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杂院里的元宵节

董秀芝

<h1>  大杂院里的元宵节<br>  自从元宵节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千百年来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习俗了。回想起几十年前过正月十五的热闹,好像就在昨天。<br>  儿时我们可盼着过元宵节呢,因为那是我们的夜晚吆。我们可以展现大人给我们做的各种纸灯笼。<br><br></h1> <h1>  一进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忙乎着给我们扎灯笼了。灯笼的鼓是用竹子和铁丝扎成的。大多是用白纸,也有用彩纸糊的。如西瓜灯、窝瓜灯、柿子灯、冬瓜灯、青蛙灯等。白纸糊的灯,在灯面上要用各种颜料画上喜庆的图案。有花鸟鱼虫,梅兰竹菊,山川河流、琼楼玉阁,还有戏文里的人物 还有……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呀。</h1><h1> 画灯面可有讲究呢,一定是家里最有“学问”的人执笔。记得有的是出自爷爷、奶奶之手。他们可认真了,都是先画好小样,然后,在我们都睡了,夜深人静时,才显示他们神来之笔的。那真是一个百花齐放,百花盛开的时代呀。一般灯笼在小年之前就做好了,挂在家里的高处。我们每天眼巴巴的不知看了多少遍呢,大人说了,只能看,不能摸,不然十五就点不亮了。当时我们真信呀。不敢碰一下的。另外,他们还给我们备了一张裱好的灯面,防止纸灯烧着了,好给我们重新糊上。</h1><div><br></div> <h1>  记得正月十五那一天,感到白天咋那么长呢。急哇哇的盼天黑。我们都猴急在窗前,眼睛盯着窗外,盼着夜的降临。“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br>  那时街上的路灯不太亮。是一个像伞一样的大绿罩下。耷拉着一个发着橘光的灯泡儿,光很柔,但不亮。我们呆在家里都急坏了,那真是一种坐立不安,如坐针毡的感觉呀。记得大部分家只做一盏灯,也有的家做好几盏灯。当时,只要看见有一盏小灯笼在街上晃荡,那就是司号员在吹集合号。不管手里有灯的还是没灯的小伙伴 儿,一股脑的冲出家门。顿时,大街上变成了灯的海洋。金鱼灯、蝴蝶灯、公鸡灯、青蛙灯 、各种瓜灯,还有画着各种图案的灯。齐刷刷的聚在一起了。最强眼的还是由六块玻璃做的灯笼。四块立柱玻璃上。画的是花鸟鱼虫。非常亮,而且还不怕风。有……</h1> <h1>  来到了大街上,那是我们的世界。我们争先恐后地欣赏着各家灯上的图</h1><h1>案,然后选出最好看的,作为打头的,我想这才是素质教育呢,</h1><h1></h1><h1> 然后我们排成一个长队,在大街上一边喊一边笑一边疯狂的跑。没有灯笼的小伙伴也跟着跑。一片灯海,一片笑声。那是一条金色的长龙在腾空起舞;那是我们天真的心河欢快流淌;那是我们与星星、月亮“火树银花合”呀 。</h1><h1> 我们嬉笑着、奔跑着、呼叫着。灯笼里的红蜡烛窜'着红红的火苗,就像我们跳动的小心脏一样。扑通扑通的欢跳呢。盏盏灯笼把我们照的得小脸通红。女孩子们穿着花衣服,扎着各种颜色的头巾。好像把整条大街铺上了鲜花。男孩儿们穿着新做的带“大钱儿”、“福禄”图案的绿色、褐色、紫色的小棉袄,戴着小棉帽。好似有钱人家的“小少爷”在花丛中穿来跑去。吓得我们女孩七躲八闪的 ,生怕撞到我们提着的纸灯笼。突然听到一生惊叫,“哎哟”,那准是一盏纸灯被烧着了。只见一团小火焰似的烟火瞬间消失。说时迟那时快,被烧纸灯笼的小伙伴。撒丫子往家跑。不一会儿一支补救的灯又提出来了。真是“千门开锁,万灯明”,“六街灯火闹儿童”呀。我们抬头看见临街窗户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妈的笑容。我们玩儿的更开心了。</h1> <h1>  每个小灯笼里按了一个小红蜡烛。等这个蜡烛燃尽后,就预示着我们要回家了。因为那时候天儿非常冷,我们的脸都冻得通红。手“猫”在手焖子里出汗了, 哇凉哇凉的有点冻的荒。鞋里也湿乎乎的,但是总在跑,脚并不感到冷。女孩的头发上、男孩儿的帽子上都挂满了一朵朵晶莹的水晶花。玩着玩着,眼看蜡烛就要燃尽了。此时,就怕听到妈妈的呼喊声终于响了起来。就看见,临街的小窗户纷纷被推开了,一股热气夹着妈妈的尖叫声,一声高一声低的传过来。““金花”、”铁蛋”、“小娟”、“佩兰”、“大庆”……此起彼伏好,好有乐感呀。那时,天气比现在冷多了,夜晚有时都在零下30º左右。大人是怕我们冻坏了。我们拎起小灯笼。“噗”的一声,吹灭了蜡烛。吹鱼贯似的往回跑了。这就是我们儿时的元宵灯节呀,想想还是那样的美,那么难忘。</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