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77年冬恢复高考,1978年3月,来自全国各地的98位同学有缘走进康乐园入读哲学系,开启了一起在中大4年的人生新里程 。</h3><h3> 值入学40周年之际,特制本美篇,重温康乐园的芳华岁月,深切怀念志锋、振标、百平、正文、许爽、志红、郑重、春生同学 !</h3> <h1><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b04fbb" style="font-style: italic;">不尽的遐想</font></h1><h3><font color="#010101"><i> </i></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一九七七年的春风,</font></h3><h3><font color="#167efb"></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167efb">融化了十年寒霜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我们来了,来自四面八方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心中,还残留着北大荒的冰雪,</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身上,还散发着海南岛的胶香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第一批火中金色的凤凰,</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第一次步入新生的课堂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我们, 懂得了:逻格斯、异化 、<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阴阳,</span></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认识了:黑格尔、康德 、<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老庄;</span></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我们, “ 飞跃 ” 进理性的王国,</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 格物 ” 在思维的海洋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啊,四年炉火,锤炼成强健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筋骨,</span></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百颗红心,同筑进哲学的<span style="line-height: 1.8;">殿堂 。</span></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line-height: 1.8;"> </font><span style="line-height: 1.8; color: rgb(1, 1, 1);">一一摘自《毕业纪念册》</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 入学通知书落款时间为1978年元月15日,通知书由省招生办寄发,实际上寄出时间较晚,广东省新生在3月初收到,办完户口迁移和党团组织关系转移手续后,离3月9一11日报到时间所剩无几 。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当年高考填报志愿,可报的学校较少,且只可报三个学校 。来自湘西的副班长曾慧同学一、二志愿分别为武汉大学中文系、湘潭大学新闻系,第三志愿才是中山大学哲学系 。周彦同学第一志愿是复旦新闻系(后知仅在其省录1人)、第二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编采系、第三志愿为中大历史系,虽被第三志愿录取,专业却是哲学 。部分外省同学没报中大,却被录到中大 ,来自京城的高奇同学,志愿中外省院校仅有第三志愿吉林大学 。那时填报志愿还没有 “ 服从调剂 ” 一说,我们都不晓得当年的录取章法 。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据说中大77级录取的最低分数线为280分(4科试卷满分为400)。</font></h3> <h3> 中大南校区怀士堂后景 / 校训与校徽(网图,选自中大青年) 。</h3> <h3> 党员合影 。</h3><h3> 新生报到那几天,党支书志强同学在东四宿舍嘘寒问暖,直让后面来报到的同学误以为他是系里的老师 。</h3> <h3> “ 那年的三月,春风拂面,康乐园开满紫荊花的路上我们相遇 ”。 (静君)</h3> <h3> 团员合影 ,也有党员参加 。</h3> <h3> 在上两照的合影中,扩招入学的7位同学由于时间原因没能参加 。<br></h3><h3> 1978年3月9一一3月11日报到入学有92位同学 。军训结束后,来自广西的黄同学因隐瞒已婚状况受投诉而被退学 。来自湛江的金同学因病休学,后参加工作而退学 。国强同学转入本班 。本班实有98人,可谓大班一个 。</h3> <h3> 入学后黎老师与班委、班党支委和本班的系学生会委员合影 。</h3> <h3> 班上有多位老三届同学 。开学后一个多月,学校通过走读方式(投靠亲友自己解决住宿)扩招了一批新生,班上又有7位老三届(上图)成为同学 。其实当时是8位,来自阳山县的一位因未能解决住宿在入学后几天回去了。</h3><h3> 扩招的老三届在第一批时未能录取,主要是因为年龄问题 。</h3><h3> 还好走读时间不长,学校后来也为他们解决了住宿 。</h3> <h3> <u> <font color="#b04fbb"><i>静君入学感言 </i></font></u></h3> <h3> 军训结束后不久,领到学生证(组照为局部)。那时 “ 革委会 ” 还未撤销 。</h3><h3><br></h3> <h3> 两种校徽共存康乐园 。上图上枚为77级新生发,上图下枚是有同学从其他渠道弄到的往年校徽,同学们更喜欢佩戴此徽 。</h3> <h3> 由于高考中断了11年,1977级每个班的同学岁差较大 。部分同学已成家,天权同学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 。本班最大岁差为15,树明同学年纪在全班属倒小第二,于是获得 “ 小孙子 ” 之美称 。入学第二年,部队派驻班上军训的一教官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死沙场,树明获悉后,当即泪如雨下。</h3><h3> 职业不同,岁差之大,并不影响我们的同窗情 、手足谊 。</h3><h3> 下为树明对 “ 小孙子 ” 的深情解读 。</h3> <h3> 二排左一,便是小孙同学 。</h3> <p> 1978年4月8日,星期六,军训的最后一天,在黎老师带领下,全班同学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举行缅怀先烈活动,这是全班的首次合影 。</p><p><br></p><p> </p> <h3> 党支部活动 / 于肇庆七星岩牌坊</h3> <h3> 军训后第一组(入学后的最初分组)合影 。</h3><h3> 校南门, “ 欢迎各地的新同学们 ” 的标语仍可见 。</h3> <h3> 第五组合影 </h3> <h3> 1980年,哲学系1977级(本班)被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高教局授予先进集体称号。<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一学期于军训结束后的4月10日正式开始上课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以上3图为太权同学保存的部分教材,既有正式出版的,也有用蜡纸打字机打印的,甚至还有人工刻写油印的 。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 开设的必修及选修课程主要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国际共运史、中国哲学史、欧洲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哲学著作选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中国哲学名著选读、自然辩证法、心理学、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社会学、中国历史、写作、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数理逻辑 、自然科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英语及第二外语(德、日、俄)、体育等 。</h3> <h3> 虽然专业是第一志愿,但入学后,笔者感到兴趣仍在数学上 (入学前中师读数学)。于是,没课时,便去理科的课堂旁听数学 。</h3><h3> 上图(拼图)为中大数力系与上海两所高校数学系合编的教材 (共三册)。</h3><h3><br></h3> <h3> <u>1979年上半年(第3学期)课程表</u></h3> <h3> 图为惠贤同学保存下来的手抄页 。</h3><h3> 当年的英语分快慢两班上课 。从表中可看出,物理学每周4节 。</h3><h3> </h3><h3> 此学期还安排下广州机床厂学工一周(7月2日一一7月7日)。</h3> <h3> 谭班长在大学4年上课时做的笔记至今保存完好 。</h3><h3> 上两图为班长的 3 门课笔记。</h3> <h3><br></h3><h3> 发愤用功读书,不负4年时光,是1977级的主旋律 。</h3> <h3> 上图为启乐同学课后整理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之课堂笔记(组照为局部,共70页),用的笔记本是晚会节目获奖的奖品 。字迹工整,功夫到家 。</h3><h3> 下图是他做的长达225页的《欧洲哲学史》课堂笔记 (图片为首页与末页)。</h3><h3> </h3> <h3> 女生先是住中七宿舍,大三时搬到东八宿舍 。</h3> <h3> 哲学系楼 。</h3><h3> 小楼里的系资料阅览室,是同学们常去的地方 。</h3><h3> 此图为资料翻拍 。</h3> <h3> 除在教室上课外,饭堂、宿舍和图书馆是我们的三点一线 。校图书馆和系图书室,需早去排队才能坐到位子 。</h3><h3> 周末晚上,学校在中区露天放映电影,观看的同学从宿舍提去方凳 。此时校图书馆也照常开放,坐无虚席,成为另一道风景线 。</h3> <h3> 这是太权同学保存的校图书馆阅览证 。</h3> <h3> 大学求学 4 年,老师们倾心执教,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无论是做人的品格,或是对学科研究探索的执着精神,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h3><h3> 惠贤同学曾写过《感谢导师 祝福导师》的博文 (详见本美篇延伸阅读1)。</h3><h3> 南才同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记述了陈玉森老师的为师之道,下为南才同学的原文 :</h3> <h3> 而那些慈祥博学的老师们,有的刚刚从被赶下乡的农村或者从下放的干校回来,有的还戴着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但为了把未来的社会重任向我们托付,顾不上擦干净脸上的泥渍,更顾不上澄清“莫须有”的罪名,就全身心投入到备课和教学中去,对我们不辞劳苦、倾心相教、呕心沥血。</h3><div> 最难忘一个叫陈玉森的老教授,令我总是要千方百计为他写下几笔才遂心愿。他瘦得只有七八十斤的个子,脊背在被撵到农村劳动时遭打残废而驼了,一只眼睛全瞎,剩下的那只眼睛还得挂一副深深的眼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只有半条命的老人,讲起课来却声如洪钟,他讲的中国哲学史脉络清晰、史料详实,常常让我们得到愉悦身心的享受,可见这其中凝聚了他多少学问的功底和备课的苦心。</div><h3> 对陈老师,我始终有一件心事萦绕于心久久难以抹去。他是我毕业论文的辅导老师,我选了魏晋南北朝嵇康的美学思想作为题目。这是一个比较僻也不太好写的题目,陈老师为我写好它而付出的心血一言难尽,记得最后我滕写稿子时,为了节省纸张,蝇头小字竟写得密密麻麻,边框很窄。那天晚上,我到陈老师家里,看到他正在昏暗的台灯下,用高倍放大镜,侧着一边眼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盯着我的稿子搜索,口中念念有词,羊肠小道般的字里行间,铺满了娟秀的批语。我顿时流泪了,这就是我们的经过了历史磨难的老师们啊!……</h3> <h3> “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 。</h3> <h3> 第二组合影 </h3> <h3> 跳动的音符,青春是首歌 。</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图 :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上 / 赴番禺开展一周的社会调查活动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下/ 到孙中山故居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h3> <h3> 入学时,老三届同学已成家 。 嫂子们相约一起来中大探亲 。</h3> <h3> 上图 : 那时的文科女生,所占比例远没今天这么高 。班上14位女生情同姐妹,黎老师与女生们亦师亦友 。</h3><h3> 特莎同学有一博文写到当年的兰同学 。录于下:</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校4年,南校门的字变了几回 。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本美编女生仅有的两幅彩照 (之一)。上三幅应是大三时所摄,全班共14位女生,缺了觉敏,她去了教育部在南开大学开设的社会学班学习 。</font></h3> <h3> 女生宿舍505室友 。</h3><h3><br></h3><h3> 如花的年华,在康乐园碰上美丽的你 。</h3><h3> (静君) </h3> <h3>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新潮发型 ,于今天似乎也不过时 。</h3><h3> </h3> <h3> 往草地上一坐一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中学生模样 。</h3> <h3> 来自粤东的春生同学(前排左三)入学时15岁,为全班最小 。毕业分配至云南省委宣传部,坚守云南35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h3> <h3> 站的、坐的、趴的,想要的就是那份自由自在 。</h3><h3> 这是本美篇女生仅有的两幅彩照(之二)。</h3><h3> 背景为位于中大草坪上的惺亭 。</h3> <h3> 后排左一那位,不晓得是哪个班的 。</h3> <h3> 上两图是本班校文工团成员合影 。</h3><h3> 看着这两图,当年在东四宿舍排练的合奏曲《花儿与少年》的乐声仿佛飘然而至 。</h3><h3> 室友建年同学的二胡拉得挺棒,《二泉映月》、《江河水》等曲直拉得他如歌如泣 ,也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 。</h3> <h3> 班上小乐队排练 。</h3><h3> 小提琴 / 思贵、百平</h3><h3> 手风琴 / 黄冲</h3><h3> 黑管 / 周彦</h3><h3> 大提琴 / 启乐</h3><h3> 鼓、沙槌 / 永全</h3> <h3> 图为校文工团部分女成员(本班两名)合影 。</h3> <h3> 那时一分钱还是挺有价值的,上图为明实同学保存的教工饭堂菜票 。学生与教工是分开在不同饭堂就餐,出于方便走读,他们在教工饭堂 “ 搭伙 ” ,于是有了这张菜票 。</h3><h3> 大学4年的伙食是供给制,每月伙食标准是16元 。每个月,我们从生活委员那里领取一个月的餐券,就餐时对应撕掉一格,主食米面制品按六四比例分配 。遇到节假日,广州同学回家了,剩余的那份便会送给同学 。</h3> <h3> 当年入学的老三届同学,有的是带薪的 。</h3> <h3> 图中的小朋友是秉衡同学(前排左一)的儿子。</h3><h3> 同学们喜欢叫秉衡同学为团长 。据说是军训时需要填表,表中有任何职一栏,秉衡同学便填写团长 。教官一看表,不免一惊,此地藏龙卧虎,还有现役团长哩,我这教官不好当 。</h3><h3> 待再作了解,是教官虚惊一场,这团长原来是民兵团长 。这说明秉衝同学入学前经历不一般 。</h3><h3> 从此,同学们就叫他团长了。</h3><h3> </h3><h3> 注 : 本班有两位从军营考入的同学 。</h3> <h3> 参观三乡度假村(中山市首个外资项目) 。</h3> <h3>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极 “ 左 ” 那套被冲破,舞禁也被解除 。扫舞盲,学跳集体、交谊舞成为支部的一项政治任务而强力推行,书记、支委带头,广生等同学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当起了老师 。动作生硬、踩脚不合拍都不要紧,重要的是舞出了欢乐与愉悦,舞出了友爱与情谊 ,舞出了77级的时代风采 。</h3> <h3> “ 让我们荡起双桨 ”……</h3> <h3> 节假日,班上各组常常聚在广州同学家吃饭嬉闹,曾记得,我那组在广州梅花村广生同学家聚餐时,分工我负责切菜,那笨手笨脚的刀工直让觉敏叫好 。</h3><h3> 上两图为悦伦同学那组 ,在他家及后霖同学家一顿饱餐后,又一个假日移师张昊同学在佛山的家包饺子 ,逛祖庙 。</h3> <h3> 班刊《初探》名由周彦题写,振标、周彦等同学刻写。</h3> <h3> 同学们一直在努力找觉敏,遗憾的是毕业后失联多年的她,没有半点儿消息 。</h3> <h3> 据说这还是逃课去的 。</h3> <h3> 或许从小就有一个作家梦,当年的高考,志红同学第一志愿是中大中文系,虽未如愿入读中文,但初心不忘 。毕业分配至京城,后调回省城,供职省文联、南方日报,圆了作家梦。</h3><h3> 痛惜志红英年早逝 !</h3> <h3> 1981年2月,部分同学参加系里举行的元宵茶话会,欢送觉敏和遵圻同学赴南开大学学习 。</h3> <h3> 静君同学说:阳光和笑脸是当年大学生的标配 。</h3> <h3> 背心,草帽,自行车,仿佛是当年公社干部下乡的模样 。从照片时间看,这是大四最后一个学期 ,明实等几位同学去顺德大良 。</h3> <h3> 班上足球队阵容强大 。除队员外,有领队、裁判、按摩师、摄影师,还有粉丝 。</h3><h3> 上图是在与入校不久的哲学系81级比赛以7:0大获全胜后,由随队摄影师拍摄 。</h3><h3> 此照的珍贵,在于它是本美篇唯一一幅展示班足协体育运动的彩照 。</h3><h3><br></h3> <h3> 毕业合影 。</h3><h3> 第二排左4一19 位 、第三排右一 、第四排右一为哲学系老师 。</h3> <h3> 太权同学保存的毕业分配通知书 。</h3> <h3> <font color="#ed2308">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延伸阅读1】</font><br></h3><h3> </h3><div> </div><div> 《感谢导师 祝福导师》</div><h3> 惠贤 / 2008.9.10</h3> <h3> 注:本文2012年教师节发于班博 。</h3> <h3> </h3><h3><font color="#ed2308"> 【延伸阅读 2 】</font></h3><h3><br></h3><h3> 1982年1月,我们毕业离校了。由于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毕业时留下了没穿上学士学位服 的遗憾 。数月后,我们收到学校寄来的学士学位证书 。</h3><h3> 母校90周年校庆暨校友日,本班部分同学返校参加庆祝活动 ,终于在30年后圆了穿学士学位服的梦。</h3> <h3> 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快乐时光 。</h3> <h3> </h3><h3><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本美篇照片选自班群及博客 ,谨向各位</i><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同学致谢 !</i></h3><h3><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i></h3><h3><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谢谢您的阅读 !</i><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