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朗诵好一篇作品!

海纳百川天地宽

<h3>几次听老师的讲座,听别人的朗诵,细嚼慢咽深刻领会。有所得,有所理解。不保留让大家分享。</h3> <h3>一,朗诵</h3><h3>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真正背熟了,也就完全理解了.<br></h3><h3>朗诵不仅可以 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 语言词汇 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h3><h3><br></h3> <h3>二,朗诵前的准备</h3><h3>为了达到朗诵好的目的,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h3><h3>1.选择适合自己的朗诵</h3><h3>2.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因为我们朗诵时有字幕,但是反复熟读也是非常必要的。熟读后就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容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h3><h3>(1),正确、深入的理解作品内容</h3><h3>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 清除障碍 ,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h3><h3>(2)要深入细致的感受作品。</h3><h3>(3)理解作品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力。</h3><h3>3.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 通话语音 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h3> <h3>三,朗诵的速度</h3><h3>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朗读得流利.</h3><div>  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看一句话读一句话.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到下面一个词甚至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到下面一句话.</div><div>  朗读速度要适中.</div><div>  在朗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停顿,标点是书面语言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div><div>  不同语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所以要能根据文中的标点读出适当的停顿.正确 的读出标点的停顿,可以帮助理解词句的结构、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除去注意长句中间的停顿外,在读完课题后,也应稍作停顿,再读课文,每个 自然段间也应有停顿.</div> <h3>四,朗诵的技巧</h3><div>  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朗读技巧来表达感情</div><div>  1.语调.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很大.像“啊”这个字,念的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重一点、轻一点……就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情感:犹豫、坚定、高兴、悲哀、轻松、沉重……每篇作品有个基本语调——基调.</div><div><br></div><h3>2.速度.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朗读的速度.一般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稍快一些;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稍慢一些.在一篇课文中,速度也是有变化的.</h3><div>  3.重音.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要读得重一些.重音一般是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有时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还要一字一顿地读.但在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的情怀时,往往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反而比其他语句轻柔.</div><div>  4.停顿.这里说的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作的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一种特殊意义,可以延长和缩短停顿时间,还可以不按标点停顿.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时,为了增强感染力也可以变化停顿时间</div> <h3>五,朗诵的感情</h3><h3>朗诵如流水</h3><h3>有时是平稳如湖面,纹丝不动</h3><h3>有时象小溪,潺潺如绢绸</h3><h3>起风了,水面也出现了波浪</h3><h3>海浪要咆哮,黄河要怒吼</h3><h3>长江也要一泻千里</h3><h3>有时要九曲十八弯</h3><h3>有时阳光明媚,春暖花开</h3><h3>有时阴霾四起,雷鸣电闪</h3><h3>有时阳春白雪,和高盖寡</h3><h3>有时下里巴人,低声下气</h3><h3><br></h3> <h3>六,朗诵的情趣</h3><h3>我们的朗诵是闲情逸致</h3><h3>是兴趣爱好</h3><h3>是一种享受</h3><h3>是寻求快乐幸福</h3><h3>也是身体健康的美好追求</h3><h3>我们的朗诵不攀比</h3><h3>不和赵忠祥倪萍比</h3><h3>不和朱军董卿比</h3><h3>不和王刚朱迅比</h3><h3>也不和群里那些所谓的大碗比</h3><h3>我们的朗诵只和自己比</h3><h3>和自己的昨天比较</h3><h3>始终让自己享受着快乐</h3><h3>永远享受着美好</h3><h3>让夕阳更美好</h3><h3>让余晖更灿烂</h3> <h3>文稿朗诵技巧 朗诵中如何把握节奏</h3><div><br></div><div>节奏是在一定的思想感情起伏的支配下,呈现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言形式的循环往复。其中,语速的徐疾、语试的强弱是其最显着的外部标志。节奏大致有如下几中类型:</div><div><br></div><div>  舒缓型:《沁园春?雪》</div><div><br></div><div>  轻快型:《荷花淀》、《生活是美好的》</div><div><br></div><div>  强疾型:《海燕》、《雷电颂》</div><div><br></div><div>  沉稳型:《最后一课》、《买火柴的小女孩》</div><div><br></div><div>  语速的徐疾、语势的强弱是节奏最显着的外部标志,因此朗诵者要把握好节奏的快慢强弱。过快,受众的思维跟不上;过强,受众容易疲劳厌倦。这些都会妨碍对朗诵内容的理解、体味。当然,也不能过慢、过弱,像听催眠曲似的,那样会落后于受众的思维活动,同样让人提不起精神。只有快慢有节、强弱适度,才能使受众如置身。于美妙的音乐旋律中,更好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和情感。</div><div><br></div><div>  朗诵节奏的快慢强弱不是随心所欲的。首先,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来确定节奏。一般说来:叙述紧张的、急剧变化的场面朗诵要快些,叙述平静、庄重的场面,特别是描绘自然景物、烘托气氛的句子,朗诵得要慢些。</div><div> 因此个人所见要想把握好节奏,首先还是要读懂文章,拿捏好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和它的内涵,才能找准节奏</div> <h3>如何朗诵好诗歌散文</h3><div><br></div><div>诗歌、散文是朗诵中常见的两种文学体裁。诗歌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情感及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散文是通过对某些生活事件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则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甚至可以三者兼备。 1.选好朗读的素材。这里就不多说了, 2.读对字音。读音准确,发音清楚;不丢字,不添字;能正确读出重读的字词和合理运用“音变”(包括轻声、儿化、“啊”字的变读),这是对朗诵者的基本要求。 3.读准节奏。朱光潜说:“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媒介。”朗诵诗歌时,必须运用适当的节奏,使言语的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发挥语言的最佳效果,把诗人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出来。什么是节奏呢?节奏就是语言在一段时间内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快慢、高低、长短、轻重的现象。朗诵者朗读时不读断句、不重复字句,词和词、句和句、段和段之间衔接合理是把握节奏的前提。根据材料,朗读速度不过快、过慢;音调适中,不过高、过低;断句自然合理,不过长、过短;语气符合情境或人物身份,不过轻、过重。 现在有许多新诗,形式比较自由,句子长短参差,也不押韵,但朗诵时仍须保持诗歌的韵味和音乐美。要保持诗歌的韵味和音乐美,必须留意句子结构,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适当地划分音组、节拍。当然,每一首诗的音组、节拍不可能一样,即使是同一首诗,不同的朗诵者的处理也可能不同,不过一定要根据内容的表达和感情的需要,找出最适当的音组、节拍,然后声情并茂地呈现出作品的风格。 散文的结构灵活,不拘章法,不像小说、戏剧那样要有曲折的情节、强烈的冲突和突出的人物形象,也不像诗歌那样有节奏韵律。朗读时要以“神”贯串全文,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立意,处处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散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紧牵听者的思绪。 4.酝酿情绪。朗诵者感情要充沛,精神要饱满,准确地把握诗歌散文的主题及作品的思想感情。 </div> <h3>如何把握诗词朗诵节奏?一般规律是什么?</h3><div> </div><div> 关键要看词语的划分,是一个词肯定要一起读……然后加入自己的感情</div><div> 你多读几遍 看一下它的赏析介绍,多读几遍自己找找感觉之类的吧</div><div> 把握诗词首先应该看他的体裁 是律诗还是绝句 然后试着感受作者当时的感觉 这需要了解作诗的时代背景 一般规律是重音放在动词也就是这句诗你认为是诗眼的地方 将感情融入 水到渠成</div><div> 古文朗读节奏的划分</div><div>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div><div> 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div><div>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div><div> 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那就再分析,采用第二种“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还是按照“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div><div>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div><div> 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第三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div><div> 四、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div><div> 还有些句子,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可划分,那就只好采用凭借语感、根据句意的方法进行划分了.</div><div> 情感</div><div> 1.事先领会诗歌的内涵,写作年代,表达的精神,意境,闭目细细体会;</div><div> 2.进入角色,进入那个年代,根据作品内容注入感情,演出前做好功课,即规划一下何处该快,何处慢,何处轻声细语,何处大声疾呼;</div><div> 3.朗诵得抑扬顿挫,有时要带如微笑哭腔或轻蔑或佩服等有感情色彩的语气;</div><div> 4.想象一下名演员和著名主持人如果朗诵这个作品该如何朗诵,有时会有启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