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檐翘角朝天歌 水墨民居入画来

@暖摄调

<h3>  此组徽式民居外檐照片,是2月28日下午在鄂东南通山县吴田村所拍,3月2整理并制作成美篇,但4月30日晚才予以公开。因原本是想拍立体的吴田王明璠府第古民居,里外结合、人文相辅,最终却只了拍一些屋檐,不能深度展现通山民居,所以一直未撰文字,想以后补充素材再公开发布。然3月初即赴外地,一时恐难续拍。摄影既是记录当下,不求精品大作,但求真实映像,故时隔俩月还是点开了“谁可以看”的“公开”按钮。</h3> <h3>  通山,我的家乡,史称“吴头楚尾,三苗之地”,境内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民风古朴。通山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众多,在鄂南极具代表性。最出名的要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享有“江南第一宅”、“楚天第一大夫第”之称的吴田村王明璠府第。</h3><h3><br></h3> <h3>  王明璠府第始建清咸丰年间,建成于同治时期,占地达1万平方米,分为老宅和府第。府第座北朝南,三面环水。平面布局略呈长方形,成棋盘格横向排列,第一列为家学、粮仓;第二列是青石板墁地的内院;第三列才是主居室、五进十一开间的大夫第;第四列为后院花园、果园。集生产、生活、作坊、学堂、花园、仓库于一体。府第以宗祠为中轴线,两边严格对称布局,面周11间,进深5进,每进可连通,又各自是一个独立小院。仅天井就有32个,有房64间,是湖北省现存单体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民宅。</h3> <h3>  作为本土人,拍摄王明璠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惭愧的是,上一次拍王明璠府第还是在2004年。2007年起常年在外地,每年仅春节期间(有时暑假)回家乡一两趟。此后10余年再没去王明璠府第拍过照。期间数次动过念头,但由于回家时间短促、琐事緾身等种种原因没能成行,成为一大憾事。</h3> <h3>  今年二月底终于如愿前行。然而由于在家时短,信息不灵,之前未作任何准备工作,到了村里后才发现,府第前院已被一圈临时围墙拦住,侧门紧锁。通过围墙上的公告得知,里面正在进行抢救性全面综合的修缮维护,且已进行了很久。蕴藏许多拍摄“干货”的府第里面是进不去了。(待到王明璠府第重新开放时,广大摄友前去采风必有收获)但既来之则安之,索性以老屋的外墙屋檐为对象拍了一些照片。</h3> <h3>  穿过狭长小巷拐进府邸后方,发现十多年前的那些村民自建的现代私宅不见了,换之的是错落有致的排列着数十栋仿老民居外檐的房屋,白墙青瓦,蜿檐翘角,朱门红窗,铁栏墨栅,一派近代徽派民居群印象,当年的吴田村早已变了模样。原来近年来政府大力打造民居休闲旅游名片,以王明璠古民居为依托,力将吴田村建设成一个大型的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古民居民俗文化景区,引导、扶持村民对原有房屋进行了大规模的复古改造升级或拆除重建。</h3> <h3>  以上照片为清代民居,下是近年仿建民居。</h3> <h3>  新建的民居自然缺少了古民居的厚重质感和沧桑感,并无太多底蕴内涵。但贵在集群统一,规模宏大,造型别致,也能成景,已然不错。飞檐翘角当然也成了这次摄影取材的重点。新民居外檐与明清古民居的不同从照片中可看出端倪,就权当取其形而弃其意,摄其貌而舍其神罢了。总之有得拍就好,也算不虚此行!</h3> <h3>  </h3><div><br></div><div> 附:王明璠诗《晚登西阜》一首(笔者抄写)。诗中,王明璠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抱负及报国无门的悲愤情绪跃然纸上。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古历庚子),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两宫太后仓皇西逃。1901年,闻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王明璠“中夜悲愤”,不顾72岁高龄,即拟奏章并持书进京面圣未果。为褒其忠,清廷赐其“朝议大夫”匾,故得“大夫第”之称,享受从四品俸禄而终老余年。</div> <h3><br></h3><h3><br></h3><h3> 谢谢观赏点赞!🙏</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