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谈喝酒</h3><div> 自从人造出了酒,便生出了许多的趣事来。</div><div> 小时候读唐诗宋词,最记得住的佳句都与酒有关。豪放派的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的“把酒问青天”、辛弃疾的“杯,汝前来!”都是令人感觉到豪情万丈的句子。婉若派的欧阳修的“酒逢知己千杯少”是千古的名句。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读起来是如此的苍凉;而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何等的潇洒。始终忘不了的,是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一种浪子的凄美感……</div><div> 读《水浒传》时,最羡慕的故事是大碗喝酒,连干十几碗的武松过岗。《三国演义》里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也是令人向往不已的情节。总之,酒,让中国的历史增加了许多的趣事,也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div><div> 我喜欢喝酒,参加过的酒局数不清楚了。喝酒的局有几种,最为理智的,是把酒当作饭桌上感情交流的媒介。低酌浅尝,点到即止。参加这样的酒局最舒服,宾主尽欢。比较多的酒局是劝酒式的,主人逐一劝酒,宾客之间也轮流地互相劝,觥筹交错,热闹得很!因为喝酒的人多,喝醉不容易。最要命的是拼酒的局。酒局人数不多,偏偏有几个喜欢豪饮的人,频频劝酒,越喝越快,越喝越大杯。这时候,人情难却,或者是不服气的话,喝多了醉酒,就不可避免了!</div><div> 其实,喝多喝少无关紧要,喝醉也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喝酒的过程,也是观察人的过程。被称作“酒疯子”的,就是大大咧咧的人。一喝上酒,嗓门就大起来,一杯又一杯地灌自己,灌别人。酒后还喜欢闹点事,摔杯子、骂人,第二天醒来全忘事了。这是没心没肺的人。</div><div> 有一种人脾气很好,谁劝酒都喝,不懂得拒绝别人。往往这种人最容易喝醉,喝醉了,或吐了一地,或是桌上一趴,睡着了,下次酒局继续。这是酒品好的人。</div><div> 有些人喝酒很“鸡贼”,要么躲酒,要么光劝别人喝,自己总是找不喝酒的理由。这类人无趣得很,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活得也太累了吧?</div><div> 我看,大部分喜欢喝酒的人,喜欢的,不是酒本身,而是酒桌上聚着的那一堆人。如果是应酬的饭局,饭桌上一堆人中,认识的没几个,你会觉得那些酒就是多余的。礼节性地咪一下,心里盼着饭局早点结束。假若饭桌上那一堆人都是“对脾气”的话,那就是多少酒都不够喝了!酒酣耳热中,你会感觉到连酒杯中都会泛着那友情的光辉……</div><div> 欧阳修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应该很好地概括了喜欢喝酒之人的心态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酒文化”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