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秦淮,雨中情怀。

布丁果果亲

(2.20)<div> 傍晚,遇见古秦淮。</div><div><div> 惊喜却不陌生,有如他乡遇故知。可能因为中间特别熟悉的某个字吧。立了春的雨,淅淅沥沥,有点清冷。秦淮河畔,游人如织。这点清冷到底难挡人们的向往与热情。</div><div> 没撑伞,不想让视线再有任何遮挡。 </div></div> <h3> 夜色渐浓,白日河岸浓重的商业气息也渐波淹没。目之所及,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画舫凌波,灯影交织。蔷薇色历史的秦淮河,在嘈杂声中铺陈开来。</h3> 北岸。 <div>  江南贡院。</div><div> 这里曾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明远楼旁,以千字文排序的号舍,成就了多少十年寒窗一功名的江南才子,又终结了多少才子的华衣锦梦。留下了多少后人津津乐道,或俗或雅的掌故。点秋香的唐伯虎,因牵扯科场舞弊而仕途悲凉。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历经三朝才脱得青衫。愤世嫉俗的吴敬梓,因科考不中,而反八股弃科举,最终成就大作。</div><div> 中国科举博物馆内,存留完整的科考试卷及皇榜,展现了科举制度的严苛,及高中皇榜者的无上荣耀。</div><div> 此岸,出出进进的尽是达官显贵,文人墨客。</div> <h3>  文德桥。</h3><h3> 秦淮河上的桥,都是有故事的桥。文德桥应该是故事最多的。</h3><h3> 站在桥上看灯影,是绝妙的视角。随处可见的大红灯笼,桥上和游船上的灯,斑斓了河面,也点缀了两岸青瓦白墙的素雅。夜色中的秦淮河,画一般。看到"秦淮人家" 更是莫名的激动,倍感亲切。会是什么样的人家呢? 望族,商贾,文人雅士,酒家歌妓,应该都有吧。这样的熙来攘往也应该是他们的日常。灯影里的秦淮河,柔美,仿佛还有六朝金粉的余味。</h3><h3> </h3> <h3>  想寻浆声,却是难了。游船,叫画舫才有秦淮味道。但已不是那种摇橹式的了。浆声灯影只能是意象中的秦淮味道了。</h3><div> 桥上人真多,难怪有 "文德桥的栏杆一靠不住" 之说。繁华如此,古时的木栏杆,如何承载? 何况,还有文德分月的奇景,惹人?不是说君子不过文德桥吗? 古往今来,敢问过桥的诸位,为何? </div> <h3>  向往南岸。</h3><h3> 能在北岸参加科举考试的,哪个不是历经苦读,满腹才情? 自古才子多风流。南岸的酒肆青楼,可是诗酒游乐的温柔乡。</h3> <h3>  南岸。</h3><h3> 乌衣巷。</h3><h3> 走到桥尽头,灯火阑珊里,却见,乌衣巷。真是不经意的遇见,心底雀跃。回望刚才的桥,怎么不是朱雀桥呢? 转身,入巷口。狭长窄巷里,人不多。乌衣古井,不大,据说是东吴时期的遗留。井口上提水揽绳磨下的印记清晰可见。</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巷右边是王导谢安纪念馆。王谢,在东晋,曾是贵族世家的代名词。来燕堂前,不见旧时燕。他们,已和王家的书法、谢家的诗歌一起,飞入寻常百姓家。新亭对泣,东山再起。桃叶望渡,入木三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咏絮才女,山水诗人。这些,寻常的你我,大多都不陌生吧。却不一定知道,与乌衣巷有关。因为世人对乌衣巷的向往,可能不是源于王谢子孙,而是刘禹锡的功劳。</font></h3> <h3> 李香居故居。路过。</h3><h3> 北岸的才子,不做君子也要来南岸。不单只为诗酒,更为佳人。明末清初,擅琴棋书画、诗词歌舞,色貌才气兼俱的秦淮八艳中,我所熟知的也只有这《桃花扇》主人,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至于董小宛和冒辟疆,能记起他们,完全是因为对他们的名字的喜好。八艳与达官与墨客的传奇故事,总是,读的时候似曾相识,再读,还是。总记不清楚,分不明白。可能她们的才情太过抢眼? </h3> <h3>  十里秦淮,绵延了千年的时空。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岂是走过看过就能领略?匆匆走过,看到的,是眼前的灯影幻灭。想到的,也都是读来听来的,过往的浮世繁华。虚虚实实,却是秦淮迷人之所在。</h3><h3> 回到小城,从喧闹中抽离,回想走过的秦淮的桥与路,借助网络,更深的了解秦淮,越发觉得秦淮真是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h3> <h3> 雨中秦淮,再见。</h3><h3> 蔷薇花开,再约。</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