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2月28日放学时间孩子自主上厕所的时候,发现了新鲜的东西,开心的跑到我身边就像吃了糖一样开心的和我说“老师有冰,老师这里有冰”将我拉到洗手池指着说“冰在这里”看见孩子们兴奋不已的样子,我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发展展开了活动,故事就这样开始了……<br></h3> <h3>第一天教师小记❤️<br></h3> <h3>高婉婷“老师冰是凉凉的”</h3><h3>刘夏莘“老师我的冰是糖做的,是凉的味道”</h3><h3>陈俊宇“冰变成水啦”</h3><h3>梁梓惠“冰块像冰淇淋一样冰”</h3><h3>宝贝们还不时偷放嘴里尝一尝呢。</h3> <h3>那天放学回去宝贝们一直就带着问题,第二天一早陈俊宇小朋友就着急的拉着妈妈来到洗手池就问老师“老师,洗手池里冰怎么融化了”“老师我们的洗手池中又有冰啦,又有冰啦”还说着天冷了就有冰了。<br></h3> <h3>教师小记:追随孩子们的脚步 捕捉幼儿兴趣。 </h3><h3> 幼儿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着教育契机,但我们往往视而不见或简单处置,忽视了幼儿身上的发现的情况所具有的教育价值。 <br></h3><h3> 随之我们通过谈话活动,让孩子更近一步的了解冰是什么东西变的,冰是怎样融化的”根据孩子的兴趣,老师布置了任务,让家长们也跟随孩子的脚步一起和宝贝们去发现冰,将其发现的知识带到幼儿园,探索家园合作激发幼儿探索奥秘。<br></h3> <h3>第三天教师小记<br></h3> <h3>林杰鑫:“大阳公公出来,冰就融化了”。</h3><h3>梁梓惠:“手捂一捂冰就融化了”</h3><h3>姜羽辰:“放进热水就融化了”</h3><h3>高婉婷:“放嘴里就化了,像一颗糖一样,慢慢的融化”<br></h3> <h3>教师小记:在孩子们的交谈中,有基本孩子已经所以冰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将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小班组进行一次小教研。 </h3><h3> 也针对家长的反应,我们将冰这个课程进一步完善。也让家长参与其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了解该年龄段的特点与认知,达成共识。 </h3><h3> 根据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探究能力。针对最近小二班幼儿对水成冰这一现象感兴趣,为了促进幼儿对事物探究能力,小班组统一设计了一节关于冰融化的课程。<br></h3> <h3>小班生成课《冰融化了》
幼儿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冰块,特别感兴趣,有的已经开始玩起来了,孩子们真是不怕冷呀。<br></h3> <h3></h3><h3></h3><h3></h3><h3></h3><h3>姜羽辰:“老师我们冰滑滑的,凉凉的”。</h3><h3>颜羽彤:“老师冰块硬硬的”。</h3><h3>刘宇泽:“老师我们把水放进去冰就可以融化啦”。 </h3><h3>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两盆水,分为2组观察。一盆是热水,一盆是冷水,我们一起观察看看哟,看看你会发现什么呢?”过一段时间。</h3><h3> 热水组刘夏莘很快就激动的举着手说“老师,老师,我这里的冰块小了一点”说完过段时间个个举着手说“冰块不见了,冰块变成水啦”激动的就好像发现了什么秘密一样。<br></h3><h3></h3><h3></h3><h3></h3><h3></h3> <h3>教师小结:幼儿已感知、发现冰块的特征。也发现冰块在热水里融化的更快。孩子们经过讨论,宝贝有了新的计划。</h3><h3><br></h3><h3>制定冰融化观察表<br></h3> <h3></h3><h3></h3><h3> 陈俊宇:“老师我们用热水表示太阳吧,太阳也是热热的”</h3><h3>梁梓惠:“我们小水滴,小雪花表示冷水吧,雪花凉凉的”</h3><h3> “老师我还可以用火当热水,火也是热热的”</h3><h3> “老师我还可以……”<br></h3><h3></h3><h3></h3> <h3> 经过孩子们讨论后,又进行了多次小实验。这次的随机观察,就能形成活动。幼儿一日活动中其实就在与教师、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会许多新奇的发现,提出很多问题,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此时老师就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并与幼儿一起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这样就会大大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br></h3> <h3>活动延伸的后续~ </h3><h3><br></h3><h3>我们将冰块也投放到了户外与幼儿观察,不仅我们在班里科学区进行小实验,也能在外进行活动。
</h3><h3><br></h3> <h3>“老师冰块在外面遇见大阳融化了,水印在地上像个太阳”</h3><h3>“老师冰块里面有泡泡很好看”</h3><h3>“老师冰块像一把枪一样,真厉害”</h3><h3>“老师冰块是三角形的”</h3><h3>“老师冰块还像……”</h3><h3> 在孩子们的热烈讨论中,冰块的延伸之处我们将还会将继续探讨。<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