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br></b></h1><h1><b><br></b><b><br></b><b> 民俗摄影——拍摄回来那些事</b><b><br></b><b> 康林益 </b><b><br></b><b> </b><b><br></b><b> 正月里来闹新春,新春忙煞摄影人。正月前后,全国各地各种民俗活动中闪动着多少摄影人的影子,恐怕谁也无法统计,尤其是手机摄影一族的加入和业余摄影队伍的扩展,使得民俗摄影图片库的库存直线攀升。</b><b><br></b><b> 民俗摄影是以民间生活习俗和活动为主要对象的,而民间生活习俗和活动具有社会性、集体性、模式性、变异性以及传承性和播布性等特点,是一种带有区域性的文化现象。我们拍摄民俗不只是拍摄,其实已经融入到民俗研究和发展的潮流中了,摄影人成为一个以影像记录为己任的民俗传播和继承的参与者。年复一年,去年拍了今年又拍。关于民俗摄影虽然有说不完的话题,但是摄影人面临的问题无非是“拍什么?”“怎么拍?”和拍后“怎么办?”。其中,“怎么办?”那些事特别值得影友注意。 </b><b><br></b><b> 摄影人的情感高潮可以说是在现场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瞬间画面的震撼力甚至比看到记录在胶卷、CCD上的画面更为强烈。短时间震撼之后需要长时间的冷静思考和细心操作。拍摄回来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在整理容量达几个乃至十几个G的照片。如此之多的图片素材,怎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如下这些事情:</b><b><br></b><b> 1、分类归档,留存剔除。将不同地域和村庄乃至不同民俗活动内容的图片进行分类。重要图片要做好拷贝,选放到电脑有一定空间的区里,做好特别标记。也可以及时刻盘保存。有些图片在归类中是可以交叉重复的,用复制方法,不用剪切。那些明显失误、失败的图片则要及时删除,以免占用过多的空间。那些看似一般即使如鸡肋的图片也切勿顺手删掉,因为,每一张影像已成历史,今后说不定具有很重要的价值。</b><b><br></b><b> 2、记录文本,保全信息。除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民俗历史背景、演变外,涉及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料、自己的创作感悟以及路书等均可及时了解并留存。例如,在某县某乡某村,民俗活动的名称,是哪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谁是历史传承人,联系方式。等等,均需要及时记录备忘。实际上,关于民俗活动和民俗影像的研究、比较,不少摄影人也一直在做着不同程度的案头工作。</b><b><br></b><b> 3、遴选打磨,组建专题。首先应做好基本的技术处理工作,如适当的画面剪裁、旋转,色彩和亮度调节等。其次要提炼专题。专题式民俗摄影的记录、整理和保存、传播,是目前民俗摄影者的主要任务。尤其是随着拍摄的深度挖掘和以摄影为中心的民俗文化的蔓延探究,这种专题本身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专题图片的挑选、组合,可以是纵向流程式的,也可以是横向排列式的,除了在景别、角度等变化方面寻求一种画面的戏剧冲突外,还应注重蕴涵在民俗活动中的人文精神的表现。有的摄影人在拍摄前就已经注重了这种意识的瞬间造型抓取,并且融进了创作的整个过程,他们是带着目的和任务去拍摄的。</b><b><br></b><b> 4、利用素材,二度创作。民俗摄影的真实性要求摄影人杜绝弄虚作假,一是不可在现场进行人为的违背民俗活动真实性的摆布、导演,二是不能在画面中添加或删除任何视觉元素。然而,利用民俗活动图象素材再度进行艺术加工却是允许的。只不过形象的素材除了承载民俗摄影的纪实性任务外,在摄影语言的艺术表现方面又赋予了无垠的想象空间。PS的多种技法此时都可以任意发挥了,而且,采用此种方式成功的作品数不胜数。</b><b><br></b><b> 5、适时投送,参与展示。再优秀的作品如果只锁在抽屉里也不能完成好作品的社会属性。虽然我们采风拍摄不是专门为了获奖,但是如果拍摄的题材适合某个比赛、展览或图片征集,就应该大胆亮相,让好作品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目前,许多摄影人尤其是拍摄民俗题材的摄影人,已经不把比赛看得那么重,而是把目光放在系列作品结合创作理念阐释的展示上,摄影目的的重心移至对文化的形象述说方面,移至对民间文化以及生活习俗等民俗的抢救、保护、传承上。这真是值得庆幸的好事。 </b><b><br></b><b> </b></h1><div><font color="#808080"><br></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