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老照片

许老师

<h3>分享一组过年的照片,从50年代一80年代的过年老照片,记得过去小孩子最盼过年了,可以有各种好吃好喝的、有新衣服穿、还有点压岁小钱、人来客往好热闹!家家户户布置迎过年(后来叫春节),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贴福字、贴对联,最重要的是全家热热闹闹包饺子,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平时吃不到的糖果,过年总能分几块吃,心里甜甜的、美美哒!还有就是过年可以放鞭炮、放烟花…还跟着家人去逛庙会。总之,那时候的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h3> <h3>50年代的年味</h3> <h3>1950年新中国迎来了第一个春节,那时候年画特别受欢迎。</h3> <h3>四代同堂,一大家子吃年夜饭。</h3> <h3>过年除了吃的,还给孩子做了玩具:大刀,面具、小风车…(一般是男孩玩的多)</h3> <h3>给女孩做的还有布娃娃,挺漂亮。我用做衣服剩的小碎花布还给孩子做过布娃娃呢…</h3> <h3>50年代开始兴起文娱活动,1951春节,河北省乐亭县朱各庄小学的学生为村民表演歌舞。</h3> <h3>1957年春节期间上海街头,扯铃摊上发出一阵嗡嗡声,吸引了不少小游客。</h3> <h3>1956年村民围坐在一起,头一次听到收音机里传来的祝福。</h3> <h3>那年,候宝林和郭启儒在春节晚会上说相声。</h3> <h3>1958年春节,北京宣武区留学路副食商店的流动货车,售货员主动送货上门,为居民服务。平时买不到的食品,春节期间都能买到。</h3> <h3>1959春节,北京南苑公社的小脚老太太们扭起了秧歌舞。</h3> <h3>50年代庙会盛况。</h3> <h3>50年代春节表演秧歌大赛</h3> <h3>60年代,70一80年代过年的一组照片。</h3> <h3>60年代是充满波折坎坷的年代,北京的过年是充满"革命年味",老北京过的也是"集体年"。比如单位发电影票、操办游艺活动、团拜会"等。</h3> <h3>单位发电影票,组织联欢,街道组织打扫卫生,置办年货,真是人山人海!</h3> <h3>有些食品和小零食,只有在过年时才能买到。</h3> <h3>这是单位组织看电影。记得60一70年初,学校寒假发电影票,年前组织集体看电影。</h3> <h3>游艺会上的套圏游戏</h3> <h3>团拜会是"团体拜拜会"的意思,是一种集体祝贺节日的礼仪形式,在中国党政特有的活动形式</h3> <h3>就连年夜饭,有的都是公共食堂解决的</h3> <h3>1960年春节,人们在江苏省南京市夫子庙花灯市场上选购花灯。</h3> <h3>春节时买一台缝纫机,是幸运的事儿。那时货少。</h3> <h3>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馅饺子格外的香。</h3> <h3>对孩子来说,春节永远是快乐的。糊个纸灯笼,红色小鞭炮拆开了单个放在,能让快乐延续一整年。</h3> <h3>箸名的"面人郎"郎绍安搯出的小面人个个栩栩如生!</h3> <h3>1969年春节前夕,一辆自行车上掛着鱼和肉。当时是物资紧张食品匮乏的年代,难得有大鱼肥肉过年。</h3> <h3>那年代,自己写春联贴春联是常事。</h3> <h3>那年代过年,小朋友也准备新年节目。</h3> <h3>庙会热闹,去庙会就为用零花钱给自己"淘"一件宝贝。</h3> <h3>缠着大人去赶庙会也是必不可少的。</h3> <h3>70年代,流行拍照全家福。</h3> <h3>放鞭炮、二踢脚、擦炮,男孩子的最爱,兜里装的满满的都是小鞭炮,手拿一支香,走到哪儿就响到哪儿。而如今因污染被禁止了。</h3> <h3>70年代,军民联欢活动。</h3> <h3>放烟花</h3> <h3>1979年春节期间,永安路上醒狮采青表演现场,人头涌动。</h3> <h3>那时候,过年还贴窗花,有的是家里老人自己剪的,喜庆。</h3> <h3>买新衣</h3> <h3>那时候,北京凭本购买过年物品,有带鱼、牛羊肉、鸡蛋等食品。</h3> <h3>举杯庆祝</h3> <h3>那时候有一分钱柜台,很受欢迎。针头线脑样样都有。</h3> <h3>记得我60年代末买的指甲刀才1角(1毛钱)钱,至今还随身携带,非常好用。</h3> <h3>80年代,洗衣机、冰箱、彩电走入普通百姓家,过年时,很多人前往购买。(但我家那时还是9寸黑白电视机)</h3> <h3>除夕夜,一大家子有说有笑包饺子,很是热闹!(70年代年夜饭饺子是主角)</h3> <h3>过春节,就盼着年夜饭,一年都吃不到的美食,就等这天了。</h3> <h3>街上卖的大长串糠葫芦,比孩子的个儿还高呢!</h3> <h3>过年穿新衣服,那时候,过年小孩都有新衣服穿,都是妈妈亲手缝做的,多数是用发票买的缝纫机、妈妈自裁剪做的,满满的亲情!但是样子都比较"土"。(记得我给女儿和邻居孩子都做过)</h3> <h3>儿童穿着年装过春节</h3> <h3>爆竹声中辞旧岁,放鞭炮是那时大人孩子的专利。尤其是男人和男孩。</h3> <h3>小朋友玩擦炮,都是捡那些没有响的小鞭炮是玩不腻的。</h3> <h3>过年才能穿新衣服。</h3> <h3>80年代及80年年代后的春节照片</h3> <h3>骑自行车带着孩子串亲戚。</h3> <h3>那个时候,走亲访友,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h3> <h3>1980年春节前夕,四川彭县一农民花520元买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引来乡亲们前来围观。</h3> <h3>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开开心心、团团圆圆。</h3> <h3>80年代,人们盼望过年,只有过年才能到大商店买到平时少见的糖果。王府井百货大楼的糖果柜台有名的售货员前总是排长队…</h3> <h3>临近春节,人们会买点假花布置房间。(那时还不兴真花)</h3> <h3>放鞭炮</h3> <h3>80一90年代,年夜饭的主角就是鸡、鸭子、鱼肉了。</h3> <h3>80年代,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春节庆祝方式多样化,有了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春晚"。</h3> <h3>每到年三十(除夕),全家晚上围坐在一起看电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看边聊,其乐融融。看春晚守岁是必不可少的。</h3> <h3>第一届春晚主持人:王景愚、刘晓庆、姜昆和马季。</h3> <h3>那时刘晓庆还是美丽的小姑娘,姜昆老师正壮年意气风发,马东还是个孩子,他父亲马季是全国人民最喜爱的相声演员。</h3> <h3>趙忠祥的声音人们太熟悉了,都喜欢看他主持的"动物世界",那时趟忠祥才30多岁。</h3> <h3>李谷一的"乡恋",她的歌声红遍大江南北。</h3> <h3>还记得这个小品吗?</h3><h3><br /></h3> <h3>还是这二位表演小品…</h3> <h3>箸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在春晚上说相声。</h3> <h3>这二位你一定有很深的印象吧?!</h3> <h3>表演艺术家趙丽蓉在表演小品。</h3> <h3>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过了今天,年就算过完了。今夜之后,请开始新的一年的打拼,再出发!愿你不负春光,不负努力,人安心安,花好月圆!祝亲朋好友们元宵节快乐🏮🎆🍾️🎉🎊🎈🌹🐶🌞☀️!</h3> <h3>图片来自网络。</h3>