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唐民间高跷也叫“踩拐子”,是一种广泛流传于高唐民间街坊群体中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h3> <h3>高唐民间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h3> <h3>锣鼓一响,浑身发痒,形象地反映了高唐人民对高跷的喜爱之情。</h3> <h3>高唐高跷表演者的化妆、服饰多模仿舞台戏剧人物,表演题材基本源于生活,多为群众喜爱的戏曲和神话故事,如“唐僧取经”“白蛇传”西游记”等。</h3><h3>表演的人数少则两三人,多则十几人,表演者以手绢、彩扇、烟袋、马鞭、等为道具,脸谱化妆比较夸张,装束多以大红大绿为主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风格特点,充分体现在“扭、浪、逗、相”等表演技法中。</h3> <h3>高跷表演以十几人为一个表演队,人物有武丑、丑老婆、老生、姜太公、白蛇、青蛇、傻赖子等。</h3><h3>它的舞蹈动作特点是上身稍后仰,左右微摆,手舞动起来不过眉,不抖肩,目不斜视,下肢微屈,走起来稳健,跷腿划地向外划八字,整个舞蹈动作刚健有力。</h3><h3>高唐高跷以激情奔放、刚劲舒展、诙谐有趣而闻名,是典型的民间传统舞蹈项目。因练演高跷的大多是老城里人因此,高唐民间高跷又具有民族艺术色彩。</h3> <h3>音乐伴奏</h3><div>高跷的音乐伴奏是民间的锣鼓乐队伴奏。踩高跷的步伐,全靠锣鼓乐队的快慢指挥着高跷队的表演。</div><div>高跷道具简单,但木质的选料很讲究,必须采用坚硬而有韧性的木质,如榆木,槐木尚好,柳木次之,腐木不可用。</div><div>将选好的木头经过木匠加工成4一5尺长的木棍,木棍上扁下圆,脚踏板的设置,是根据高跷的高度 而定,一般在3尺以上装置。个别地方的高度有五六尺。 高跷的绑腿绳,一般是用布制成的,这样的绑绳既能绑紧,又不勒腿脚。</div> <h3>服饰搭配</h3><h3>根据踩高跷表演者所扮演的人物来定的。如孙悟空身着猴服,头戴紧箍僧帽、手持金箍棒,猪八戒手拿大铁耙,济公和尚手持拂尘刷子或破蒲扇,丑老婆拿一根长杆旱烟袋,武丑拿一把扇子<br></h3><div>总之,服装与道具是根据故事里的人物而制作。</div> <h3>表演风格</h3><div>有一字长蛇、走八字、串花、交叉剪子、蛇脱皮等队形。</div><div>表演时的动作花样有碰拐、背拐、劈叉、翻跟头、蹲走、鹞子翻身、单腿跳,等多种形式的表演。</div><div>高跷表演的动作技巧性强,难度大,但都能表演的优美生动,趣味幽默,奇特而惊险,很受观众的喜爱。</div> <h3>今天十五元宵节有感而发唠叨了这么多,这几张照片有几年前的我还有今天的。我就想跟我的队友们保留这美好的时刻等到老去还可以回味。不知这高跷还能传承几代,现在的小孩子都不喜欢了。想想我们那时候过年就盼着正月十四十五这两天可以好好玩耍。岁月不饶人如今已是奔四的人,今日在金城路踩了一上午就感觉累,而且还跌了一个<font color="#ed2308">摔,感觉好的朋友们记得给个评论哦!</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