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div> 路过母校,不由得想进去看看,原来的大门已经砌成墙,东侧新开的大门上庆阳第七中学几个大字下面,庆阳师范的牌子还在,旁边多了一块更加醒目的庆阳七中牌子。那座短发女教师形象一手拿书一手托着地球仪的雕塑还在,只不过因为大门位置地改变,从最醒目处到了角落,记得那是一九九九年六十周年校庆前,学校特意定制安装的。庆阳师范有庆阳教师摇篮之称,几十年的风雨沧桑,桃李芬芳,虽乏大成就者,但学生也是遍布市内外各个行业,昔日校友齐聚一堂,彩旗飘飘,歌声嘹亮,书画展、文艺演出各种活动异彩丰呈,那可能是师范最辉煌的时期。</div><div> 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师范一类的中专院校不再包分配,师范类的中专在很多人看来已是只有差生才会去上的学校。想当初,在上师范前,根本没有学历的概念,只是懵懵懂懂地去考,在录取率很低的情况下,能考中已是非常荣幸。四年师范生活丰富多彩,一转二十多年过去,曾经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div><br></div> <h3><br></h3><div> 清晨被音乐楼旁咿咿呀呀的练歌声吵醒,伴随校园广播和宿管老马极具穿透力的环县方言“起床了、上操了”,宿舍楼开始躁动。皮肤黝黑壮实的老马让人记忆深刻,一位学长说他刚到学校时,见到身体结实声音浑厚的老马,在楼门喊,以为是校长特别害怕。</div><div> 和中学别无两样的早操、拥堵的早饭。学校共三个灶房都在一排,饭菜差距不大,靠近男生宿舍楼的就餐以男生为主,靠女生宿舍楼近的以女生居多,总有男生在喜欢到对面饭厅去吃,吃饭有时变得次要了。每个月四十七块三毛钱的伙食补助,饭量小的女生已经够用。中间小灶的饭菜可单独点餐,无非是炒面、炸酱面之类的,饭菜质量稍好一些、价格也高一些,老板娘胖胖的小个子,脸上最明显的是两道纹眉,态度很是生硬,同学们都称其“小熊猫”,至于姓氏一直都不清楚。</div><div><br></div><div> 早操后是推普时间练习普通话,晚自习前是习会时间学歌,学生会从高年级选择一些有特长的学生教低年级同学进行练习。因为年龄相仿,水平层次不齐,总免不了有一些调皮捣蛋的,绕口令专门读错,唱歌把声音拉得很长,有时有教错地方故意起哄。班上开始推普的是高一级一个俊俏娇小的小学姐,班上的一个大个子男生顿时眼睛放光,极度不安分,大声朗读、坐立不安,总之是想引起小学姐注意,有时小小地调戏一下人家,不想人家有男朋友,大个子被修理了一顿,顿时安分了不少。习会时间,第一天抄写歌谱,第二天填歌词,大概两天就学习一首歌,从基本练习曲目到最新流行歌曲,好汉歌,化蝶,常回家看看许多新歌都能很快学到,那些年学的歌比这些年听得都多。</div><div> 午餐后,晚休前,是宿舍楼最热闹的时候,拉琴的,吹箫的,弹吉他的,美声的,民族的,流行的不绝于耳。 手风琴是一大特色,尤其是午休时间、男女生宿舍楼之间,花儿与少年、喀秋莎的手风琴声此起彼伏还是折磨人。</div><div> 学校轮流每周有一个班开展实践活动,一周时间可以不上课,到政教处、团委参与学校后勤管理服务的各项工作,接触的具体实际工作,和日常的学习完全两码事很是锻炼人,改变很多看法。班上一个怕老鼠的同学被安排到后勤组实践,去大灶库房取粉条看见库房乱窜的老鼠和粉条中的老鼠屎,发誓再也不吃平时爱吃的白菜炒粉条。</div> <h3><br></h3><div> </div><div> “一专多能”是学校对每个学生地要求,文化课、“三笔字”、音体美一样不能落,课程排的很满,琴房、画室、操场到处都有同学发奋努力的身影。学校经常组织文艺演出、书画比赛等各种活动,气氛紧张活跃。</div><div> 幼师是师范的一大特点,清一色的女生,活跃度可见一斑,典型的阴盛阳衰。男生单独去幼师班要随时做好被调戏地准备,有男生经过幼师班排练场地,几次被集体齐声大喊一二一,喊到不会走路。但依然不乏勇敢者,一名胆大的男生跑到幼师班去送情书,被人家反锁在教室,可谓出人头地,一时传为佳谈。</div><div> 不乏早恋的同学,但大部分同学循规蹈矩,雾里看花,有心无胆。 那时手机是稀罕物,电脑用的还是dos,课余除了写字画画练歌之外,以打篮球、乒乓球之类的活动为主。单放机是非常好的娱乐工具,几块钱一盒的磁带,相互借听。 </div><div> 两千年元旦前,不知怎么就兴起扇人之风,四个人将一人抬起,上下颠簸。元旦篝火晚会演出结束后,扇人达到了顶峰,随机组成的四人组合见人就扇,大家要随时做好防止被扇地准备,疯狂之极,连老师也不放过,级主任马老师来宿舍检查,竟然被在楼道摘掉眼睛,一顿狂扇,扇人之风惊动了校领导,紧接政教处便是整治。</div><div> </div><div> </div> <h3><br></h3><div> 想起当初的师范生活,不得不提曾经的老师们, 感谢那些可敬可爱可亲的老师们,在我们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给予我们的教诲与关怀。</div><h3> 班主任常老师,小眯眼,大胖手,标志性的口头禅上“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几乎没有例外,如本人一样朴实简单自然,一开始觉得太老套,后来越来越喜欢。</h3><div> 文选课的吴老师,黑瘦脸加大眼睛,一脸严肃,偶尔会来句“不必冬季到台北去看雨,也不必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有时会不间断的背段大篇古诗文,同学们顿时觉得原来吴老夫子也有可爱的一面。 </div><div> 教育课的汤老师,脾气不是一般的好,一次课间同学们正在看电视,老师进来后才急着关掉,不想上课过程中,拿遥控板的同学手痒痒,将电视机打开了,却一时傻傻的不去关掉,似乎在等老师发飙,同学们面面相觑,汤老师在电视关了之后,沉默片刻,扶了下眼睛继续讲课,被老师骂过的次数太多了,都是左耳进右右耳出,而这次没被骂的事,却影响深刻,沉默的力量如此巨大。 </div><div> 体育课蔡老师让人有恨又怕,跳箱、双杠不过关,直接零分,一百分对总分来说一大笔。作为一个体育考零分的学生,第二年我坚决的选修了体育,可去了之后发现自己不是一般的弱,后来还是改选了,得益那时的严厉,决定坚持锻炼,到现在时断时续,但一直没有放弃。</div><h3> 潇洒博学的历史徐老师,温文尔雅的生物高老师,端庄绅士的政治袁老师,都特别年轻,非常受同学们欢迎。 只听声音就很享受课堂的语基彭老师,政教处看似严厉实则细心的吴老师。</h3> <h3>因为学校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艺体课老师是师范最火的,被誉为陇东狂人的音乐刘老师,说话走路自带艺术气质,很受同学崇拜,精心排练整齐的多声部合唱,第一名落空后,刘老师潇洒的一挥手,那些艺术流氓把我们的合唱强奸了,我们追求地是艺术,不与那些世俗为伍,有些粗俗的表露却恰合其时,同学们掌声笑声回应。教舞蹈的郑老师活力四射,张老师气质优雅。画梅花的李老师,书法马老师,画山水的石老师、人物的冯老师,风格炯异,各有绝技。</h3><div> </div><div><br></div> <h3>上师范以农村学生为主,大多家里条件不太好,背起爸爸上学的李勇同学是庆师人励志的典范。两次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励,连续几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李校长常在全校大会上赞扬李勇同学。一次寒假放学前大会,李校长在讲话中又一次提到李勇同学,可能源于同学们对央视宣传的正面人物都有过高地期待,而将其理想化,对身边这个朴实的榜样,有时觉得他不够完美,高年级的同学便在下面起哄,惹怒了校长,校长滔滔不绝的开训了,“怎么能这么浮躁,能不能谦虚一点,有没有想想你们的未来,大多数哪里来的回哪里从事基层教育工作?”也许正这是大多数同学的痛处,下面格外地安静。</h3><div> 当初地上师范,注定了更多人与基层结缘与高考无缘,大多数从农村来的师范生,考上师范算是跳出来农门后,在这个相对繁华多彩的地方停留后,除了极个别报送或留校的同学外,绝大多数同学要继续回到自己从小成长的地方,从事最基层的教育工作。三年级后,同学们已逐渐的认识到文凭的重要性,大部分同学都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函授各种途径提高学历,在要求全日本起步的今天,那样的意义似乎并不大。但在那些年的那些时光,自考承载着我们部分的梦想,填补着我们周末课余的闲暇,有些用功的同学毕业时已拿到了自考专科文凭。</div> <h3> 操场还是原来的位置,只是由土操场变成塑胶,操场上年轻的身影,似有曾经的影子。工作后,生活地酸甜苦辣消磨着我们的意志和耐心,多年后的同学们在自己的圈子里生活各异,但因为同样的经历,师范的情感还在,怀念依然。</h3><div> 一次跟领导陪客人吃饭,客人问我小伙子那个大学毕业的,源于没上过大学骨子里地自卑,我戏虐性的脱口而出“庆阳七中”,一位同是师范毕业的学长笑着说“就是原来的庆阳师范,我们两是校友”。本以为这位客人觉得年轻人不懂规矩,不想他却来了兴趣,说他老伴是师范毕业,同学也有好多是师范生,师范生厉害呀,多才多艺综合素质好,饭桌的话题围绕师范展开。</div><div> 不一定多才多艺,但经过注重音体美教育的师范生活,在浓厚艺术氛围熏陶下,大多师范生多在艺术方面有一技之长,谈不上深入,却很全面,我一个从小不善言谈的人,因为几年师范的经历,有着很深的文艺情节。一些专业较好不甘平庸的同学,通过自己地努力,也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div><div><br></div><div> </div> <h3> “庆阳师范、庆阳师范,陇东黄土地上教师的摇篮,华夏美德,边区精神,优良的传统将智慧之光点燃“,进校到现在已经20多年,校歌的歌词还记得这几句,旋律依稀记得,那曾经珍爱的歌本已不知去处。</h3><div> 因为低起点,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地努力;</div><div> 因为不可更改,因为回不去,所以我们不会自暴自弃;</div><div> 曾经的庆阳师范,已成为一代人独有的记忆,曾经的苦乐悲喜已深深的融入到我们的生命里,伴随着我们在平淡的日子中努力前行。</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