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半条被子 渔水情深</h3> <h3>什么是军民鱼水情?故事里有故事……</h3> <h3>1994年弘涛为三十八军题写大型纪念册《开路先锋》</h3> <h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h3><h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h3> <h3>在说到军民鱼水情深时,习近平总书记举了一个例子,这也是整个讲话中惟一的一个故事:"半条被子"。这个故事是32年前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重走长征路时发掘出来的,故事还有曲折的后续⋯</h3> <h3>今天的主人公——重走长征路记者罗开富:用事实证明红军的伟大</h3> <h3><br /></h3><h3>1984年10月16日,红军长征50年之后,他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11个省、自治区,历经368天,风雨无阻,以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成为按原路徒步走完25000长征路的第一人。</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用事实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红军!</b></h1><h3><br /></h3><h3>1984年10月16日,42岁的罗开富从于都出发,用368天徒步走完中央红军长征原路全程。红军当年长征分三路,罗开富选择了走得最远的红一方面军路线,同时给自己提出每天走、每天写、每天见报的任务。</h3><h3><br /></h3><h3>368天的行程,没想到,仅仅开头两天,罗开富脚上的血泡就已经和袜子粘连了,包扎之后连鞋都没法穿,只能穿草鞋由向导扶着走,一开始就面临比原先估计严重得多的困难,罗开富并没有放弃,想起红军的顽强精神,反而更坚定了要走下去的决心。</h3> <h3>人在遇到困难时候,焕发出来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罗开富在一年的行程里,左腿曾因意外造成小腓骨骨折,患上严重的黄疸病,但他一天也没有住过院,没有坐过担架,而是坚持自己走或者别人扶着走。同时,报社和很多老红军也给予他很多支持和鼓励,沿路很多地方政府派人帮他誊抄稿件和送邮电所发报,核实路线和日期,安排医生和向导。</h3><h3><br /></h3><h3>饥饿、寒冷,没有切身经历的人是无法体会的。过草地时候,罗开富和向导一起陷落到沼泽里,如果不是一头牦牛呛水发怒爬到了泥潭外面,可能真会遭遇到灭顶之灾。雪山草地本来就人烟稀少,红军长征时候,8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只住着2万多人,又多受反动宣传,躲进深山,致使当年红军普遍筹粮困难,许多部队未进草地即已断炊,饥饿的红军吞嚼着火烧水煮后的皮带、枪带、马鞍等,甚至在人粪、马粪中寻找没有消化的青稞粒。3600米以上的高原海拔,下雨雪时候气温会降到零度,罗开富一行带着帐篷、被子、棉大衣、高筒靴还冻得发抖,而当年的红军,不少人穿的是薄军衣和草鞋,夜间只能背靠背或者相拥着御寒,不少人睡着了之后就再没有醒来。据统计,红军一共有一万多人没有走出草地。</h3> <h3>经历过长征的红军百炼成钢,而重走了长征之路的罗开富也脱胎换骨。红军的顽强精神,通过罗开富实际经历的对比,显得更加光辉和伟大。罗开富对记者说,通过重走长征之路,我进一步明白了,我们的党和军队经历了这些艰难困苦,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徒步长征路,对我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也使我感受到了肩上沉沉的责任,我要用事实告诉人们什么叫共产党,什么叫红军!</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红军留下的宝贵精神,你们要一代代传承下去</b></h1><h3><br /></h3><h3>罗开富走到了泸定桥的时候,体重从148斤降到了98斤,当时他正患黄疸型肝炎,两天没有好好吃东西,"当时的情况是要么换人,要么死,"然而罗开富对自己说:要为中国记者争一口气,他边走边输液,竟然奇迹般地闯了过来。然而与自己闯过艰难挑战相比,罗开富更加反复强调的是:红军的伟大和沿路群众给他带来的感动。</h3> <h3>"我们过草地时候看到了红军遗骨,当时想要掩埋,后来发现越来越多。"罗开富说,走出草地的时候,我们全体人员对着草地说:"我们看到了你们的遗骨,你们大多是从南方过来的,你们进了北京都是将军,但是你们都留在了草地,这是为了我们中华民族。"</h3><h3><br /></h3><h3><br /></h3> <h3>"重走长征路完全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激发了我的灵魂,让我知道了什么叫伟大。"罗开富说,"数不清的人为我提供各种帮助,其中为了我受伤残疾了的向导有四五个,他们没有向国家提出过要求。人到了老之后,金钱还得清,感情还不清,因为你欠人家的。"老人表示,他在退休后已经又重新去走了一次长征路,"我有生之年,还要再去。人民热爱我们的党,热爱红军,你们这些记者要重走长征路,不仅仅是代表你们的媒体,而是说明中华民族后续有人。"</h3> <h3>"红军永远在路上,留下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罗开富对采访团所有记者说,在你们中间,我好像又回到50年前,又回到年轻时候,当年我要重走长征路,是为了反击国内外敌人对我们的污蔑,也是为了见到长征路上的人;今天你们来采访我,不是因为我重要,而是红军重要,红军的精神要一代代传递下去,你们也将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h3><h3><br /></h3><h3><br /></h3> <h3>我们这一代人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完)</h3> <h3>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经济日报原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讲述3名女红军与徐解秀老人间的暖人故事。</b></h1><h3>1984年11月7日中午,我走到湖南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一进村,我就注意到一位裹着小脚的老人不远不近地跟着我,看着我。我看出来她想跟我说什么。但因为采访的地点分散,直到下午3点多我要离开前,才又去找了这位老人。</h3> <h3>1984年11月7日中午,我走到湖南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一进村,我就注意到一位裹着小脚的老人不远不近地跟着我,看着我。我看出来她想跟我说什么。但因为采访的地点分散,直到下午3点多我要离开前,才又去找了这位老人。</h3><h3>事情原来是这样的:这位老人名叫徐解秀,50年前的昨天晚上,3位女红军和她一块睡在厢房里,4个人盖着她床上的一块烂棉絮和一条女红军自带的被子。第二天(1934年11月7日)下午3点多,红军要开拔了,3位女红军把她们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了一半给她。她不忍心,也不敢要。3位红军对她说:红军同其他当兵的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打敌人就是为老百姓过上好生活。</h3><h3><br /></h3> <h3>在她们互相推让的时候,红军大部队已开始翻山。徐解秀和丈夫朱兰芳送她们走过泥泞的田埂,到了山边时,天快黑了。她不放心,想再送一程,因为是小脚,走路困难,丈夫就和她讲好,送她们翻山追上大部队后就回来。谁知丈夫当天没有回来,跟三位女红军一样,从此没了音讯。年年这几天,她都要在与丈夫和女红军分别的山脚下等好久。她问我:"你能见到红军吗?"我答:"能见到。"她说:"那就帮我问问,她们说话要算数呀,说好了,打败了敌人要来看我的呀!"她说到这里,脸上已流下了泪水。我和在场的人都沉默着,眼角也都湿了。</h3> <h3>她一边擦泪,一边自语着:"那三个红军姑娘不来看我,他(指丈夫)为什么也不回家呢?那时我才34岁。不是说好的么,送红军翻过山,就回来,还要我烧好洗脚水等他啊。50年了,我不知烧了多少盆洗脚水了,凉了又烧,烧了又凉,就是等不到人啊!是不在人世了?好心人该给我送个信,我好为他上柱香呀!"</h3><h3> 停了一会,老人说:"3个姑娘长得很漂亮,有一个还不到20岁,心也好。你们说,一条被子能剪下半条给穷人,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人!她们上山时,还在一步三回头地对我说:大嫂,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吧,等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被子来,说不定还送来垫的呢。现在我已有盖的了,只盼她们能来看看我就好。"</h3> <h3> 我擦了擦泪水,握着老人的手说:"徐大娘,我一定向红军汇报,尽力帮你找到她们。"她点点头说:"找到就好,找不到,你也要回来看看我呀。"</h3><h3> 徐阿婆把我送到山脚,就是当年与红军姑娘分别的地方。站在她一旁的68岁的朱青松说:"红军走后,敌人把全村人赶到祠堂里,逼大家说出谁给红军做过事,得过东西。大家都不说,敌人就搜家。女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被搜走了,敌人还强拉踢打,让徐解秀跪在祠堂里半天。"</h3><h3><br /></h3> <h3>我踏着当年3位女红军的足迹翻山走到里田乡,点了几根蜡烛,带着起伏不平的心情,写下了"3位红军姑娘在哪里"的稿件。见报后不久,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15名经历长征仍健在的女红军经过商谈,由谢飞向本报记者庹震、汪洋发表的谈话也见了报:"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可对那些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红军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请罗开富同志捎句话;我们也想念大爷、大娘、大哥、大嫂们!"并表示要想办法找到徐解秀婆婆想要找的那3位女红军和她的丈夫。</h3><h3> </h3><h3><br /></h3><h3><br /></h3> <h3>5年后,当我背着邓大姐等多位红军送给徐解秀婆婆的被子赶到沙洲村时,想不到3天前老人去世了。她的孙儿朱和荣告诉我:"奶奶临走前的几天,眼睛总是闭了又睁,断断续续地说,那3位姑娘和你爷爷会回来看我的,他们都八九十岁了,走路不便了,一定要想法子把村前到山脚的路修好。要告诉3位姑娘,解放后我就有被子盖了。现在我只是太想她们,是她们让我明白了什么叫红军,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和红军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啊!"朱和荣说:"奶奶最后说,爷爷回家时你要告诉他,快60年了,200多个春夏秋冬,我每天都在等他啊!我实在等不动了,我先走了,不要怪我啊。</h3> <h3>受罗开富报道的影响,1996年4月,北京电视台《永恒瞬间》摄制组也来到沙洲村,拍摄"半条红军棉被"的事,并将一床签满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名字的新棉被,在徐解秀老人的墓前。被子上还写着"万里长征,成烈烈千秋伟业;一条棉被,寄殷殷两代深情"。</h3> <h3><br /></h3><h3> 33年过去了,岁月阡陌。每每想到未了的心愿,罗开富深感遗憾:当年答应帮徐解秀找到三个女红军以及再来看她的承诺,像镌刻在他生命里一样,令他牵挂一生。自1984年11月离开沙洲村后,罗开富还于1991年、1996年、1999年、2005年、2009年来过五次,每次来,都会去为徐解秀老人扫墓。</h3><h3> "感谢你们的妈妈!"</h3> <h3> 在那些日子里,他遇到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启程不久,左腿膝关节就摔骨折了,途中所拄的铁拐都被磨短一大截;在广西海拔2000多米高的老山界上断了粮,又饿又累,他只能吞食止咳冲剂、速效感冒片充饥;雪山上,高山缺氧,高原反应加疲劳令其险些送命;超极限的劳累,使其肝病、胃病复发,本来已很瘦的我体重又减了十几公斤……第二次重走长征路他三叉神经痛时常发作,好像电击、刀割、撕裂那样的痛,痛得张不开嘴,更不用说吃饭了⋯</h3> <h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见《老子》第六十四章 。意思是: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 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说明万事起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h3> <h3>《红军长征追踪馆》馆长朱倍得:南浔人的骄傲!因为他,南浔古镇得以保留!因为他,建立了中国第一老年城!因为他,不为房地产高楼处处林立而所动心,他却为南浔人无私地建了一个非 贏 利 性的文化公园-文园!几十年來,他与久安员工共同努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他是人民的好榜样!</h3> <h3>2016年,朱倍得先生为南浔文园"红军长征追踪馆"扩建时,在原有的三位女红军与徐解秀的雕塑旁,增加展出了徐解秀当年给三位女红军洗脚的木桶、烤火的火盆及火钳等遗物。</h3> <h3>罗开富与弘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