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序·探文物界半壁江山,寻华夏族灿烂文化。</h3><h3>大年初四,我来到了上海。在几日的风雨飘摇中,我三次去往了拥有文物界"半壁江山"的上海博物馆,一睹前朝遗文物的风采。每一件文物都是如此精美,承载着得意的炫耀,智慧的倾注,文化的遗存,以及煞费苦心的叮咛。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从部落到王朝,从分裂到统一,从辉煌的大唐盛世到"东亚病夫"······东方雄狮经历了太多太多。而遗留的文物,正是中华民族一次次跌倒或站起,屈服或不愿服输的见证。我相信,如果文物能开口说话,它要告诉我们的远远不止是中华民族曾经多么辉煌,而是让我们以史为鉴,改正错误,铸造新的辉煌,或者说延续昔日的辉煌。这也许才是各种博物馆存在的真谛。</h3><h3>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见。</h3><h3>梦见你千万遍,只想触摸你五官。</h3><h3>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h3><h3>只有你有幸描述这光阴似箭。</h3> <h3>今天要说的是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青铜时代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跨越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夏、商、周三代,延续了近两千年。青铜器大多是礼器,多用于祭祀祖先神灵、宴请嘉宾贵客、举行隆重典礼。青铜器使用的种类、数量及大小显示了其主人的贵族身份。</h3><h3>青铜器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h3><h3>一、种类繁多、造型繁复</h3><h3>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可以分为酒器、兵器、石器、水器、乐器。单是酒器就可以分为爵、角、斝、觚、觯、尊等大小不等的十三种。要是将这些种类再往下分,可以分为三十六种。每一种青铜器都有其不同的造型。因此,青铜器的种类和造型可谓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h3><h3>二、纹饰精美</h3><h3>每一件青铜器的纹饰都无比精美细致。常见的青铜纹饰有兽面纹、饕餮纹、龙纹、凤鸟纹、雷纹、日纹、火纹、动物纹等。每一种纹饰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能想到办法让它们跃然青铜器上,更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h3><h3>三、青铜器铸造技术高超</h3><h3>青铜是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铜、锡、铅的成分配比臻于完善。石范、陶范、金属范等范铸方法先后出现,以陶质块范法的发展最为充分。镶嵌、鎏金等技术使器表精丽多彩。毋需分范的失蜡法是青铜铸造的一大进步。原来,早在几千年前,聪明的祖先们便掌握了制作合金时各种金属的比例,创造了诸多制造这样精美绝伦的器物的方法。</h3><h3>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青铜器代表的是华夏正礼,中国古代的青铜艺术是中华民族最为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h3> <h3>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大可以分为萌生期、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这件镶嵌绿松石十字方钺是一件夏朝权杖,它太过笨拙,没法用来作战,应该是用作礼器。它是萌生期的青铜器,也是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青铜礼器造型初具规范,器壁匀薄,陶质块范铸造技术已达熟练水平,具有兽面特征的纹饰以形成。从镶嵌绿松石十字方钺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镶嵌技术。萌生期的青铜器显示中国已步入文明社会。</h3> <h3>这件商代的兽面纹觚是育成期的青铜器。"觚"是一种中小型盛酒器。图中这件觚有兽面纹的部分叫做腰,酒只能盛到腰。我们所说的"一觚浊酒尽余欢"中的觚就是这种东西。商代早期和中期是中国青铜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如图,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青铜纹饰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当时,分铸技术的应用已经较娴熟,制范、合范技巧相当进步,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发展的基础。</h3> <h3>这件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是鼎盛期的青铜器。大克鼎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为西周孝王时的器物,鼎身有铭文。铭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克对祖父功绩的追溯,一部分为周王对克赏赐的记载。除了大克鼎之外,当时还发现了小克鼎7件。鼎在西周时是用来盛放肉食等祭祀品,作为膳夫,克却能享受诸侯级别的列鼎,可见其极受周王器重。</h3><h3>大克鼎采用大量变形纹饰,颈部兽面纹,仅保留脸部轮廓线条和眼睛,称"变形兽面纹",腹部呈波曲纹,极具节奏感和韵律感,又称"环带纹"。大克鼎是青铜转变期的代表,与大盂鼎、毛公鼎并称"海内三宝"。</h3><h3>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显示出其庄严厚重,给人以威严与权力的联想,而铸在鼎腹内壁上的长篇铭文则蕴涵着丰富的史料价值,其书法价值更是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h3> <h3>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布满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即庄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体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h3> <h3>但最让我感动的,不是大克鼎本身的故事,而是潘达于先生与大克鼎之间的故事(见下图)。是潘老先生的拼死守护,今天,我们的文化遗产才没有遗失。如果每个中国人都像潘老先生一样,将保护中国文物、保护中国文化当成一种责任,就不会有火烧圆明园的屈辱、鸦片战争的惨败、列强瓜分"租借"中国的罪行。毕竟,一个连自己的东西都保护不好的国家,又谈什么与其他国家抗衡呢?今天,虽然国泰民安,大多数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有一批文物陆陆续续地回了家。但我们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文化遗产远远不止这些文物所能带给我们的,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绝不伤害文物(碑林中一些没有玻璃罩的石碑、长城等),保护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不论走到哪里,不忘本,不忘根。如果每一个人都爱自己的国家,都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东方雄狮的崛起将指日可待!</h3> <h3>这件仲义缶霝(这是一个字,但是实在找不到)(ling 二声)是西周中期也就是青铜器转变时期的文物。缶霝是一种大、中型的盛酒器。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体制,新的器类出现,器型端庄厚重,饰纹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质朴简率。做器铸铭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实习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各诸侯国普遍建立青铜铸造业,水平不一,大国之器仍较精严。</h3> <h3>这件牺尊是更新期的青铜器。这件牺尊与其他尊不同,既可以温酒又可以盛酒。中间一个窟窿用来盛酒,两边两个窟窿用来温酒。该器物在青铜器发展中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件牺尊是发现的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集温酒、盛酒为一体的青铜器,为上海博物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h3><h3>在殷人观念中,体格健壮,有一双弯曲而有力的大角的水牛更具灵性,所以让他充当人与神沟通的媒介,担负通天地神兽的重要角色,主要用于祭祀。同时牛尊的器身满饰动物纹,在商周时代的神话和美术中,动物或动物纹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祭祀中被视作神奇力量,扮演沟通天地的助手。</h3><h3>这件春秋晚期的牺尊集铸造、设计、雕刻艺术于一身。既是精美的艺术品又是生活中的实用品,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精品。</h3> <h3>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现高潮。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征明显。从该器物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时青铜器生活实用性增强,礼器功用逐渐消失。</h3><h3>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以龙为纹饰的主题细密繁缛,人物活动的花香创造性地作为主纹出现。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产生,镶嵌工艺绚丽工巧,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战国晚期,青铜艺术趋于素朴平实。</h3> <h3>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h3><h3>沧海桑田,如今我们看到的青铜器都已生锈褪色。谁都难以想象,几千年前,明亮,鲜丽的它们是多么美丽。但那之前闪着光的,以及我们今天依然能看见的光芒,一定是中华人民的智慧与信仰的遗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