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left;"> 假期用了两周时间看完柴静的《看见》,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h1><div> </div>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书中有二十个章节,写了二十篇故事,二十个柴静做新闻采访时的经历,汇成了这本柴静成长史。柴静从刚进央视的压力和迷茫,在追求真相路上的反思自省,到后来的游刃有余、独立理性;从初出茅庐的锋芒毕露,到而立岁月的恬静与内敛。更传达出一种理性、独立、平等的人文关怀</span><br></h3> <h1> 看见的实质是什么,看什么东西,看到后有什么反应?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世界是被媒体塑造后的,它并不是“真实”的。也许我们看见的往往只是一个面,然后就以偏概全地认识一件事。在这本书里,我看见的是一个记者用眼睛和心灵洞察着这个世界上平凡亦或不平凡的点点滴滴,抬头看我的世界,只有一朵一朵空洞的云彩,要想丰满这片云彩,必须去亲历一些事情,这样才能完整地看见,不然我们看见的往往只是一个方面,或者说是我们接受的只是一个方面。</h1> <h1> 看这本书时,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过去,现在,未来的自己。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同,但总会有相似的心迹。我并没有像柴静那样轰轰烈烈的成长过程,也没有柴静那样的才华。曾经,我很害怕成长,很抗拒成长,因为成长之路没有哪一条是平顺的,这条路上布满了荆棘。</h1> <h1> 在《看见》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自己承受的东西,看到了这么多年逼迫自己成长的艰难。</h1> <h1> 这本书是柴静一步一步蹒跚向前的足迹,又或者说是她不时回首反思的身影。这些都使我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解渴的甘泉,饱腹的美餐从她身上,我学会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现实给我的挫折。</h1> <h1> 柴静带给人的力量,不是来自这些故事本身,而是来自于柴静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她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也让我们跟随着她去认识我们自己。</h1> <h1> 柴静的敬业令我折服,为了记者的职业道德,不断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打磨着自己的冷静和理智,但她热爱这份工作,她心甘情愿。在非典面前,她不甘于只做一个旁观者,没有设备记录,没有同事陪伴,独自一人进入病区,承受着被传染的风险,和病人面对面交流,这就是她的责任感。</h1> <h1> 责任感是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职业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意味着改变别人的思想,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责任感在我看来就是不愧对每一节课,不敷衍,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任,能让我的学生从每节课中学到一点内容。</h1> <h1> 胡适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属于我自己的认识事物的坐标系,这也许就是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h1><div></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