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科举 感受传统文化 ——探访中国科举博物馆

花园一号

<h3>拍摄 高高</h3><h3>出境 花花</h3><h3>时间 2018年3月3日,元宵节后一天</h3><h3><br /></h3><h3>中国科举博物馆位于南京夫子庙东侧,地处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是中国唯一一家地下式博物馆。<br /></h3><h3>中国科举博物馆由江南贡院改扩建而成,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鼎盛期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h3> <h3>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后(公元1168年),当时属县学、府学考场。让我们穿上童生的服装,随着讲解员一起穿越一下吧</h3> <h3>点朱砂痣,启智。</h3> <h3>博物馆从地面下去,一共4层130米,一米抵十年,刚好再次寓意科举1300年的历史。走完博物馆,也就走过了1300年科举泱泱历史。</h3> <h3>首先到达的地方是科第世家的牌坊,这个是比较有分量的镇馆之宝,是朝廷奖励给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的牌坊,在古代这是彰显身份,光宗耀祖的象征。在牌坊前,让我们一起诵读,吟唱千字文。</h3> <h3>了解科举发展历史。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h3><h3>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h3> <h3>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京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h3> <h3>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h3> <h3>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h3> <h3>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quot;四书&quot;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h3> <h3>除了读书人能通过层层选择入朝为官外,封建王朝给习武之人也打开了一扇晋升之门,那就是武举考试。武举选人的历史比文举相对要晚那么些年,是始于武则天当政时期。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h3> <h3>在清朝,考个武举人并不光是有身蛮力就够了,还得多才多艺。我们看一下清朝武举的考试科目就会发现,这比考驾照难多了。主要考试项目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武术成绩合格了,还要进行笔试,纯粹会打会杀的文盲是中不了武举的。</h3> <h3>掇石</h3> <h3>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h3> <h3>全国四大贡院</h3> <h3>科举考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h3> <h3>颁发成长证书</h3> <h3>活动结束,我们又再次走了一遍参观路线,这次可以仔细看看</h3> <h3>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h3> <h3>在中国科举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个状元(文状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河北人孙伏伽,最后一名状元也是个河北人,是光绪三十年(1904)被点状元的的河北肃宁人刘春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