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汤圆】//阿牛

阿牛

<h3>(按,该文写于三年前元宵节,当时没有&quot;美篇&quot;,文字发于微信朋友圈,朋友关心、点赞不少。《西南医院院报》赵编辑见后,将其登载出来。今天又到元霄节,发小王班长,让我将拙作发给他回甜一下。于是编成美篇,补作《生查子》小令一阙,并将当时部分微友点评截图附上。见笑,见笑。)</h3> <h3><b>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微信圈里到处晒汤圆,好不热闹。现在吃汤圆方便哟,超市里什么品种都有,全是现成的,买回来直接下锅。清水一煮,不一会,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就上桌,又甜又糯,甜蜜到心里。</b></h3><h3><b> 想起了第一次自己做汤圆吃的情形,那还是25年前的1990年,也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地点则是在山东古城青州。毕业分配到小城边的一所海军医院刚半年时间,回不了云南老家,也回不了重庆,只能在异乡过春节了。</b></h3> <h3><b>  经过第一次大裁军后的医院,只有四个科室:内科、外科、精神病科、辅助科室。工作人员不多,但地盘蛮大。方方正正的围墙里又被一堵墙隔开来,前面一半是工作区和生活区,后面一半是苹果园。承包果园的人又在苹果树下种了些黄豆、花生、地瓜(川渝叫红苕,云南叫红薯)。医院工作人员多是本地人,即便是外地人,也多在此扎根了,有家有口,有温馨的生活。</b></h3><h3><b> 元宵节,工作人员多回家过节吃汤圆去了,园子里空荡荡的。</b></h3><h3><b> 医院孤悬在城外四、五公里,不通公交车,冬季天一黑,四野里黑灯瞎火,鬼影子都不见一个。</b></h3><h3><b> 我与周言新,两个单身外地毛头小伙子,那时连自行车都没有,无处可去。与精神病人们"依依不舍"告别(上班时间可与病人打乒乓、下围棋),回到宿舍。我与老周就在这冬日黄昏后大眼瞪着小眼,没有电视机、没有电脑、没有iPad、没有电话机……</b></h3> <h3><b>  别人家里,过元宵节吃汤圆。"我俩自己做汤圆吃吧"我建议,"只有面,拿什么做馅呢?"老周犯难了。"我有办法,我们不是有花生米吗,做花生芯汤圆。"我说。</b></h3><h3><b> 说做就做,开始和面。面多加水、水多加面…</b></h3><h3><b> 我才外出一会儿回来,神奇的老周已经把汤圆"做好了",让我惊讶不已。</b></h3><h3><b> "老周,你用啥子做的芯哟?","花生米,你不是说用花生米做芯子吗?"。</b></h3><h3><b> 我掰开"汤圆",每个面团团里塞了一颗花生米!这就是传说中的花生汤圆?</b></h3><h3><b> "老周,你太有才了!给你100个赞(按现在的流行语说法)。但是,请你把面团里的花生米抠来,汤圆可不是这样子做法。"</b></h3> <h3><b>  我捧两把花生米到锅里干炒香,在桌子上铺张报纸,叫老周拿啤酒瓶把花生米碾碎,吹去红内皮。拌上白糖、猪油,再回炒一遍,这汤圆芯就做好了。把糯米面砣砣压个窝窝,加进一勺芯子,捏拢、搓圆。放进清水里煮沸,汤圆冒上来了。</b></h3><h3><b> 我和老周争着各盛上一碗,忙不迭地一口咬,又软又糯、又香又甜,满嘴流油…那个滋味才叫美哟,胜过世间汤圆无数。</b></h3><h3><b> 在那一个贫乏寂寞凄冷的元宵节,一碗自己此生头一次做的汤圆,热腾腾,温暖了肠胃,温暖了心田。满屋的香甜味中,游子思乡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b></h3><h3><b> </b></h3> <h1><b>【生查子·做汤圆】//阿牛<br /></b><b>那年元夜时,寂寞黄昏后,<br /></b><b>月上柳梢头,照见单身狗,<br /></b><b>游子做汤圆,慰籍尝一口,<br /></b><b>暖胃暖心田,知解乡愁否?</b></h1>

汤圆

花生米

老周

元宵节

阿牛

美篇

微信

医院

芯子

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