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芯子闹元宵

马丽

<h1>  周村芯子,是流传于山东省周村一带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它起源于明清时代,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四和十五将在周村上演两天。目前,周村芯子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h1><h1> 正月十四下午,当我们赶到周村恒星路时,现场已经人山人海,双向六车道的大街两侧已经有十几万人聚在那里,上千警力两步一岗,维持着现场的秩序,2000多演员,每年一度的元宵节群众文化活动即将开始。</h1><h1> 很幸运,我们被允许进入内场穿梭拍摄。感谢山东惠佳摄影俱乐部的精心组织,感谢主办方的大力支持!</h1> <h1>  周村芯子的起源,应该是从高跷引发而来,据说周村人每年要接泰山老奶奶回娘家,隆重的接驾仪式从年前就开始排练,高跷扮玩等表演吸引了官府里几个6、7岁的小孩子,他们哭闹着要爬高,怕摔着他们,只好用一根铁芯子把孩子固定在上面,外面套上特色服装,由大人们抬着走。芯子的表演由此而来。</h1> <h1>  周村芯子的题材,都是选自中国传统文化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如红楼梦、白蛇传、西厢记等。</h1> <h1> 周村芯子的表演者基本都是5到10岁的孩子,说起来也是很辛苦的,从准备到演出,4、5个小时,孩子们当天基本上是不能吃饭、喝水的,有人也提出过质疑,这对孩子们是否太残酷了。</h1><h1> 只能说,任何一项艺术的发展与成功,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h1> <h1>空中跳跃走钢丝……</h1> <h1>  小芯子的空中播报……,城市的街道,会有各种的障碍物,电线、路灯,这对小芯子的安全都是个威胁。抬杆的演员告诉我,每一支队伍里都会有完善的安全措施,走这条路,也要反复演练好多次,以确保万无一失!</h1> <h1>  这是我在2013年现场拍摄的芯子卸妆,走下铁架的孩子,似乎还沉浸在那种凌空欲飞的感觉里,有惊恐,也有自信,这样一段经历,会给他们留下怎样的记忆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