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第二次青春 一一一记曹振华的“竹葫雕刻”情怀

【蠙城传习】

<h3>  曹振华,男,1939年9月生。曾任如东县童店小学教师,童店银杏中学校长,如东县文化馆馆员,1999年退休。现为南通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南通市工艺美艺行业协会会员、浡海海内外书画联谊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创作委员、如东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如东县书法家协会会员、如东县书画院画师、如东印社社员、如东县创新研究会会员。</h3><h3> 当曹振华谈到他年轻时的身体时激动地说:“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党和政府给的!”</h3><h3> 原来曹振华读初中时,就因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瘫痪近半年,毕业时考取“南师大”因病放弃。随后就读于如东师范,1961年毕业分配到童店小学任教。1963年又因风湿病并发心脏病等,在教育部门关心支持下去上海华山医院治疗50多天重返工作岗位。1969年调县文化馆工作,在随后的30年间,曹振华疾病缠身,住院治疗不计其数,有六分之一的时间在医院度过。而每次大病都是单位组织上的力量把他救回来!而曹振华将组织上对他的关怀化为工作上的动力,1998年,因多年文化馆档案工作的优异成绩,曹振华荣获“江苏省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h3><h3> 1999年,曹振华光荣退休。面对举国上下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他觉得心旷神怡,精神振奋。他决定要以自己几十年工作中积累的“诗书画书”文化底蕴传承非遗、报答祖国、服务于民。</h3><h3> 随后,曹振华花了近七年时间,学习、研究竹刻技艺和神仙葫芦的种植、选种、培育、雕刻。他四处觅种、搭起棚架、建起葫芦园,学习研究各种雕刻技艺,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因终年辛劳一次不慎摔伤,数月方愈。然而,再大的困难没有吓倒他。十几年来他的“竹葫雕刻”作品逾千,成绩斐然。焕发了艺术人生的第二次青春!</h3> <h3> 记下历史辉煌</h3><div><br></div><div> 在曹振华的“竹葫雕刻”作品中,记载了“千禧年”、“奥运会”、“香港、澳门回归”、“汶川抗震救灾”等历史性的大事件,歌颂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div><div> 1999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辉煌的一年,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曹振华骑自行车到十里外的竹行拖回整根大毛竹,设计制作了“喜迎二千年”竹笔简系列。从取材、设计、打样、雕刻、打磨、上蜡等十多套工艺程序,全套手工制作,未用任何电动机具。花了三天带三晚完成一件代表作:正面篆两方大印“兔年辉煌、龙年吉祥”及兔龙肖形印,背面刻名老中医陈建皇先生诗作“喜迎二千年”。</div><div> 2000年,中国科技报社研究会邀他作世纪献词:“人生的意义莫过于对祖国对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该献词书法作品入编《中国人才世纪献词》一书,同时还精心制作了献词竹刻笔筒。曹振华的“世纪竹葫雕刻及书法作品”在如东电视台特别节目作了多次播报。</div> <h3>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上下欢欣舞鼓。为了弘扬奥运精神,曹振华专门设计制作了“系列奥运葫芦”。先后在“新华日报”、“上海东方早报”、“江苏东方时空”及南通市、县多种报刊报道,县电视台进行了专题录像播放,中央电视台在江苏采访时也进行了报道,彰显了非遗精神和奥运精神!</h3> <h3>  香港、澳门回归,曹振华也创作了一批作品。汶川地震,他精心创作了“中国人民是难不倒的”工艺葫芦以配合宣传抗震精神。</h3> <h3> 推助家乡建设</h3><h3><br></h3><h3> 曹振华说:在教育和文化部门工作的四十年间,因为生病住院的时间累计约五年之久,退休后要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弥补过去,报效祖国,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h3><h3> 尤其在如东努力打造“东方深水大港、绿色能源之都、黄海旅游胜地”中,曹振华多次到洋口港采访学习。将他的上百件“竹葫雕刻”作品融入到洋口港的建设发展之中。他的作品在南通市现代艺术中心、洋口港旅游休闲中心艺术品展览室和县档案室长期展览。同时获得“首届南通旅游产品设计大赛”铜奖和“南通市首届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纪念奖。他在家乡银杏村亲手种植的银杏树(杆径已达50Cm),书刻“振华银杏”,见证家乡巨变!</h3> <h3>  为了纪念和宣传苏通大桥和海洋铁路通车,他选取了象征“扬帆远航”造型的竹筒进行创作。</h3><h3> 为了宣传“中国近代第一城一一一江风海韵新南通”,曹振华积极配合和参加有关活动,在南通老年大学如东联谊会中,他的葫芦纪念作品受到大家一致好评。</h3><h3> 如东浅水湾公园征集书写匾额时,县文化馆委托曹振华书写刻制了“范公亭”匾额,以弘扬“范公堤”历史文化。</h3><h3> 家乡童店建设烈士陵园,曹振华制作了“和春亭”匾额。</h3> <h3> 服务企业文化</h3><h3><br></h3><h3> 曹振华退休近二十年来,以他的诗书画印和“竹葫雕刻”技艺服务于企业也有可圈可点的事迹。</h3><h3> 2012年,如东县“供电杯”企业文化艺术节,曹振华设计、排版、编辑、书画的黑板报获一等奖,为推动企业文化发展出力。南通市锐阳纺织有限公司坐落在曹老家附近,公司的第一块商标就是他设计的,之后公司聘他为“企业文化顾问”,他隔三差五到企业出谋献策,并无偿为企业干部职工制作神仙葫芦。为了弘扬“诚信锐阳,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他特制了“锐阳精神葫芦”,使企业从上到下受到鞭策和教育。各个部门、车间、工种,无论是管理还是工人,一言一行、一班一组、一单一品都要严格对照“诚信卓越”来落实责任,近几年来公司发展到:总员工350人,总资产2.6亿元,年产值2.3亿元,年利税400余万元。</h3><h3> 近几年来,曹振华先后为南通华阳公司,如东洋口港油气公司,国清寺,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如东县人民银行首任行长李世宏,长沙镇奥运火炬手季俊,以及吴文学的“禾香堂”等企业和企业家奉献自己的作品,使许多企业得到中华文化的滋润和激励。</h3> <h3> 传承非遗技艺</h3><h3><br></h3><h3> 为了传承非遗技艺,曹振华经常为县老年大学和有关中小学以及县档案基地教育活动,讲有关书画篆刻、竹葫雕刻的非物质文化课,传承技艺和绝活。他平时也设计制作一些“山水、花鸟、福寿”及“求学、进取”等内容的作品赠送朋友、学生。县芳岑志愿服务站每二年要组织贫困学生参观、学习、旅游,曹振华都要赠送作品,鼓励贫困生刻苦学习,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h3><h3> 2002年“第二届中国家庭文化艺术节”在宁举办,他的竹刻笔简“曾三颜四、禹寸陶分”以其深厚的文化和设计的精巧入展并获奖。2001年“南通市第四届民间艺术节”,他应邀参加并作现场表演,“江海晚报”以“艺术节上的绝活”摄影报道。2013年,他的工艺葫入选江苏省工艺美术“艺特杯”大奖赛获优秀奖,同年获得县人民政府三等奖。</h3><h3> 多年来,慕名到曹老师家拜访、求教、学习、摄影、报道的人车水马龙。他说:我不为其他,只为传承非遗,弘扬文化!大豫镇桂芝小学2006年开设“知行园”,共有十多个种养项目。2016年举办“葫芦节”,曹振华应邀去为学生讲课。从葫芦的历史、寓意到种植、管理、雕刻、绘画深入浅出,现场示范,形象生动地进行了科普活动教育。县档案基地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时,曹老师现场讲课。宾山小学组织小记者活动,学生、家长、教师上百人来他家参观学习。他将家中所有“竹葫”作品陈列出来进行讲解,让小记者们满载而归。</h3> <p class="ql-block">  对于曹振华来说,有了第二次生命就有了第二次青春。第二次生命是政府和组织给的,第二次青春是他自己点燃的!退休二十年来,曹振华的书画篆刻作品不计其数,参加出国展览和国内收藏的作品近40件。他的篆刻作品曾在《半月谈》发表。他的“竹葫雕刻”作品逾千,参加各种展览和各种活动近百,获奖数十。竹葫为纸,以刀代笔,从笨手笨脚到游刃有余,从粗枝大叶到精雕细琢,写出了丰富精彩的人生第二次青春。近几年来,作为掘港街道非遗文化传习所的老前辈,废寝忘食、竭尽所能参加各种公益传承活动近百次,无偿捐赠和赠送工艺葫芦数百只。他表示:在有生之年要将更多的当地非遗文化(如版画、浒零花鼓、跳马夫等)搬上“竹葫雕刻”,实现非遗技艺的相容相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p> <h3>注:如东县老年协会《大美夕阳》书系、如东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掘港分会推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