不会拿出来,由于我对这个小山村四周所有的拍摄点都非常熟悉,我在这里拍照就比在其他地方更自如,更有预见性。</h3><h3>2015年4月21日拍摄于杜集区南山村的《春意涌动》(图1-3),2016年1月,获得第二届“皖山皖水皖酒情安徽山水风光摄影大赛”优秀奖,本届影赛中,获奖的淮北市作者仅一人,拍摄自淮北市境内的获奖作品也仅此一幅;2017年10月,这幅作品获得安徽省“黄鹤楼”杯亭台楼阁建筑摄影大赛二等奖。</h3><h3><br></h3> <h3>图1-3 《春意涌动》,2015年4月21日,杜集区南山村</h3> <h3>《淮北南山村晨景》(图1-4)拍摄于2015年10月5日,2016年3月获“美丽安徽行”旅游摄影大赛优秀奖,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作为“大美安徽”公益广告中的一幅,在安徽卫视黄金时段滚动播出。不少外地朋友通过这幅照片认识了南山村。</h3> <h3>图1-4 《淮北南山村晨景》,2015年10月5日,杜集区南山村</h3> <h3>同样于2015年10月5日拍摄自杜集区南山村的《林海金簇》(图1-5),获评安徽省文联2016“我们的沃土•我们的梦”千名文艺家下基层采风成果摄影类银奖。</h3> <h3>图1-5 《林海金簇》,2015年10月5日,杜集区南山村</h3> <h3>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与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相邻,夹沟镇的草场村距离我工作的学校大约20公里,2017年4月22日拍摄于草场村的两幅照片,《童话田园》(图1-6)获第三届“皖山皖水皖酒情安徽山水风光摄影大赛”二等奖,这是10名等次奖作品中唯一拍摄自皖北地区的作品;《大地如歌》(图1-7)入选首届“大美宿州全国摄影大展”。</h3> <h3>图1-6 《童话田园》,2017年4月22日,宿州市埇桥区草场村</h3> <h3>图1-7 《大地如歌》,2017年4月22日,宿州市埇桥区草场村</h3> <h3>身边的景物司空见惯,怎样才能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普通人难以看到的美景呢?</h3><h3>首先,要选择特殊的时段。特殊时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特殊的季节,拍摄自然风光的摄影师最偏爱的季节是百花盛开、生机盎然的春季和万山红遍、沉稳成熟的秋季;二是一天中的日出和日落两个时间段,这个时段天空色彩丰富,光比适中,易于体现景物的层次感,同时,在春秋季的早晨,运气好的时候还会遇到漂亮的平流雾景象。图1-1、1-2都是日落时分的景色,图1-3、1-4、1-5都是早晨日出不久的景色。拍摄图1-8时太阳还未露面,道路上还亮着路灯。图1-9则是太阳刚刚露出山脊,阳光倾泻在部分山尖的时刻。拍摄图1-10时太阳已经落山大约20分钟了,太阳的余晖在云层的缝隙间形成一条动感十足的光带,晚霞、城市的灯火和湖面的倒影构成了一幅静谧且神秘的画面。</h3><h3><br></h3> <h3>图1-8 2016年10月30日,杜集区南山村</h3> <h3>图1-9 2014年8月2日,烈山区榴园村</h3> <h3>图1-10 2017年6月8日,淮北市东湖</h3> <h3>其次,要选择特殊的天气。阴云密布、大雨磅沱、浓雾弥漫、雪花纷飞,这些对普通人来说糟糕透顶的天气,往往是摄影师出作品的良机,道理不难理解,正因为普通人在这样的天气里很少以欣赏的心态观看自然景色,当他们面对这种时刻的摄影作品时,自然就产生了陌生感。图1-11就是在下雨时透过汽车前挡拍摄的,我的妻子临时充当了模特。</h3> <h3>图1-11 2015年4月19日,杜集区南山村</h3> <h3>一座普普通通的石质山,被一层白雪覆盖后,再衬以低角度的阳光照射,便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观看感受(图1-12)。</h3> <h3>图1-12 2018年1月8日,杜集区梧桐村</h3> <h3>第三,要选择特殊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摄影师观看的角度。有人说,自然风光是死的,谁去了现场都能拍到一样的画面。我完全不赞同这样的说法。自然景观确实是相对静止的,但人是活的,面对同一处自然景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看方式,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距离、不同大小的观看区域,都会得到不同的观看结果,这里还不包括采用不同的摄影技法得到的特殊效果。</h3><h3>图1-13曾获得一个区级摄影比赛的一等奖,没到过现场的人会觉得这个画面很平常,谁去了都能拍到这样的作品。但是,当年参加这一影赛的投稿作品中,在同一季节拍摄这个地方的照片有十多幅,没有一幅是跟我的这幅作品相似的。拍摄这幅作品要爬上一座小山丘,这是一座没有登山步道的野山,杂草丛生,蜘蛛在树木之间结网,由于紧邻公路,树干和树叶上落满灰尘,脚下是坚硬的巨石或松动的石块。为了在画面中突出盛开的泡桐花,又不能让山坡上杂乱的树枝干扰画面,还要避开画面左前方一处拆除了房顶的房屋废墟,我在山坡上不停地走动、不停的观看,最后站在一块突出的石块上,紧紧靠着一棵松树才有了这幅作品,拍完后才发现,我的头发粘上了蜘蛛网,树上的积灰也蹭到了我的衣服上。</h3><h3>图1-13的拍摄时间是下午,过了几天,我选择一个早晨,稍稍偏离一点观看的位置,得到了图1-14。</h3><h3><br></h3> <h3>图1-13 2017年4月15日,烈山区化家湖畔</h3> <h3>图1-14 2017年4月19日,烈山区化家湖畔</h3> <h3>第四,要搞清楚是什么吸引了自己。一处风景让我们驻足,让我们感动,一定有它的理由,作为摄影师,在选取画面、按动快门之前,应该明白,吸引自己、令自己为之感动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可能有令自己满意的构图和表现方式,试想,如果把令自己感动的元素放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吗?这样的画面自己会满意吗?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画面能感动别人吗?</h3><h3>图1-1中绚烂的晚霞,图1-2天空中放射状的云,图1-3中的春花、村舍、薄雾、炊烟形成的律动感,图1-4打在薄雾上的阳光,这都是我在现场为之感动的元素,我在画面中尽可能地把这些元素突出出来,就实现了自己的表达意图。</h3><h3>对自然的观看和感受,是十足个性化的主观体验,听从自己的内心,才会不跟风、不盲从。</h3><h3><br></h3> <h3>图1-15 2016年12月22日,杜集区南山村</h3> <h3>图1-15拍的是南山村村头的一棵古槐树,据说树龄已达1400余年,那是一个阴冷的早晨,面对这棵历经沧桑观尽人世沉浮的古树,我联想到人生的短暂无常,联想到人在自然面前是何等渺小无助,我想表达这种情绪,于是我选取了突显树的高大与民房低矮的拍摄位置,等到村民从树下匆匆而过时,我按下了快门,我自己以为这个画面比较准确地表达了我彼时的感受,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h3> <h3>图1-16 2016年12月27日,淮北市东湖</h3> <h3>客观地说,图1-16并不好看,但是我却很喜欢这张作品。画面的五分之四被黑色的泥土以及依附其上的蓬乱的枯草所占据,黑土与水面的交际线上孤独的挺立着一棵新植的柳树,远处隐约可见现代化的城市建筑。面对这个场景,我的内心与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棵柳树在我心里幻化成了一个被边缘化的、内心孤独的人,他原本或许生长在环境适宜的柳树大家庭中,却被硬生生的移植在了寒冷的岸边,他与城市的世俗世界近在咫尺,却永远不可能融入其中,他的内心何尝不像面前的泥土和枯草一般泥泞而蓬乱……</h3> <h3>图1-17 2017年1月26日,淮北市东湖</h3> <h3>图1-17是淮北市东湖岸边人工栽植的一棵柳树,我截取的部分很像是人的一只手,而它的上方却生出密密的枝条,拍它的时候,我心里联想到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我把它取名为《举手后遗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