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应儿子之邀,我和老伴于2017.12.25日由女儿送我们从浦东机场出发,飞往新加坡。从数九严寒到盛夏酷暑,只经历了飞行中的六小时。晚九点到樟宜机场时,只听见外面雷声隆隆,大雨哗哗,给我们一种穿越的感觉。正不知所措,幸好儿子早已来迎接我们了。</h3> <h3>在新加坡小住一月,一面尽享天伦之乐的亲情,一面也大致游遍了新加坡的主要景点。从组屋、巴刹,到高楼林立的乌杰路、牛车水;从街头的小花园、小草坪,到颇负盛名的花柏山、盛淘沙、植物园及滨海湾公园,花园城市的美名果然名不虚传。绿色的树林城市,是新加坡给我最深的印象之一。</h3> <h3>所到之处,无不有热带雨林夹道欢迎。无论是十几场通往市中心的东海岸公路,还是高楼林立乌杰路,片片绿林相伴左右,每条道路两旁都有排列整齐的绿树,每500米就有一个衔头公园。绿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五。小花园、小草坪,花香草绿,小巧美丽,整洁绿色,空气清新。透明洁静的天空,别有逸致的花木,还有不时出现的雕塑、喷泉、芬芳馥郁的鲜花,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花园。订正:第一行末应是“机场”</h3> <h3>新加坡组屋井然有序、优美方便的居家环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每组(相当于我们的小区)组屋有最便刊的交通网,小区门口就有公交或地铁站;最实惠的公关设施:学校、寺庙、卫生所、图书馆,巴刹(菜市场)小贩中心等。组屋道路、停车场、购物中心、文教中心位置设计合理,布局有序。给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带来快捷和方便。</h3> <h3>组屋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国民住宅,以低廉的价格卖给百姓居往。</h3> <h3>长长廊道,把组屋里每栋居民楼都连接起来,因为这里是热带雨林气侯,雨水特多。以方便居民出行。</h3> <h3>孙女就读的小学</h3> <h3>小学附近的小花园</h3> <h3>学校附近的图书馆</h3> <h3>小贩中心</h3> <h3>巴刹。新加坡人不爱做饭,大多在巴刹享受世界各地美食。</h3> <h3>商场</h3> <h3>华人、马来人、印度和欧亚人构成新加坡主要种族,和谐地生活在这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华人寺庙、印度庙、回教堂、基督教堂并立街头。车水马龙的大街、高档的商业中心、充满科技感的博物馆,和谐共存。新加坡的包容、多元、现代、活力,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h3> <h3>海湾艺术中心</h3> <h3>海滨露天舞台,常有各国艺术团体来演出</h3> <h3>印度摇滾乐队演出</h3> <h3>印度寺庙雕塑。漂亮吧!</h3> <h3>中国寺庙</h3> <h3>中国寺庙内部金碧辉煌的庙堂</h3> <h3>牛车水大街,即此地唐人街,也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居住区。“牛车水”奇怪吧?华人的祖先飘洋过海来到新加坡,大部分是福建、广东、海南、客家人。自1821年逐渐形成聚居地,成为一个古老华人社会的缩影。这里可听到地道各地方言,吃到各地风味食品,买到传统唐人用品。但这里没有淡水,于是他们每天拉着牛车,到安祥山的史必灵路取水供生活用。久而久之,人们就叫这里为牛车水了。从这里也可体味到华人早期移民的辛酸。</h3> <h3>12.30日。很幸运,赶上总统亲民日对外开放,我们参观了总统府。总统府里有大片的绿地和苍翠的林木,房屋建筑并不多,主要就一幢小楼即总统府,显得很简朴。</h3><h3> 此为总统府大门。</h3> <h3>背景是金沙大酒店,新家坡的地标建筑。</h3> <h3>裕华园、星和园</h3> <h3>前国会大厦现为国家博物馆</h3> <h3>莱佛士大理石像。1819正月二十八,其首次在新加坡上岸,以其才智和远见,改变了新加坡的命运,由一个默々无闻的渔村,成为一个大海港和现代化都市。</h3> <h3>基督教堂</h3> <h3>庆新年,吃海鲜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