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尊敬老人</h3><div>每个人都会变老,但是尊敬老人却是每个人的本分。</div><div>比如,我们上公共汽车时,碰到老人就会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们。有时候,突然下起大雨,我们看见马路上有走路不方便的老人,我们就会扶他们过马路。</div><div>还有没有儿女的老人,如果她是你的邻居,我们有空时就会过去看望她,跟她聊聊天,帮她做做家务,让她的生活地开心一点,把所有的烦恼都忘掉。</div><div> 我这里还有一些有关孝亲敬老的名言:</div><div>1、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劝报亲恩篇》</div><div>2、首孝弟,次谨信。——(清)李毓秀《弟子规》</div><div>3、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div><div>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李毓秀《弟子规》</div><div>5、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div><div>6、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四言》</div><div>7、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div><div>8、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div><div>9、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劝报亲恩篇》</div><div>10、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劝报亲恩篇》</div><div>11、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清)李毓秀《弟子规》</div><div>1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div><div>1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bull;学而第一》</div><div>14、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div><div>15、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div><div> 希望大家能尊敬老人。</div> <h3>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亚洲的一半,占世界的五分之一。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大关。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养老问题成为政府与人民共同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伦理道德与“孝”密切相关。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思是说,孝是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教育应当从孝开始;一个人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更好地爱国家、爱人民。因此,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应当从孝开始。我国的养老格局是:“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目前,我国城镇98%以上的老年人在家中养老,农村则几乎百分之百。试想,如果子女不孝,老年人如何能安享晚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大批孔孟之道、市场经济下一些人重利轻义和“四二一”家庭对子女的娇惯等原因,我国孝道的传承出了问题。一些人不懂得孝道和感恩,家庭中不敬老、不养老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屡有发生。孝道,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除发展经济、完善制度之外,必不可少的道德保障。近年来,按照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在多位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孝道,编辑孝道书籍,创作孝道戏剧歌曲,举办世界华人孝道论坛,评选“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和“孝亲敬老之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欢迎,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很多中小学校把孝文化引入课堂;很多企业把孝道作为企业文化;很多学术研究单位把传统孝道和时代特点的结合作为重要研究课题。弘扬传统美德孝道,在中华大地上渐成风气。</h3> <h3>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绝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老美德更是精髓, 更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是良心的要求。</h3><div>“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在《孝经》中,“孝”被开宗明义地肯定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并被儒家视为“仁之内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div><div>几千年来,“磕头”、“跪拜”“昏定晨省”“披麻戴孝”“守灵”等仪式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孝”文化的内容。而当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更是严格保留了很多的传统孝道仪式和规范。例如在韩国,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赶回供奉祖先的长兄或长子、长孙家,参加祭祖的茶礼仪式并相互拜年。拜年时,长者盘膝而坐,晚辈在长者面前下跪叩头,长者对成年晚辈低头弯腰答礼。</div><div>“一定的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夏学銮并不否定当代青少年在春节时给父母磕头的意义。他说,有选择地恢复一些体现家庭长幼尊卑伦理关系的传统社会仪式还是必要的,弘扬孝道需要借助具体的形式。</div><div>其实孝道的核心是要突出“感恩”思想,理解磕头后面的价值取向才是真正重要的。表达爱心的形式是多元的,每一个老人内心感到温暖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孝悌并称不可偏废;二是无违父母;三是为父母守孝;四是在家尽孝,在国必忠。</div><div>把孝亲当作责任、义务,与从孝亲获得幸福,两者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并且前者正是后者的源头活水。对于具备起码道德水准的人来说,想到父母把自己拉扯成人所吃的千辛万苦,所担的虚惊实怕,所投的真疼至爱,倘不能尽孝心,必深感负疚而痛苦;如能尽孝心,使父母衣食丰足,身体康健,精神愉快,一句话,生活幸福,自己难道不会因此感到欣慰和幸福吗?</div><div>《二十四孝图说》讲,孔子的弟子子路,因家贫经常吃糠咽菜,“为亲负米百里之外”。老人去世以后,他“南游于楚”,“积粟万钟”,“列鼎而食”,但却慨然叹道:现在即使再想回到吃糠咽菜、“为亲负米”的岁月,也办不到了。子路之作此慨叹不是因为他有吃糠咽菜的特殊癖好,而是因为他在失去了孝亲的可能性之后,对于孝亲这样一种天伦之乐,产生了强烈的怀念。国无忧,民无忧,满月青山景色幽。春风荡九洲。 衣不愁,食不愁,最是神州尊白头。高风万古流。在许多忠孝难以两顾的人的心中,不能孝亲或不能经常孝亲,是一大遗憾。所以一有孝亲的机会,他们便总是尽量弥补———在弥补责任欠缺的同时,也弥补幸福的失落。正是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div><div>有一种人生观是以使别人获得幸福为幸福的。既然一个人可以从使别人获得幸福中获得自己的幸福,那么,他能因自己孝亲使亲人获得幸福而也感到幸福,有什么说不通呢?承认孝亲是福,说到底,也就是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div><div>在当前形势下,“孝道”包含着对父母和长辈的顺从、尊敬和理解。顺从是“孝道”的第一境界,听话、不惹父母生气就可以说是孝顺了;尊敬体现在对父母和长辈的日常态度和行为上,比如吃饭让长辈先动筷子,出门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诉去向和回家时间等等;理解更多的是指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即使父母说错了,自己受了点小冤枉,也不要当场顶嘴,要暂时接受,等事后再行解释。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div><div>孝亲敬老应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题中之义,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在全社会大兴孝亲敬老之风。</div> <h3> 孝亲敬老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具有浓厚人文精神和尊老敬老的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精华.为此,我校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孝亲敬老”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健全素质”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永志不忘、永不放弃、永无止境、永葆活力”的校训.通过活动引领,环境熏陶,完善评价机制等有效策略,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领悟生命的真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