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闲笔【2】——时光穿回那一刻

郑玉宝

<h3>这是一份中学时期下乡劳动补贴粮申请单,时间为1972年5月25日至6月26日,实计33天。按照当年上海市粮食计划的相关规定,城市下乡劳动人员的粮食定量应在36市斤。于是,有在学生标准定量29.5市斤基础上,给予参加下乡劳动的学生按每人每月补粮6.5市斤,贴在伙食团里。当年四个多月的下乡劳动,是以增发粮票的方式给到粮食补助指标,而补粮所需的买粮钱还得靠学生自己掏出才行。</h3><h3><br /></h3><h3>1972年,是我初中毕业年,这年寒假过后,中学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被安排去郊县参加农村劳动。为此,全班同学划成三个小组,分别安派在上海奉贤县光明公社西湖大队的第二 、三、六生产小队,参与农业劳作,接受锻炼。我分在西湖三队这小组仼司务长,负责伙食安排事务。民以食为天,吃饭非小事,即是人体生理需求,也有五七学农要求。</h3><h3><br /></h3><h3>记得在第一次收齐小组18人整个月的生活三票(钱、粮、油票)时,17岁还没到的我,攥着180元现金、657市斤粮票、9市斤油票走在街上,心里不无有些担忧。万一有个闪失,譬如丢失了或被盗抢了,那事情会是麻烦的,想必也挺严重的。钱票倒还能有办法解决,可粮票那是属于国家严管的一类计划商品票证,不知该如何应对处理呢?好在这些都己成了顺愿如意的过往之事。</h3><h3><br /></h3><h3>说到粮票,曾被戏称"第二人民币",是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当时,它是国家给城镇人口按定量标准发给的一种票证。由于国家粮食产量低,所生产出来的粮食远远不够人民食用,为了调节和控制国家的粮食需求以及市场供应,国家实行对粮食及油料计划供应和分配 ,并于1955年国家粮食部首次印发使用全国通用粮票。</h3><h3><br /></h3><h3>上海也在1955年颁布了《上海市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工种分类规定》,规定口粮定粮标准按工种分为: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大中学生和一般居民四类七等二十七级,依据劳动强度和体力消耗等情况分等级定量,有特殊需要另行补助,学生下乡劳动属于特殊需要给予粮食补助。在统购统销年代,粮食管理与户口制度是同一属性,法律严厉禁止商家二缺一(钞票粮票)供应粮食或食品。</h3><h3><br /></h3><h3>1972年不平凡,这年中国正在运筹着一个重大的外交国事——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总统尼克松于2月21日在上海入境,开始他的访华之旅,并于2月28日从上海离境,结束整个访程。为了安全稳定、有理有节地做好迎送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上海的参访行程,依照统一规定,上海各行各业都需对本部门人员进行纪律肃教和闲散人员的排摸清理,当时的上海被整个严管着。因而,此年春节一过,我们这些临界毕业的中学生就被提前安排下农村去了。</h3><h3><br /></h3><h3>于是,2月20日(年初六),便安排四人(男女生各半)先行下乡去生产队,协调解决同学们的食宿事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2天后,全部同学启程前往奉贤农村 ,去完成中学学业最后一堂课——下乡劳动。</h3><h3><br /></h3><h3>一晃乎,几十载 ,旧事如天远。当年下乡,农耕劳作的体验,农村穷困的现状,让即将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的中学生,着实上了社会人生的预科。在中国票证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粮票,也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向好,于1993年正式被废止,退出流通市场,退出38年之久的"票证经济 "。这一曾经记载国家物资匮乏、贫穷饥饿、民生艰辛的粮票,以及沧桑数十年的票证生活,在每个经历者心间,都烙下岁月印记,难以磨去。</h3><h3><br /></h3><h3> &nbsp;</h3><h3> ( 2018年2月24月 记 )<br /></h3><h3><br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