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观《红楼梦》序言——刘文霞

刘文霞

<h3><br></h3><div> 冷眼观《红楼梦》序言——刘文霞</div><div><br></div><div> 《红楼梦》的体裁古今未定,既不是诗,也不是小说,也不是戏曲。</div><div> 《红楼梦》从表面看是描写闺阁闲情的小说,实际却是由一些并不衔接的片段串连起来的,其中隐含着康熙朝九子夺嫡、废太子胤礽之死、雍正帝吃丹药中毒而死、乾隆朝“弘皙逆案”和已革理亲王弘皙之死等诸多情节在内。正所谓“风月宝鉴”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div><div> 古往今来,风风雨雨近三百年,依然无人知道《红楼梦》中的宝玉是谁,正如演说荣国府的那一节,贾雨村评价宝玉:“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div><div> 贾雨村的话暗示人们,想知道《红楼梦》中的宝玉是谁,不仅要多读书识事,还要有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之功和悟道参玄之力。</div><div> 我认为要想知道宝玉是谁,从而弄懂《红楼梦》所叙何事,不仅要熟知清史、历代诗词和典故,还要知道“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本人《冷眼观&lt;红楼梦&gt;》作者刘文霞经过多年累积知识,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之精华的基础上,加以辨析考证,终于解出《红楼梦》其实写的是江南曹家和清朝皇室爱新觉罗家两家的家事,两家的事混写在一起,甄贾宝玉浑然一体,让历代红学研究者都摸不着北。大观园有时指的是畅春园,有时指的是江宁织造府,有时又指的是传说中的华胥国……宝玉所影射的人——皇太子胤礽和理亲王弘皙以及江南曹家最后一任江宁织造曹頫,在《红楼梦》一书中难分彼此,这就是为什么书中一会儿说贾家在都中,一会儿又说贾家在金陵的缘故。大家如果不明白,请仔细读《石头记》第五十六回,长安的宝玉梦见金陵的宝玉那一节,“假作真时真亦假”。</div><div> 《石头记》第一回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却交待了三个地点。原文是:“按那石上书云: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甲戌侧批:是金陵。】”</div><div> 这段话中的“地陷东南”古今无人能懂,我经过多年推敲,悟出“地陷东南”指的是故事之一爱新觉罗家的故事发生的地点——清朝的都城北京城,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向东逐渐倾斜,所以《红楼梦》作者把北京城称为“地陷东南”。</div><div> “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甲戌侧批:是金陵。】”作者说的是姑苏(苏州),而脂砚斋却说是金陵,金陵(南京)正是位于“地陷东南”(北京城)的东南方向。不过,姑苏也是在北京的东南方向。</div><div> 从《石头记》原文中,我们知道林黛玉是来自姑苏,薛宝钗是来自金陵,而住在都中(北京)的秦可卿是集钗黛于一身,而钗黛是排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总括起来,《石头记》的地点也是两个,一个是位于北京,一个是位于金陵。</div><div> 我们再来看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div><div> “两株枯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不仅暗寓皇太子胤礽被两次废了太子之位,而且“两株枯木”后来还照应迎春的绰号“二木头”,迎春被孙绍祖整死是暗寓爱新觉罗·弘皙被爱新觉罗·弘历(乾隆)整死,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以夫妻关系比拟君臣关系。孙绍祖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孙子乾隆处处效法其皇祖康熙。康熙六次下江南巡视,创造了优秀的业绩,乾隆即位后,也进行了六次南巡,乾隆还把南巡叫做“法祖省方”,即效法皇祖,视察地方。  </div><div>  《红楼梦》前八十回是采用《庄子》《离骚》的笔法写成。如果想读懂《红楼梦》,是一定要读他早期的传抄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那才真正是作者的原著,而一百二十回程甲本和程乙本《红楼梦》,其中的许多内容都不符合作者写《石头记》的初衷。</div><div>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在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话中,脂砚斋甲戌有这样一段批语,【甲戌眉批: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脂砚斋的话透露:《石头记》确实隐藏着历史事件,只不过是用草灰蛇线,伏笔千里的手法来叙述的。</div><div>  《石头记》第十八回宝玉问薛宝钗“绿蜡”的出处,薛宝钗说出自于唐·钱珝咏芭蕉诗。我们来看一看钱珝的诗《未展芭蕉》:“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这是隐寓《石头记》藏有许多不能直说的事。</div><div>  可惜的是许多红学家终其一生,也没有研究出《红楼梦》究竟隐藏了什么真事,有些只触及皮毛,再往深处探究就迷惘了。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经过多年悉心探究,曾于1915年11月,写出了四万余言的《石头记索隐》。说贾宝玉,即传国玉玺之义也,乃影射康熙时的废太子胤礽。</div><div>  虽然蔡元培先生的索隐有突破意义,但是还是没有走出历代红学研究的死胡同——历代红学家都将《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考究为女子,却没有想到《红楼梦》是采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的笔法写成,《红楼梦》中的众多美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作者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所托的那个物。</div><div>  我们来看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作者和批语作者给我们的提示。</div><div>  《石头记》第二回写甄宝玉被父亲责打时大呼“姐姐、妹妹”之事,后面有脂砚斋的红笔批语——【甲戌眉批: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div><div> 这其中的“鹡鸰”和“棠棣”在古代通常代指兄弟,出自于《诗经 常棣》。然而脂砚斋的这句评语至今还没人能理解他的意思,直到我解出了金陵十二钗的寓意之后,终于明白这段话的含义:“鹡鸰之悲”不仅指雍正皇帝的兄弟,还指乾隆皇帝的兄弟。而“棠棣之威”正是指的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他们做皇帝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雍正当上皇帝后,其他几位曾和他争夺皇位的兄弟都惨遭他整肃,甚至改名为“阿其那”、“塞思黑”,逐出宗室,圈禁至死。而乾隆皇帝,他即位后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康熙皇帝的嫡孙——当时身为理亲王的爱新觉罗·弘皙。</div><div> 《红楼梦》作者和脂砚斋写甄宝玉挨打时大呼“姐姐妹妹”之事以及“鹡鸰之悲、棠棣之威”等批语,是为了说摄于雍正父子俩的威严和手段,作者无可奈何之下,只有将所叙的事件隐藏于闺阁庭帏小说之中。</div><div>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是写于弘皙被乾隆圈禁至死之后,章节名称为《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意思是雍正皇帝误吞金丹驾崩后,轮到独艳——理亲王弘皙(康熙皇帝的嫡孙)丧命。诸位看看《红楼梦》中的贾环和赵姨娘为什么那么嫉妒宝玉,就是因为宝玉是嫡出的,这和雍正嫉妒太子胤礽以及乾隆嫉妒弘皙是一样的道理,雍正和乾隆都是庶出的,非嫡出,而太子胤礽和弘皙却是康熙皇帝的嫡子嫡孙。</div><div>  我经过多年格物致知,已知道薛宝钗和林黛玉(钗黛合一)、秦可卿(鲜艳妩媚似宝钗,风流袅娜如黛玉)、香菱、晴雯等美人,都是对绛洞花王宝玉所影射的人的补充。本人刘文霞虽出身草莽,但自幼热爱古典文学,对历代典故、诗词、对联、拆字谜以及孔孟之道都有一定的研究,我经过多年查找文献史料,加以综合分析,终于解出宝玉所影射的有四——传国玉玺、爱新觉罗·弘皙、皇太子胤礽和江南曹家最后一任江宁织造曹頫。《红楼梦》隐含着九子夺嫡、江南曹家被抄家、废太子允礽之死,雍正皇帝如何驾崩、弘皙逆案和弘皙之死等事件。</div><div>  许多人一提到红学索隐派,就会对之嗤之以鼻,然而,如果不索隐考证,《红楼梦》里面确实又有许多令所有人都不解的字句。本来我也没有将自己定为什么派,也讨厌别人拉帮结派的,但当代有位据说是德高望重的对红学也有涉猎的赵姓先辈,他一锤定音将我定为了他认为言论荒谬的索隐派,其实,真正要说我属于红学研究的什么派,那么我给自己定义为“香草美人派”,一笑。——刘文霞</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