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秘镜——我也看“真的印度”

单镜头视界

<h3>我也看"真的印度"之一,令人惊叹的建筑艺术和令人叹息的爱情故事</h3><h3> 当领导对我说出春节全家去印度旅游的想法后,我大喜过望、春心荡然。著名摄影家蔡唤松有一本专辑《看,真的印度》,这本专辑我非常喜欢,也深深诱发了我想拍印度的欲望。这次出行得以实现圆了我的梦想,我也要去看看"真的印度"。</h3><h3>一路顺利,平安抵达,不做赘述。</h3><h3>去印度当然要去古印度的象征泰姬陵看看,泰姬陵位于离新德里200多公里的阿格拉(Agra)城内 ,莫卧儿王朝帝王沙贾汉为爱妃泰吉玛哈尔所造的陵墓。沙贾汗与爱姬泰吉玛哈尔相亲相爱幸福美满,不料玛哈尔三十八岁不幸病逝,沙贾汗帝王悲痛欲绝,动用了几万工人,耗费巨资,花了十六年时间,在1648年建成泰姬陵。这是一座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宫殿式陵园,是一件集伊斯兰和印度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古代经典作品。老头实诚,答应了爱妃不要再娶的遗嘱,一辈子坚守承诺,后半生这样过去了。可谓是忠贞爱情的表率,演绎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凄美爱情故事。后来宫廷政变,沙贾汗后半生被囚禁于此,直至死亡。</h3> <h3>暗红色的泰姬陵正门,大门进去后就是泰姬陵。</h3> <h3>景区内大树底下好乘凉。</h3> <h3>走出正门的印度妇女,身后的泰姬陵清晰可见。</h3> <h3>泰姬陵右面的建筑。</h3> <h3><b>泰姬陵左面的建筑。</b></h3> <h3>泰姬陵侧影。</h3> <h3>来此参观的人流中,还是以印度人为主,妇女五颜六色的服饰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3> <h3>来了很多的学生,一队一队川流不息。这些孩子很守纪律,服装也很整齐,好像也是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此时此刻,我恍然穿越到了中国,像极了国内的场景。</h3> <h3>印度游客也在认真聆听泰姬陵的故事。</h3> <h3>我发现印度人拍照也喜欢登高爬低,他们用手机自拍或摆拍,其造型和夸张程度完胜我国。</h3> <h3>漂亮的孩子被父母引导着,摆出了一个又一个造型。</h3> <h3>这是我非常喜欢的瞬间,两位妇女走累了小歇的片刻。身后是泰姬陵,与她们的衣着浑然一体,根本不用刻意交代,一看就知道特定的人物和环境。</h3> <h3>我也看"真的印度"之二,踏进琥珀堡。</h3><h3>琥珀堡位于斋浦尔城郊的一座小山上,是印度古代藩王的都城, 建于1592年。由于城堡建在一座叫琥珀的小山上,故称之为琥珀堡。城堡内面积较大,有数座独立建筑物。堡内有一座设计独特的镜宫,曾是土王的寝宫。宫殿用玻璃嵌壁,在阳光的反射下,整个宫殿熠熠生辉。琥珀堡建筑宏伟,装饰华丽,让人流连忘返。进去时分已近中午,阳光猛烈,其实不是拍摄的时机。但由于是旅游团,只能看见什么就赶紧拍摄什么,否则疾风暴雨般的人流瞬间涌来。我的拍摄行动受到了领导的严密监视,稍有放纵便会招致严厉呵斥,严重影响了拍摄心情,唉,没办法,只能将就拍吧。</h3> <h3>踏进琥珀堡内,时间还早,游人未到。</h3> <h3>登高远望,精美的建筑令人赞叹。</h3> <h3>宫殿内的清洁工手拿着扫把,令我非常奇怪的是,这些扫把居然不带长把。这扫起来岂不费劲吗?不懂。这样的环境内,两位清洁妇女的衣着色彩,构成了神秘的色彩,甚至有点神圣。</h3> <h3>空旷的宫殿,只留下自己的影子,岁月的流沙把那些古代的王室成员和翩翩起舞的宫女们,扫荡的荡然无存。</h3> <h3>神秘的宫殿广场,洒下了建筑的投影。</h3> <h3>从宫殿的窗口向外望去,就是宫殿的屋顶。</h3> <h3>辉煌的镜宫,里面寝宫墙面上有若干块小镜子镶嵌在其中。</h3> <h3>宫殿的窗口没有了凭窗眺望的古人。</h3> <h3>宽广的庭院广场,种植着灌木植被,将宫殿衬托的熠熠生辉,有了生气。</h3> <h3>几百年前,王室成员就是坐着大象进出宫殿的。如今物是人非。</h3> <h3>大象仍是大象,坐骑的人不是王室而是游人。</h3> <h3>我也看"真的印度"之三,令人叹服的古印度城堡。</h3><h3>古印度的建筑工艺和技术绝对是人类建筑史上最为灿烂的建筑艺术之一。与中国土木建筑不同,他们的建筑多为石料构成,那些石头上精湛的雕刻让人打心里往外赞叹。在斜阳的照射下,巨大的石柱更加凸显了精美与力量的特质。</h3><h3>著名的"亚格拉城堡"(又名阿格拉古堡或红堡),位于印度圣河--亚穆纳河西岸,已经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由16世纪莫卧儿王朝第三个国王阿克巴(也是莫卧儿王朝最伟大的一位皇帝)历时十年左右修建而成。后期沙贾汗修建的德里红堡就是模仿阿格拉红堡的形式。</h3><h3><br></h3> <h3>精美的建筑完全就是艺术的呈现。</h3> <h3>一对情侣在如此庄严精美的宫殿内,应该是在郑重地许下爱的承诺吧?!</h3> <h3>来这里参观的人很多,以印度自己人为主,身着鲜艳服装的妇女穿梭在亭台楼阁之内,总是让我有恍如隔世的感觉。</h3> <h3>手机成了他们拍照的利器,让我们自豪的是,他们使用的手机大多是中国产的。</h3> <h3>夕阳西下,暖暖的阳光洒在慵懒的男人身上,他是在梦中凭吊远去的先祖,还是在享受着太阳的温暖?!</h3> <h3>透过宫殿的柱子,可以看见其他宫殿的金色圆顶。</h3> <h3>城堡很大,在斜阳的照射下,巨大的石柱更加凸显了精美与力量的特质。</h3> <h3>大人高高在上,孩子安静的聆听着谆谆教导,这是幸福的三口之家。</h3> <h3>丈夫给妻子拍照,孩子饶有兴趣的看着。</h3> <h3>那些印度的保安也是手拿着木棍值守,是不是有点与我们相似哪?!</h3> <h3>在空旷精美的宫殿内,这位身着鲜艳服装、双手合一凭吊先祖的妇女,让整个画面凸显出庄严神圣的色彩。</h3> <h3>我也看"真的印度"之四,斋普尔街头</h3><h3>斋普尔有"金三角"之称,这里三大古迹即:琥珀堡、风之宫、斋普尔王宫,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往瞻仰。匆匆在街边看完了"风之宫"之后,我终于得以脱离"旅游团",得到了片刻的自由时间,可以随心所欲的拍点百姓的生活场景。我不追求那种夸张的视觉效果,本着不惊扰、不渲染、不夸大的原则,力求拍摄出当地人真实的生活场景就够了。</h3> <h3>这是典型的印度街头场景。竹娄里的眼镜蛇会随着主人的吹奏乐曲声,翩翩起舞。</h3> <h3>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场景,画面里的人物各异,角色不同,社会地位也不同。有栖身街头的乞丐,有衣着艳丽的祈祷妇女,还有闲来无事的青年。这个场景可以让人感觉到印度百姓巨大的贫富差距。</h3> <h3>街头等待拉客的三轮车夫。</h3> <h3>露宿街头的妇女。</h3> <h3>斋普尔风之宫门前的小商贩。</h3> <h3>小店门前的清洗个人卫生的伙计。</h3> <h3>我也看"真的印度"之五,车窗外的人们</h3><h3>印度的公路状况不是太好,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200多公里,动辄要五、六个小时。坐在宽大的重庆"力帆"产大轿车上,给了我充分的拍摄自由。我生怕错过每一个景物,将机器锁定在1/1000速度上,急赤白脸的拍摄着每一张图片。高高在上的我对着窗外狂拍,看着有趣的画面不由生出几分得意。画面中的人物既有农村的也有新德里的,环境与衣着其实并无太大区别。垃圾遍地、公路曲折、尘土飞扬,民生状况整体上说还不是太发达。我虽然坐的位置较高,但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资格去评论人家的生活水平,走马观花,不了解实情,就是仅从画面来进行判断而已。</h3> <h3>车外卖香蕉和木瓜的小贩。在印度香蕉被称为“穷人的水果”,很多人太穷,干脆就把香蕉当做主食吃。木瓜都个头狠大,我没有机会品尝一下,不知印度妇女是不是也吃它丰胸。</h3> <h3>车外卖小吃的小贩。导游一再嘱咐我们,到了街头万万不可吃街边小吃,甚至是水都不要喝,否则会引起肠胃不适等等。因此,我们都十分小心,绝不染指。跟团游最大的好处就是饮食无忧,若是自由行可如何是好哪?!</h3> <h3>清晨,这个家庭开始了一天的生活,丈夫在门口干着重活,妻子将家里盛满了炉灰的盆顶在头顶送出家外。</h3> <h3>这是清晨上班的时间,新德里的上班一族翻过天桥,开始了拼搏的一天。</h3> <h3>红色的广告牌不知是宣传什么内容,但两位一老一少的主人正热情洋溢的冲着我微笑。</h3> <h3>太阳徐徐升起的清晨,阳光洒落在老人身上。这个家徒四壁的家庭,老人忍受了一夜的寒冷,迎来了温暖的阳光。</h3> <h3>马路边的小吃店。</h3> <h3>马路边的小商店,挂着五颜六色的商品,我实在不知道到底是什么,难道是糖果?</h3> <h3>这个场景似曾相识,在中国的县级市里,处处可以看得见这样的场景,中巴车可以随处停车,乘客可以随时上车。</h3> <h3>早就耳闻过印度人随地小便的陋习,但在政府的一再整治下,这个习惯已经大大的改善了。但我还是多次看见了这个场景,他们不在乎路人是否看得见,只要自己解决了内急就行。</h3> <h3>我也看"真的印度"之六,巧遇婚礼</h3><h3>印度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共和国,百姓忌讳的事情太多。比如,早上出门遇见乌鸦叫被认为不吉利,赶紧回家躲几分钟,然后再小心翼翼的出门。若一早上就打喷嚏那也不吉利。但你若是遇见吉祥物孔雀国鸟,那一天就心花怒放了。你若是遇见婚礼,则是大喜过望的事。我自落地印度之后,就遇见扑腾飞翔的孔雀,而婚礼哪,则遇见了早、中、晚三次。哈哈,真是喜不自禁,我都替自己美得慌!</h3><h3>说起印度人的婚姻状况,我再多啰嗦几句。印度人口65%都是年轻人,男女比例好像是3:1。印度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国度,老人的葬礼都指望自己的儿子亲手超度。故而,生男孩是印度人毕生的崇高目标,生不出男孩则是人生之大悲剧也。重男轻女本来就让人反感,而在婚姻上女的要嫁人,还要贴上绝对厚重的嫁妆。男的哪?还要从众多个求亲的女性家庭中,挑选嫁妆最厚重的娶,你说多王八蛋。本来男的就多,你能娶上媳妇就该偷着乐了,不!他还矫情。每每想起那些嫁妆我就愤愤不平,一方面同情印度女子,一方面同情中国男银。</h3> <h3>在下榻的酒店旁边是一个大型的专用婚礼举办场所。到达新德里的当天傍晚里面正在举办婚礼。印度的婚礼比较隆重,新郎头戴缠头,身着传统民族服装,骑着白色的高头大马好不威风。周围簇拥着穿红戴绿的乐队,唔哩哇啦的吹着庆典乐曲,亲朋好友随着大队鱼贯而入非常喜庆。离大队不远,安装了巨型音箱的小车放着巨响的乐曲,我们的车身都能强烈地感觉到震动。</h3> <h3>正当我准备随着队伍进入庆典会场时被一个保安挡住了进路,他非常坚决的向我伸出手来不准我进。我只能到此为止。</h3> <h3>从斋普尔返回新德里的路上,我又遇见了第二次婚礼。</h3> <h3>我们的旅游车内一片欢腾,只见车外一群身着艳丽服装的男男女女们,簇拥着高头大马的新郎载歌载舞。虽然袒露的路面坑坑洼洼,还有一条壕沟,但挡不住喜庆的气氛。</h3> <h3>细细看去,白马驼着一老一小,成年男子和一个男孩子。由于不知道当地的民情,我不知道孩子是什么角色,难道是给孩子举办婚礼?</h3> <h3>第三次则是从新德里出发去尼泊尔的那天早晨。从酒店出发不久,就发现路边有娶亲的场景,这又乐坏了我。</h3> <h3>只见新郎手牵着新娘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款款而出。画面的前景大概是新人的亲戚朋友吧,他们围拢一起欢快的交谈着。我注意到他们都没有穿传统服装。</h3> <h3>不知是婚礼已经举办完毕了还是因为清晨,反正没有第一次看见婚礼时的那样鼓乐喧躁,而是氛围非常宁静,让我们在车上可以安静的欣赏新人的美貌,品味他们的幸福。</h3> <h3>我看"真的印度"之七,女左男右</h3><h3>上一组印度脸谱,但我区分不了人物的族别,反正全是在印度拍到的。印度的种族众多,服装各异,肤色也是从浅黄到黝黑。为什么这组名字叫"女左男右"哪?是因为在过任何安检通道时,男女都是按照"女左男右"的原则排队分道进行检查。我的图片也按照这个这个分法编辑吧。</h3> <h3>我也看"真的印度"之八,露宿街头的人们</h3><h3>我是走马观花的旅游者,到了异国他乡后,眼睛自然不够使。虽然印度导游说"你们中国人只拍我们的不好,尽拍乞丐和垃圾",但满大街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些景象。目前是印度的凉季,最低温度在零上18°左右,清晨出门后看得见露宿街头的人正在就地生火取暖。印度的贫富差距巨大,街头露宿者众多,简单的布帘拉一拉,被褥一铺就是临时的家,不知当地政府有没有城管?面对着乞讨者伸出的手,当地人也是一脸冷漠视而不见。每到一处的汽车驿站,总会涌出很多怀抱孩子的妇女让你拍摄她的孩子,口里念念有词的乞讨着。</h3><h3>其实我们也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人家有人家的优势,咱们有咱们的优势,都是发展中国家。</h3> <h3>印度的气候大致分为雨季和旱季,到了旱季气温在十几度左右,夜晚还是比较清凉的。这些街头露宿者就是这样用塑料布铺地,铺上被褥就成了临时的家。</h3> <h3>在这个汽车驿站里,我们车还没有停稳,这个妇女就上来招呼我们。她手指着孩子要求我们拍照,然后收费。怀抱里的孩子用好奇、不解的目光看着妈妈,这样的场景实在让人心酸。这样的日子不知要过多少年才能结束。</h3> <h3>新德里的马路街头,汽车、摩托车、乃至自行车蜂拥而至。这一家人就在路边席地而坐,呼吸着汽车的废气,目睹着人世间的千姿百态。</h3> <h3>眼下正值旱季,夜晚的温度降到10°左右,也着实清凉。从火堆的规模来看火堆不小,估计烧了一晚上。这两个人就是这样靠着火堆抗寒过夜。</h3> <h3>这个街头露宿的家,男人正在对着塑料桶嘴喝水,这些穷人就是这样走到哪、住在哪,四处流浪。</h3> <h3>这是一个穷人聚集的地方,简单的砖房搭盖着石棉瓦,就作为遮风挡雨的家。</h3> <h3>面对着伸过来的手,这些富裕的人一脸漠视。</h3> <h3>一个黑暗的墙角萎缩着一个妇人,我稍有犹豫但还是把她拍了下来。回来后通过电脑后期调整图片,才看清了这个妇人的身份。</h3> <h3>我也看"真的印度"之九,神牛、鸽子与狗</h3><h3>生活在印度的牛无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牛,牛被视为神,是印度人心目中的第四母亲,养牛就是为了耕作和牛奶,而不是为了食它的肉。牛可以大摇大摆的走在高速公路上,而不必担心交警处罚,牛可以大模似样的登堂入室,也不用担心主人的棍棒伺候。在闹市饲养鸽子也是一大特色,为了吸引游客,养鸽子的人叫卖饲料得以赚钱养活家人。最让我哭笑不得是满街的狗,凡是热闹的地方除了人就是狗。这些狗并没有因为是狗年到了而肆无忌惮,而是长期的、一贯的肆无忌惮。它们可以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想睡就睡想走就走,完全不看人类的脸色行事。在暖洋洋的太阳照射下,狗们走着走着就说倒就倒,紧闭眼睛装死充楞。为此,我蹲下批评了面前的狗,大概它听不懂中文,才好奇的抬起了头,然后干脆走到我的面前,伸出舌头舔我握相机的手,心里在暗暗地数落我:别啰嗦了,走吧......</h3> <h3>新德里的街头,数百只鸽子围拢在卖鸽子饲料的小贩周围,这头神牛也来争食。谁能惹得起它呀,只见它头一摆,众鸽子赶紧起飞礼让三分。</h3> <h3>卖鸽子饲料的小贩。</h3> <h3>可能与印度人的生活节奏较慢有关系,狗在观察人群生活状态时,久而久之感同身受,也养成了慵懒的生活习性。想坐就坐,想躺就躺,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毫无顾忌。</h3> <h3>这些神牛除了干点农活之外,没有性命担忧,没有食宿担忧,有的是人对它的敬重。</h3> <h3>我也看"真的印度"之十,路边速看“斯瓦米纳杨神庙”</h3><h3>位于新德里南部的印度教“斯瓦米纳杨神庙”非常精湛宏伟,但由于行程的安排紧张所迫,导游只允许我们在路边看看外观而已。</h3> <h3>走近庙的门口正在向里张望,突然一个教徒扑腾跪在门前广场开始磕头。</h3> <h3>向四周一看,我发现有很多印度人拿着大小箱包聚集一起,我猜想他们一定是来自外地的教徒。</h3> <h3>一位年轻人掏出手机来张自拍,他的额头点了朱砂,希望能得到吉祥好运。</h3> <h3>身披艳丽沙丽的教徒。</h3> <h3>庙门前的广场,一位卖报纸的老人正在阅读当天的报纸。</h3> <h3>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张图片。薄雾还未散去的清晨,太阳穿透了树梢洒落下来形成了一缕缕光束。光束下面一个男子带着他的爱犬站在那里,默默地注视着前方。这是一个被高墙围起来的园林院落,就位于斯瓦米纳杨庙的对面,是院落外面游人的嘈杂声吸引了男子和他的爱犬。整个画面比较安静和神秘。我是站在墙外悄悄拍摄的,与这个男子没有照面,更没有去引导他摆拍。</h3> <h3>我也看"真的印度"之十一,公共交通与摩的</h3><h3>无论是新德里还是其他去过的几个旅游城市,百姓的公共交通工具都是各式各样、满驶满载。有国家正式运营的绿色小摩的,还有小型带蓬汽车,更多的则是类似咱们的"三蹦子",权且都叫做"摩的"吧。当然了,公交车很多,车上人挤人都被挤成了照片。每每看到这些情景,同行的团友们都惊呼不已。其实,以我外出的经历而看,咱们国内的三、四线城市都有类似的情景,五十步不笑百步吧。尽管拥挤,当地百姓的幸福感绝对不低,每每看见我相机对准他们的时候,很少有人直眉瞪眼,反而都是露出雪白的八颗牙齿微笑呼应。</h3> <h3>外挂坐车是常见的现状,也是印度人的生活常态,我看着新鲜,人家可不当回事。</h3> <h3>车内已经满载,那就买挂票吧,挂在车后照样回家。</h3> <h3>小摩的造型挺漂亮也比较快捷,这是新德里马路上常见的公共交通工具。</h3> <h3>高峰时段,马路上熙熙攘攘,小摩的欢快的运行着。</h3> <h3>摩的司机技术娴熟,单手把舵左脚还翘的很高。</h3> <h3>这种绿色小摩的是国家管理的,这款摩托也被做成小模型,摆在新德里机场里销售。</h3> <h3>仍然在等待乘客的小摩的。</h3> <h3>公交车内非常拥挤,这个妇人与我对望。</h3> <h3>向经典致敬。</h3><h3>短短几日的印度旅游行色匆匆,所到之处都未能沉下心来细细揣摩,纯粹的走马观花,但对感官视觉上的冲击还是相当大的。于是,走一路拍一路,记录了这许多的图片。</h3><h3>凭心而论,印度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是相当深厚的,仅从目睹了那么多精美绝伦的古建筑来说,就让我由衷的感到惊叹,我要向经典致敬。</h3><h3>朋友读了图文也跟着新鲜,都劝我出书,我一概拒绝。以我的水平,文不能撰写武不能出片,焉敢出书?但细细一想,利用美篇的自我编辑功能,对自己此次的图片记录做个标签,以此为照,将来对自己的摄影爱好有借鉴修正之用,岂不是件有益之事?!于是,形成了这篇图文。</h3><h3>谢谢大家的厚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