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听一段,相信很多干过报务的战友都会有亲切感,仿佛听音乐一样。</span></h3> <h3>这一段信号有些不稳,在机上工作信号忽高忽低,各种杂音干扰比这大的多,这种情况就是非常不错的了。</h3> <h3>下面这个视频是动画:电键敲26个字母。</h3> <h3>莫尔斯电码有长码和短码之分,文革中我军进行改革,把短码改得更短,把英文缩写的勤务用语改成汉语拼音缩写。我们正赶上改革时代,用的都是改革后的新码。</h3><h3><br></h3><h3>直到1981年,又进行改革,改回了原来模样。</h3> <h3>小时候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对李俠就很崇拜。其一是因为他做地下工作经验老道,英勇不屈,二是他用电报传递情报,觉得很神秘。</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我工作的房间</p></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行话叫报房</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发报练习</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桌子上的小盒子是发报训练器</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习惯称作振荡器</font></p> <h3>等到自己进了报务训练班,每天背勤务用语、练听力、练手法。那时除了吃饭睡觉,其它时间都在练。走到哪只要有点空闲,手指都在下意识地敲电码。</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一型15瓦收发报话机</p></font></h3> <h3>团一级的单位一般使用的是八一型15瓦收发报机,我们用的是电子管的,又大又沉。后来出了晶体管的,轻便了许多,于是电子管的就被称为大八一,而晶体管的就叫小八一。</h3> <h3>从面板上看分为三部分,上部是发报机,下部是收报机,侧面是电池仓,里面有一大块电池。</h3> <h3>当年的报房是一个单位的重要机构,无关人员不允许进入。而现在这些老旧的军用装备已经变成旧货市场上的旧货随便买卖了,百度一下,比比皆是。标志着那个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我正在寻觅一部好一点的准备买下来收藏起来。</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一型军用手搖马达</p></font></h3> <p>一些影视作品中演的把电台随便拿到什么地方就可以发报,这种情况似乎不太可能。收报可以用电池,但发报需要220V的电源,没有市电的地方需要有人搖马达,搖马达是个很辛苦的工作。</p> <h3>还有一种10瓦的长波电台,这种电台可以随便拿到哪用电池发报。但是远距离隔着高山阻挡就收不到信号了。要想信号翻山越岭还是需要短波电台。</h3><h3><br></h3><h3>连队使用的是两瓦半的步话机,象王成用的那一种。功率低距离近使用电池喊话:两洞五两洞五,两洞妖叫,请回答。(这几个字写出来很搞笑,好像是山洞里的妖怪在联络),因为10个阿拉伯数字的专业读法是:妖两三四五六拐八勾洞。</h3> <h3>我军的制度是将译电和发报严格分开,是两套人马,互不交叉,电文需要严格加密。一些影视作品演的领导站在电台旁边口授电文,报务员就立即发出去。这种情况大概是电报局在发明码电报,一般不太可能发生在军队中。</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下面这个视频发的是长码,这是无线电爱好者的发报练习。从专业的角度看,发的还算不错,点脆划长,音调尚待改善,主要是划与点的转换间有些怪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训练班要求是很严的,淘汰率比较高。一旦形成痼僻,行话叫作“坏手”,想要纠正极其困难,最后只能淘汰。</p> <h3>下面这个是爱好者在用横键发报,横向扒拉,东北话叫卟撸K,特点是速度快,轻轻松松就到了180码,比如在高速路上开车。听一听这速度,与上面的手键发报相比,立见分明。</h3><h3><br></h3><h3></h3><h3>我们台的老兵路子非常喜欢横键。虽然速度快,信号不好时声音很飘,对方根本抄不下来,经常遭到对方台的反对。而且上级也不允许用卟撸K,就是偶尔偷用一下过把瘾。</h3> <h3>经常在机上联络的一听发报手法就知道是谁。发报有瑕疵会使对方抄报困难,所以发报一定要苦练,在点脆划长、间隔分明、音调好听的基础上追求速度。</h3><h3><br></h3><h3>有时在机上也会发生争执,比如嫌对方发的不好,点不脆划又短。或者是嫌对方要求重复的太多。有时是因为有干扰,有时是因为对方发的点划不清,漏了几组没抄下来,这时就会要求重复:嗒嘀嗒嘀 嘀嘀嗒嘀。</h3><h3><br></h3><h3>都是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机上工作本来干扰就大,如果对方发报点划不清,抄收困难,真的是一肚子的火气。</h3> <h3>如果碰上火气大的,马上甩过一串勤务用语:你工作不好,请台长上机工作。</h3><h3><br></h3><h3>这就是毫不客气地直接指责另一方技术欠佳。敢让台长上机的,对方不是个台长也是个老兵。</h3><h3></h3><h3><br></h3><h3>这边当然也不能就范,幽默地回敬一句勤务用语:这里台长故障,到202调整。这是说台长病了,在202住院呢。</h3><h3><br></h3><h3>如果再争的历害,双方就比发报速度了。谁发的快,在速度上压倒对方谁就算胜。这时卟撸K就显出优势,180码劈头盖脸一顿砸过去让对方来不及反应,对方多半就蒙了。</h3><h3><br></h3><h3>当然这种情况如果被纠察台听到,两方面少不了挨一顿批。</h3> <h3>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无线电通讯为我军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从红军时期建立的第一个电台,到西柏坡发出的一道道电波,我军的无线电通信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h3><h3><br></h3><h3>解放以后,部队进了营房,逐渐建起有线通道,无线联络主要是训练使用,重要的电报都是通过有线通道收发,莫尔斯电码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通信手段。</h3><h3><br></h3><h3>如今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手机电脑全球通,每一个人都可以手眼通天,我军有了更先进更保密的通信手段,莫尔斯电码不再担任主要角色,退而成为无线电爱好者的一项运动。上面的几个视频都是无线电爱好者在发报。</h3> <h3>1997年,当法国海军停止使用摩尔斯电码时发出最后一条消息:所有人注意,这是我们在永远沉寂之前最后的一声呐喊。</h3><h3><br></h3><h3>我军的人工发报也早已退出历史使命,留下的是永恒的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