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生活

孙卓

<p>"知青"、"上山下乡"、对许多人来说是个沉重的话题,毕竟我们大批的城市学生在最好的青春年华里,失去了继续上学的机会,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城市,来到了从来没有去过的乡下。从此我们独立了,自食其力了,但现实是残酷的,不谙世事的我当时不满16岁,只有新鲜感,只有对新环境的憧憬和对未来充满的希望。</p> <p>出发</p><p>记得1968年12月30日,那天下着雪,西安城里大街小巷锣鼓喧天,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标语映红了全城,高音喇叭响彻一片。我和好朋友初六八级的同班同学约好背着行李一起去学校,为了表达即将到来的独立,我们不让家长送行。我朋友的父亲、母亲都是老革命,是走过长征的老红军,我十分羡慕她穿着一身绿军装显得非常神气。我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关在"牛棚"里,我的两个哥哥已在两个月前去了陇县上山下山,家里就剩下母亲一人,我背着行李走出家门,下了几个台阶不经意的回头一看,母亲倚着门朝着我笑,我突然发现母亲憔悴了许多,心中一沉,但随即又被楼下的喧闹一扫而去,我笑了笑,向母亲挥挥手,和同学高高兴兴地去学校报到了。</p> <p>离开了西安城,雪下得更大了,我们坐着带篷布的大卡车,观赏着外边的鹅毛大雪,经过了一整天的行程,终于在天黑之前来到了大荔县高明公社曹家洼大队。从此我们9个人,4男5女,15至17岁的同学就在这里插队落户了。</p> <p>村中概貌</p><p>曹家洼大队坐落在渭北塬上,与合阳县、澄城县相邻,这里常年缺水,村民吃的水是从三十六丈深的井里打出来的,洗衣服的水是下雨时储存在涝池里的水。农作物以小麦和红薯为主。</p> <p>曹家洼有四、五十户人家,大队编制,最高领导是党支部书记和大队长。村里有三条街道,都是土路,中间的一条也是最宽的街道中有一口井,井深三十六丈,打水时需三个人,两个人摇辘轳,一个人拽绳子,每次去挑水,那里都排着长队。井台旁的大树上挂着一口大钟,集体上工、书记和大队长讲话都会敲钟。因此井台也是村中最热闹的地方,是村中的政治中心、新闻中心和娱乐中心!特别是吃饭的时候,男村民每人端一个大老碗,蹲在井台边,边吃边聊,一字排开……煞是壮观!所有的消息,段子都出于此处。多年后,我们九个知青为纪念下乡三十周年重返曹家洼,出资修建了井台,在湿滑的泥井台上铺上了青砖,为防止异物落入井内,还盖了个小房子。大队为了纪念上山下乡,特意将我们九名知青的名字刻在了小房子的墙上。</p> <p>劳动篇</p><p>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虽然不知怎样算大有作为,但明白至少不能拖后腿。当队长派工时,我们也是争先恐后努力干,但毕竟年龄小,又没有干农活的技巧,评工分时都评的不高,我和老红军的女儿因为不会挑水,只评了6.5分,别人都是7.5分。大队年终分钱分粮都是按工分计算,我们知青算一户,头一年差点买不起口粮,真有些灰心丧气。</p> <p>后来经过锻炼,我们逐步掌握了农活本领,割麦子、打农药、摘棉花、挑水、拉架子车.....不在话下!分的粮食够吃了,人也结实了。</p> <p>队长率领我们每天早晨六点多出工,九点多下工吃早饭。有一天不到八点钟,我们的肚子就饿得咕咕叫,留在家里做饭的同学赶紧拿来了几个灶坑里烤的红薯,我们顾不上剥皮,连皮带土都吃了进去。</p> <p>那几年我们不仅不得病,个个还都长得黑胖!</p> <p>生活篇</p><p>刚到曹家洼时,我们住在老乡家,第二年大队在小学校操场边上为我们盖了一排房,有宿舍、有灶房。为了节约开支,购买锅碗瓢盆等灶具得处处精打细算,因为我们懂得从下乡那一刻我们就开始独立了!不能随便向家里伸手。</p> <p>为了购买蒸笼,大家商量趁农闲回西安购买,在返回队上时,我们经历了一段不花钱的旅途。笼屉直径一尺八寸,分四层,加上盖子共五格。我们五个女同学每人拿一格,正准备从西安火车站买票上车时,有人说咱们的钱不够买票了!怎么办?一个同学挺身而出说:跟我走!我们跟着她从火车站偏门三拐两拐就进了站台,顺利登上了火车。车厢里人们好奇地盯着我们看,悄悄议论着:"这就是知青。"火车到了渭南,领头的同学晃了晃手中的笼屉,朝着检票员说:乡党阿姨,我们是知青,买了笼屉没钱买车票了,让我们过去吧?检票员朝我们挥挥手说:娃们不容易,过去吧!于是我们一个个高兴地挥着笼屉,喊着谢谢乡党!走出了车站。</p><p> 到了渭南市离大荔县城还有几十公里,大荔县城到我们村上也有几十里路,我们一段一段地搭乘过往的卡车,最后剩下十几里路,我们甚至搭着过路的自行车回到了家,真高兴,没花一分钱!那时的人真善良! </p> <p>我们知青的家在户长的领导下也是有规矩的,男生负责挑水、打扫院子,女生负责烧水做饭。平时小的矛盾常有,大的战争也有那么几次。有一次我们去十几里外的寺前镇赶集,买完生活用品发了信后返回,一路上我们女生有说有笑,还不时地采野花,男生在前头越走越快,一会便不见了踪影。待我们到家推开院门一股饭香味扑鼻而来,再推开厨房门一片狼藉,刚用过的脏盆脏碗堆满了案板。一直声称不会做饭的男生,居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给自己做了一顿大餐,油泼面!再看到油瓶子见底,下半个月没油吃了!我们怒火中烧,男生从宿舍里探出半个脑袋坏笑,于是一场战争爆发了,最后队上提前预支了下月的油才作罢。队上怕我们不会理家,粮食和油都是定时定量发给我们。</p> <p>我在家时从没做过饭,也几乎没有洗过衣服。下乡了,什么都得自己做,学着烧火,眉毛差点被烧掉,冬天洗衣服手冻得像红萝卜。三年过去了,什么都学会了!我甚至于学会了拆洗棉袄!</p> <p>那时村里没有电,到了晚上漆黑一团,我们只能围着煤油灯看书。我从家里带来了鲁迅的书,还有散文集,甚至还有我大哥的高中语文书,那时实在没有书可看。到了第二天早上洗脸时才发现,大家的鼻子都是黑的,像长了胡子!</p> <p>水乳交融</p><p>刚到曹家洼时,我们这帮"学生娃"(村民们的称呼)也干了不少坏事,打死了村民的狗,放跑了村民的猪,弄坏了队上的架子车,还偷偷挖地里的红薯。那次偷挖红薯我们女生也参与了,男生挖来了红薯,女生烧火来蒸,还让男生站在门口放哨。大荔的红薯又干又面又甜,晚上我们5个女生吃了满满一大盆。这些种种劣迹,队上大多采取了包容的方式,按支书的话说,"学生娃离家这么远,不容易"。支书还曾经到西安家访,每家都走到了。</p><p>三年来,知青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三十年后,我们回到曹家洼,许多村民还叫得上我们的名字!有个大嫂甚至还叫出了我大哥和二哥的名字!惊得我热泪盈眶。</p> <p>1971年我们结束了上山下乡的生活,返城了,也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加工业企业的建设。我们9名知青先后被招进了铁路局、电信局......,我被招进了秦岭电厂建设指挥部。</p> <h3>下乡的三年,我们的收获太大了,从五谷不分到行家里手,从懵懂无知的少年到风华正茂的青年,就连个子也长高了,特别是男生,刚下乡时有的还不如我们女生高,被村民笑话为&quot;不是好劳力&quot;,三年后竟然比我们高出半头!</h3> <h3>我的知青的生活是一段精彩的生活,是一段酸甜苦辣、五颜六色的生活,这段生活给我留下的是独立、成长和快乐!</h3> <h3>我的知青生活是一段难忘的记忆,是我离开校园进入社会的经历,这段经历在我的人生轨迹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段经历将影响我整整的一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