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师院附中初244班张煜东社会实践活动——石窟探秘

682班 张煜东

<h3>在出发之前,我对云岗石窟进行了一些大致的了解,得知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 ,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大小石窟254个,主要洞窟45座 ,造像59000 余尊。石窟规模宏大,雕刻艺术精湛,造像内容丰富 ,形象生动感人, 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 ,代表了五世纪世界美术的最高水平,而且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带着对古文化的敬意与好奇,我开启了这次云岗之旅。</h3> <h3>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昙曜广场,它位于云冈石窟入口处,为纪念昙曜法师而建。 昙曜法师是北魏僧人,他一生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然而他以大无畏的气度,展开一连串复兴佛教的工作,无论在政治、经济、教化、艺术或译经上,都将佛教带向复兴、繁荣的景象,可谓为北魏复佛的一代法将。云冈石窟最初开凿的推动、组织、经营者,就是这北魏复兴佛教的名僧昙曜。</h3> <h3>灵岩寺坐落于云岗石窟大景区 ,占地16000余平方米的湖心岛中央总建筑面积6815.8平方米。游客走过张灯结彩的昙曜广场,再穿越古朴典雅的七孔桥 ,高大的寺院山门就出现在面前。</h3> <h3>面前这座石碑原为细砂岩,略呈方形,高0.3米,宽0.28米,十行,每行12字, 共110字。除首尾两行稍有残缺外,其余保存完好, 字迹清晰 。碑文大意是 佛的法力无边,它像一面镜子,照耀、沐浴着世世代代,十方万物。此碑书法结字方整,笔势开张,稳健宽博,古朴飘逸,颇具大家之风。</h3> <h3>拜读完石碑,再过山门,一道“佛光”正巧照在我和爸爸的背上,感觉很神奇~😇</h3> <h3>最先看到的是两个小窟,大同八景的“石鼓寒泉”即指此处。据说两个窟之间是有石窦喷涌泉水的,也因此得名,后人赞叹道:一脉元从石罅(xia)来,湛于秋镜绿于苔。</h3> <h3>第三窟内可容纳3000人,崖前断壁高约25米,窟分上下两层,上层平台东西各凿有石塔一座,今多风化,塔后石岩上有方形孔 12个,隐约为崖前木构建筑而凿。进入第三窟,让我感觉冷峻、肃穆、 孤单,甚至有些不太适应。</h3> <h3>接着往后看,这一窟中东西两壁存有清初的壁画作品,内容为十六罗汉,现在仍然保存完好 ,仔细看来,画工精细, 用笔流畅, 人物形象传神,是大同地区清代寺庙壁画中的精品。穿过楼梯进入窟中,巨大的佛像令人惊呼, 这是一座典型的大像窟,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洞窟高约17.4米,宽18.7米,进深约13米。北壁雕一尊17米高的坐佛,五彩琉璃眼珠活灵活现,是云岗造像中最大的一尊。</h3> <h3>第20窟佛像,是目前为止最出名的一尊。由于前立壁在石窟开凿初期就已经坍塌,致使佛像整体显露在外, 成为云岗石窟雕刻中的露天大佛,也是游客最喜欢拍照的地方。这尊释迦牟尼佛高13.8米,面像方圆,高鼻深目,面容饱满 圆润,深雕的嘴角让自信,喜悦写满脸颊。齐挺的双肩,表现了一个民族彪悍的风貌与坚忍不拔的民族个性。整尊造像气势恢宏,庄严慈祥,是云岗石窟的代表作品之一,我们也被深深的地吸引了,仿佛透过他那深邃的眼睛,能穿越时空,看到当地人民一代代繁衍生息,欣欣向荣的样子。</h3> <h3>从20窟向南 望去,是宽阔平整的礼佛大道,两侧青铜制造的博山炉灯古色古香, 文化底蕴蕴藏其中。尽头为接引佛殿 ,往西上坡则为西部诸窟。</h3> <h3>西部诸窟</h3> <h3>西壁的雕刻由于岁月的磨砺,很多造像已经面目全非,但仍能看出一组一组栩栩如生的图案来。</h3> <h3>这简直是云冈石窟中的应县木塔啊!</h3> <h3>就要离开了,回头看时,无数大大小小的洞窟深深的嵌入堡墙之中,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偎,也许很多年后我们都不在了,他们仍然在这里守望,坚持,这就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石窟文化,它虽然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却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独一无二的珍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