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延 安</font></b></h1><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font color="#010101">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省会西安以北371千米。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寝黄帝陵所在地。总面积37037平方千米,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 。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font></h3> <h3> 延安,一个从小就在心中牢牢刻印着的革命圣地,并向往着有一天能去看一看,终于在2017年“三山五岳”的第四站华山登完后,专程来到延安完成心中的夙愿。宝塔山,延河水、窑洞,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地方,终于见到了真面目,中国革命的摇篮与圣地,亿万人民向往的地方。</h3><h3> 此次延安行先从宝塔山上俯视整个延安市区开始吧,延安市区是沿着延河的流向而建,承“丁”字型,宝塔山应该算是“丁”字的交点,站在宝塔山,正西的方向近处是市区中心商业区和清凉山,远处延伸至延安革命博物馆、王家坪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可以说延安市区的西部才是真正意义上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的军政指挥中枢。</h3> <h3> 市区南部是延安的交通和卫体中心,延安火车站、客运南站、体育场、人民医院位于该部。</h3> <h3> 市区的东北部是延安的新区,延安机场、第一中学、实验小学、科技学院位于该部。</h3> <h3> 宝塔山夜景也是别有一番魅力,来到延河岸边,延安宝塔在夜色中熠熠生辉。眼前,宝塔山巍然耸立,灯光如火种。</h3> <h3> 夜拍清凉山,清凉山上有座万佛寺,是宋代的石窟,也是陕北四大石窟之一。1937年1月—1947年3月27日,中央印刷厂印刷车间设在清凉山上,被称为红色延安的“新闻山”,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1956年8月6日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评为3A级旅游景区,全国三大红色教育基地。</h3><h3> 清凉山东侧是延安时期的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总社、解放日报社。万佛洞石窟群是中央印刷厂、纸币厂、卫生所和新华书店等革命文物旧址。</h3> <h3> 远处高楼林立,灯火斑斓,脚下,延河水静静流淌,水面倒映出璀璨灯火的神采。</h3><h3> 延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为延安市第二大河,也是陕北第二条大河,全长286.9公里,发源于靖边县天赐湾乡周山,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志丹、安塞、延安,于延长县南河沟凉水岸附近汇入黄河,流域面积7725平方公里。 由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根据地,延河被称为“中国革命母亲河”,宝塔山和延河水是延安最具体的形象代表。</h3> <h3> 在延安看到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展栏的体会,是和别处看到的心境体会完全不同的。</h3> <h3> 中心商业区灯火璀璨、人流涌动.</h3> <h3> 如今虽然延河已经逐渐消淡了它特殊的历史作用,但它始终用自己连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洪流,见证着延安—这座革命历史名城的发展。</h3> <h3> 宝塔山—延安市的象征性地标,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因山上有塔,通常称作宝塔山。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宝塔山是延安最重要的游览区之一,中外宾客无不登山凭眺,纵观圣地全貌。众口一词:“不登宝塔山等于没到延安来”。</h3> <h3> 摘星楼—位于宝塔山最高处,是两层阁楼式建筑,原名望寇台。是范仲淹镇守延州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同西夏的战争而修筑的。由于在最高峰,每到夜晚星汉灿烂之时,好似伸手可摘星辰,故名摘星楼。原楼已毁,现存建筑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修的。站在摘星楼上俯视延安城,三川风貌尽收眼底,别有一番情趣。</h3> <h3> 延安摩崖石刻以宝塔山西麓石刻群最为引人住注目,在一长长的砂石立崖之上,布满了历代墨客的题词诗画。石刻有"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处"、"嘉岭胜境称第一"、"一韩一范,泰山北斗"、"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h3> <h3> 摩崖上有范仲淹手书的“嘉岭山”三个隶体阴刻大字,每字高3.68米,宽3.37米,遒劲有力,气势博大。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陕西延安)。范仲淹守边四年,对西夏恩威并施,西夏不敢轻易来犯,称之为“龙图老子”。</h3> <h3> 宝塔山立有“毛主席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石刻一座,1949年10月26日,毛主席在接到延安人民恭贺新中国成立的贺函后,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复电,毛主席的复电,一直在激励着延安和陕甘宁老根据地的人民,成为指引延安人民发扬延安精神,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h3><h3> 需要说明的是毛主席自1947年3月离开延安后,再没有回到过延安。1973年6月9日周总理陪同来访的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总理范文同回到延安。6月10日上午10时,周总理陪同外宾登上飞机离开延安,临走时,他留给延安人民的最后一句话是:“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在三年后,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许下的诺言也无法兑现,但他在延安度过紧张的22小时却永远清晰地留在延安人民的记忆中。</h3> <h3> 建于宝塔山上的这座烽火台,为北宋名将范仲淹戍延时所建,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现存遗址底边周长11米,高约15米,是一处保存较好的遗址。烽火台选地十分奇特巧妙,登临台巅,居高临下,能眺望到延安东、北、南三条大川的尽头,视野极为开阔。</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延安革命博物馆</font></b></h1><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建于1950年1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纪念馆前是一大型广场。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的是毛泽东铜像,铜像名为“高瞻远瞩”,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font></h3> <h3> 纪念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馆内分6个展厅,馆内展出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再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年在延安的光辉业绩。是一座陈列展出革命文物,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地区革命斗争史的纪念馆,主要宣传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间,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h3> <h3> 陕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开展革命运动较早的地区之一。1931年以后,刘志丹、谢子长等在陕甘宁边区和陕北领导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使这里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保存的一块较大的红色区域。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25军胜利会师,最终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 </h3> <h3> 刘志丹、谢子长的兄弟情谊,说起延安,说起陕甘宁边区就不得不说起刘志丹、谢子长。他俩作为根据地早期的奠基者,1931年10月,他俩将各自领导的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率部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谢子长和刘志丹之间在长期艰苦奋战中建立了亲密无间战友情谊,在河口战斗中谢子长负伤后,刘志丹多次到红柳沟、灯盏湾、韩河里等地探望老战友谢子长,并就当前形势、两地区和两军统一领导等问题深入沟通交流,难能可贵的是两人就军事指挥权相互推让,都认为对方更为合适,充分体现了两位先烈的高风亮节和深厚情谊。</h3> <h3> 革命根据地早期陕甘游击队所使用的火铳、土枪,正是这些武器打出了革命的落脚点。</h3> <h3> 毛主席用过的小炕桌,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陈放着一张黑漆小炕桌,由于岁月的流逝,漆皮已脱落,但由于主人的精心保管,仍完整无缺。1936年2月7日,毛泽东伏在清涧县袁家沟村农民白育才家中的这张小炕桌上,写下了留芳千载的不朽诗篇《沁园春·雪》。</h3> <h3> 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被后世称为“延安时代”或“延安十三年”。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延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而永载史册。</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王家坪革命旧址</b></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王家坪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司令部(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1947年3月,国民党占领延安后,这里的部分建筑遭到破坏,1949年按原样进行了修复。也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领导同志和中央军委及军委总部所属机关负责同志住过的地方。军委和总部在这里领导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转战陕北期间指挥西北战场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同时又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可以说王家坪是伟大的人民解放军的历史灵魂所在!</font></h3> <h3> 军委礼堂—建成于1943年,面阔15米,进深28米。由八路军359旅木工伍积禅设计,军委和总部工作人员自己动手修建的。在此曾召开了1943年12月欢迎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45年8月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等重要会议,以及军委总部的大型会议、晚会等集体活动都在此举行。</h3> <h3> 军委礼堂内部。</h3> <h3> 军委会议室—看起来只有两间房那么大,主要是参谋人员将所得到的国内、国外的军事情报汇集起来进行分析,并汇报给首长,供中央决策时参考,每周末召开一次例会。1946年3月4日,军事三人小组美方代表马歇尔来延安时参观了这里,他看了后觉得不可思议,就说:共产党领导100多万军队,延安山沟里的统帅部却只有这么点儿大!毛主席说:我们这个统帅部只发布作战命令,其他什么也不发。要衣服没有,要粮食也没有,要钱也没有,要枪要炮也没有。他们确实发现,部队使用的武器都是各个部队自己从战场上缴获的和所属兵工厂制造的。</h3> <h3> 现在看来王家坪中央军委旧址院内曲径通幽、绿树成荫、青石铺地,但当时可绝不是这番景象的。</h3> <h3> 王家坪毛泽东旧居—1946年1月,毛泽东由枣园搬到王家坪居住。这两孔窑洞原是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住着,主席搬来后,他把窑洞让给了主席住。在这里,毛泽东先后写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8篇。</h3> <h3> 周恩来旧居、总政治部组织部旧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杨家岭革命旧址</font></b></h1><h3></h3><h3>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里产生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百团大战、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这里诞生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愚公移山》。于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中央大礼堂—中央大礼堂座落在杨家岭南侧山根下,1939年开始修建,1942年竣工落成。大礼堂长35米,宽30米。会场可容千人而厅内不要柱子,用高大窗子解决场内采光,在没有钢材、水泥的情况下,用大跨度拱式结构。两旁建小会议厅,阅览室、休息厅,抵御水平推力。大门开在侧面、别有风采。大门上“中央大礼堂”几个字是时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的康生所书。</font></h3> <h3> 走进中央大礼堂,里面的陈设仍然保持着66年前的风貌。主席台正中是毛泽东、朱德的巨幅画像;会场后面墙上,悬挂着“同心同德”4个大字;两侧墙上悬挂4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标语;靠墙边插着24面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插红旗的“V”字形木座是革命胜利的标志;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h3> <h3>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党121万党员。</h3> <h3> 从六大到七大,因为战争、交通分隔等原因,中间相隔17年。此前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六届七中全会和整风运动,为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政治、思想、组织基础。七大会期50天,是党的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共举行全体会议21次,是党的历史上举行全体会议最多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到六大,都受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因为二大后中共就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随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中共七大独立制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路线和方针、策略。历史证明,这些路线和方针、策略是完全正确的。七大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是必然的,也是来之不易的。</h3><h3> </h3> <h3> 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委员会主席,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真正成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毛泽东思想开始写在党的旗帜上,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h3><h3>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在全党全军领导地位的确立,它不是一次会议完成的,经历了一个在遵义会议开始确立、遵义会议后逐步确立、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立和到党的七大在组织上、思想上完全确立这样四个阶段,其间历时十年。</h3> <h3> 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1939年秋开始修建,1941年建成。为中央办公厅三层办公楼, 楼的造型像似飞机,人们通常也叫“飞机楼”。第一层西边的大房子是会议室,也是中央首长的饭厅。东边的大房子原是中央作战研究室,后为中央图书馆。中间的房是党总支办公室和党委政策研究室。第二层是办公室,一间大房子是厅务会议室。第三层是中央政治局会议室,这里讨论通过许多重要议题。</h3> <h3> 杨家岭毛泽东旧居—位于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办公厅楼右边的山坡上。院内有三孔坐西向东的石窑,中间一孔是办公室,左边一孔是寝室,另外一孔是工作人员的住室。 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间,毛主席在此居住和工作。</h3> <h3> 杨家岭毛泽东旧居办公室</h3> <h3> 杨家岭毛泽东旧居寝室</h3> <h3> 毛主席种过的菜园</h3> <h3> 杨家岭朱德旧居—1940年5月,朱德由太行抗日前线返回延安后,就住在这里,朱德在这里协助毛泽东领导抗战,着重抓了边区的经济建设,朱德指挥359旅开赴南泥湾,执行“屯田政策”,使其成为“发展经济的前锋”,1941年3月,朱德由此移住王家坪。</h3> <h3> 杨家岭朱德旧居寝室,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朱总司令的卧室是炕而不是床,因为朱老总是不习惯睡床的。</h3> <h3> 杨家岭刘少奇旧居—1942年12月,刘少奇由华中回延安后住在这里,曾在此写下《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及《论党内斗争》等著作,1943年10月迁往枣园。</h3> <h3> 杨家岭刘少奇旧居办公室</h3> <h3> 杨家岭刘少奇旧居寝室</h3> <h3> 杨家岭周恩来旧居—1939年5月,周总理由重庆回延安后住在这里,当时,正值延安整风运动转入党的高级干部重新学习党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的阶段,他在中央党校作了《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的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参加了六届七中全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领导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筹备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4年11月,由此移住枣园。</h3> <h3> 杨家岭周恩来旧居办公室</h3> <h3> 杨家岭周恩来旧居寝室</h3> <h3>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旧址</h3> <h3>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旧址既是办公室,也是寝室,一孔孔简陋的窑洞,一件件朴素的陈设,一幅幅珍贵的图片,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火热的斗争生活,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 枣园革命旧址</font></b></h1><h3><b> </b></h3><h3><font color="#010101"> 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改名枣园革命旧址为“延园”,现旧址大门石柱两侧尚有康生所书“延园”二字(别说康生还挺热衷于题字)。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国民党军队对延安进行了毁灭性破坏,枣园也遭到严重损坏。1953年后,人民政府开始陆续依照原貌维修。</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 枣园革命旧址任弼时、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中央五大书记铜像,他们昂首阔步,目视前方。那容光焕发,坚定不移的神态,表现出共产党人必将领导全国人民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推翻一切反动势力,建立新中国的决心。<br></h1> <h3> 中央书记处小礼堂—坐落在延园中央,是一座砖木结构建筑。这里当年是中央书记处会议室,也是俱乐部,关于重庆谈判的决策就是在这里确定的。小礼堂的外厅是当年中央机关的餐厅,也是主席经常招待客人的地方。每逢过年过节,中央领导同志就在这里请群众吃饭。 </h3> <h3> 中央机要局—1942年4月,为加强和统一对机要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机要局,并组成机要工作委员会,办公地址在枣园,现在是全国机要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h3> <h3> 机要局内部环境。</h3> <h3> 中共中央管理局—中央管理局成立于1941年7月30日,在延安6年多时间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特别是组织中直、军直机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党中央和中直、军直机关的正常运转做出了重要贡献。</h3> <h3> 如今中共中央管理局旧址已改建为 “中央管理局在延安”陈列展,来全面回顾中央管理局在延安时期的艰苦创业历程。</h3> <h3> 枣园毛泽东旧居—建在延园东北的半山坡上,是一座幽静的独院,院内有一排面向西南的石窑洞,右起第一孔窑洞是会客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寝室,其余两孔是工作人员的住室。</h3> <h3> 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写了《学习和时局》、《论联合政府》、《关于重庆谈判》等许多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28篇。此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敌后军民在战胜相持阶段后期的严重困难后,在对敌斗争中逐步取得主动。1946年1月,毛泽东由枣园迁到王家坪。</h3> <h3> 院中凉亭。</h3> <h3> 枣园毛泽东旧居会客室—在这里他曾接见了中央派往前方工作的同志,教导他们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群众,帮助他们排忧解难。1944年11月8日、9日毛主席在这里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后任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进行了两天两夜的谈判,签署了中共给国民党政府关于成立联合政府的五点建议。</h3> <h3> 枣园毛泽东旧居寝室—在寝室里悬挂的这幅照片是毛主席在这里居住时与女儿李纳、妻子江青的合影。</h3> <h3> 枣园任弼时旧居—当年在延安,任弼时是中央书记处书记之一。在苏联,他使共产国际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承认了毛泽东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他出色的工作对于反对王明路线,实现全党以毛泽东为首的团结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h3> <h3> 枣园任弼时旧居寝室</h3> <h3> 枣园周恩来、张闻天旧居—周恩来在这里居住的那些日子,作为中共代表9次往返于延安、重庆等地,在延安的十余年间,周恩来在延安只住了3年多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国统区激烈复杂的谈判斗争中,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周恩来同志对党忠诚,对敌英勇,工作不知疲倦;张闻天是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毛泽东多次赞扬他模范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坚持集体领导的民主作风,称他是我们党的“明君”。</h3> <h3> 枣园周恩来旧居寝室的这辆纺车是周恩来同志在大生产运动中用过的。1943年,枣园机关开展纺线比赛,他用这辆纺车纺出来的线又细又匀,被评为甲等奖。</h3> <h3> 枣园朱德旧居—1945年8月,朱总司令由王家坪迁到枣园。在抗日战争向国内解放战争转变的历史关头,朱总司令肩负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司令的重任,协助毛泽东处理军机大事。也就是在这里,朱总司令签发了《命令冈村宁次投降》等指示和命令。</h3> <h3> 枣园王稼祥旧居—王稼祥同志在延安期间撰写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1946年由此去苏联治病。</h3> <h3> 枣园彭德怀、刘少奇旧居—刘少奇主席在枣园的时间里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进一步开展,参加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筹备召开七大,并做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做了系统深刻的阐述;彭老总在此期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1947年3月起任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仅2万余人的部队同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的23万国民党军作战,在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后,采用“蘑菇战术”,拖着敌人兜圈子,不断进行袭扰,并寻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挫败国民党军对陕北地区的重点进攻,基本扭转了西北战局,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在其他战场的作战。彭老总无愧于毛主席为他写的那首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一生坦荡,一生无畏,公论自在人心!</h3> <h3> 枣园彭德怀旧居办公室</h3> <h3> 枣园彭德怀旧居寝室</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壶口瀑布</font></b></h1><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壶口瀑布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font></h3> <h3> 壶口瀑布极为壮观。滔滔黄水倾泻而下,激流澎湃,浊浪翻滚,水沫飞溅,烟雾迷濛,狂涛怒吼,声震数里,瀑布高度在枯水期可达15—20米,夏、秋之际可达45米。</h3> <h3> 虽然壶口之行正值枯水期,但黄河奔流而下的场景也是蔚为壮观。</h3> <h3> 对岸山西那边有个“龙洞”,可以下到瀑布前面看瀑布正面全景。</h3> <h3> 壶口瀑布不像黄果树、大龙湫等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以落差彰显气势,壶口瀑布落差不大,枯水期水量也一般,确总是有一种磅礴、恢宏的气势,不由得想吼一句: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只有在这里,黄河才是咆哮的,也只有这里才能体现黄河之魂。</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南泥湾革命旧址</font></b></h1><h3><br></h3> 南泥湾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南泥湾镇,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顽固派向我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的侵袭和十多万非生产人员的增加,使边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毛泽东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起来了。1941年春,三五九旅的指战员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打响了向荒山要粮的战斗。经过三年的耕耘,开荒10万亩,生产完全达到了自给。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其中《南泥湾》插曲传唱全国,赞誉南泥湾是“陕北的江南”。 <h3> 毛泽东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h3> <h3> 1943年9月,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时,高度赞扬了三五九旅艰苦奋斗的精神。朱总司令在《游南泥湾》诗中写道:去年初到此,遍地是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初告成,战士粗温饱。熏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h3> <h3> 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1978年,延安革命纪念馆在南泥湾修建“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系统展示了三五九旅在南泥湾的这段辉煌历史。后又重新修建展馆,调整陈列内容。</h3> <h3> 延安,简单、质朴的生活环境,却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新辉煌,奠定了未来新中国的雏形。延安,在我的印象里变得更加鲜活。</h3> <h3> 说实话,比起看景,延安几乎是没什么景色可看的,但到延安来,不是来看景,而是感悟精神,这里是精神战胜物质的最完美诠释。去过南京,也能感受到解放战争那段时期南京的富庶与繁华,今天再看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简直是天地之别,但窑洞战胜了别墅,精神战胜了物质。1947年毛主席放弃延安转战陕北,蒋介石以胜利者的姿态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到延安,看到王家坪和枣园的窑洞,也是感慨不尽,唏嘘不已。一直到1949年战败逃到台湾,他还琢磨自己是怎么败给共产党的,致死都在琢磨这件事,其实这就是精神战胜物质的最完美诠释!</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