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管理学院 郭*(大学教师的寒假作业)</h3><div> 题目起的很标准,但是我不喜欢。“读后感”三个字或许也没有问题,只是搭配不上前面六个字,这是我的错。</div> <h3> 寒假前,流连于学校的图书馆,雄心壮志借了十本书,基本文史。一周在过年,一周在旅行,一周读两本,正好一假期。不用费劲算了,这个寒假,有七周。我,对得起,我的小学数学老师。这,是计划。
</h3><div> 三本关于古诗。说来有趣,现当代人的诗作,冥思苦想,记不起几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此处感谢省略号。窃以为,诗作,还是古人的好,各抒己见,不辩论。
</div><div> 《唐诗三百首精译赏析》,745页,专注唐诗,诗作不多,但是很厚,可以推断得出,注解应该很详细。诗作到了唐代,绝对意义的巅峰。虽然对于前秦古诗和魏晋古诗我也很喜欢(重点是“喜欢”)。《关雎》耳熟能详吧,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首诗。说句实话,真不好意思用这首举例,显示不出层次。再举个魏晋的,曹丕《燕歌行》,“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此句是何等的凄美,画面如同就在眼前。世人多以为在描绘妇人,我却不以为然。好在没有了高考时的统一答案。碍于篇幅,不再举例。我说陶渊明同学,你坐下,要有耐心,然而陶渊明似乎最不缺的就是耐心。</div> <h3> 接着说唐诗,并且是300首。但是唐诗又何止3万首?有文字记载的,将近5万首,收在《全唐诗》。这看不完啊,后人挑出不到2000首,编成《唐诗别裁》,这工作量,睁目结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孙洙又挑出来300余首,取名《唐诗三百首》,其实310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包括进去了。说一句讲出来得罪人的话,不是他把名篇选进去了,而是选进去的,成为了名篇。本来是启蒙教育读物,但实际意义远大于此。世存不同版本的诗歌选集,只是孙洙版本的名气最大。从小听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叫做童子功,可惜了,我是大人了。</h3><h3> 《三天读懂五千年最美古诗词》,303页。三天神游五千年,乍听觉得很吸引,细琢磨不对劲。孩子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成年人似乎却充满了怀疑。三天能读懂吗?还最美?</h3><h3> 《最风流醉唐诗》,215页,这本最薄。关于古诗,就从这本开始。作者李会诗,第一感觉是个笔名,这名字够横的。是作者而不是编者,说明原创性较高。从一页开始,引人入胜,随后是欲罢不能,最后是钦佩不已。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竟然还有如此清新淡雅之人用文学的灵气在创作,把唐朝诗人及其诗句介绍给当代读者,读者就如同穿越了时空,现场感受文人骚客们之间的品诗会。</h3><h3> 李会诗把读者带入唐诗,品评诗作,我却品评不了李会诗。文学、历史、文化的积累与语言文字的巧妙组合在整本书中无处不在。我们领略了古人诗作的魅力,欣赏了作者的文笔。</h3><h3> 《偶遇的刹那,生命正艳如桃花》</h3><h3> 有人说,爱情是种化学物质,当两个人凝望对方的眼睛长达三秒后,空气里的分子结构就会发生改变,爱情也由此诞生。这一说法并没有什么确实的科学考证,但却因爱情故事的甜美令这一理论神采飞扬。爱情和人生四季一样,也需要经历悲欢离合的基调,品味苦辣酸甜的段落。而在这爱情的四季中,如果把热恋比喻为躁动的盛夏,那么人生的初次相逢就犹如早春的桃花,鲜艳却带着柔媚、矜持与羞涩。</h3> <h3> 《题都城南庄》——崔护
</h3><div>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div><div>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iv><div> 我开始对这个与我同龄的没有商业包装的女文人感兴趣……
</div><div>
</div><div> 2018年3月2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